李文勝 張勝才 李林 李坤浪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為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改變人體的生理功能的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公布,世界各國住院病人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比率為10%~20%,其中6%死于嚴重藥品不良反應[1]。我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約占住院患者的15%~30%,每年因藥品不良反應入院患者約480萬人次,每年大約有18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2]。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現(xiàn)就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發(fā)生的58例藥品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總結,從而為我院臨床藥物使用提供合理、有價值的參考。
1.1 資料來源 來源于我院臨床藥學室2011年1月~2011年12月期間收集的58例注射用藥品不良反應報表。其中,男35例,女23例,均為注射用藥品。
1.2 分析方法 對58例藥品不良反應的年齡分布、藥品種類、男女比例、臨床表現(xiàn)及藥品不良反應進行整理、分類、統(tǒng)計和分析。
2.1 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患者臨床表現(xiàn) 抗菌藥物引起不良反應35例(其中青霉素類16例;頭孢菌素類14例;喹諾酮類5例),占總例數的60.34%;中藥制劑15例,占總例數的25.86%;其他為8例,占總例數的13.80%。見表1。
58例藥品不良反應器官損害主要以皮膚及附件為主,其他器官如下丘腦為次[3]。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瘙癢、皮疹為主。其次是寒戰(zhàn)、發(fā)熱、面部潮紅,嚴重的有過敏性休克。
2.2 根據Karch和Lasagna的評定方法結合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所用的方法,采用5級標準[5]判斷,肯定有21例,很可能有18例,可能有15例,可疑有4例,不可能有0例。
2.3 藥品不良反應年齡分布從表2中可見,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年齡段的前3名分別為21~30歲、51~60歲、≥61歲,其中發(fā)生率最高的是中青年年齡段(21~30歲),占總例數的24.14%,其次為中老年年齡段(51~60歲),占總例數的18.97%。
表1 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種類及其臨床表現(xiàn)
表2 藥品不良反應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及其構成比
本研究中,58例藥品不良反應主要以抗菌藥物所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為主,特別是含β內酰胺環(huán)中的青霉素類及頭孢菌素類引起的不良反應居多[6]。這也是抗菌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10版》一致[4]。根據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青霉素類及頭孢菌素類藥物多為非限制級及限制級藥物,與當下醫(yī)院各治療單位大量廣泛使用有著緊密的關系。個別患者在診斷時沒有如實告知過敏史或年老患者由于記憶力差,忘記告訴醫(yī)生自己有藥物過敏史,導致在進行皮試時發(fā)生過敏癥狀;其次在換用不同廠家或更改不同批號的抗菌藥物時,由于各廠家的生產環(huán)境、制劑技術差別、雜質去除率不同,特別是青霉素的過敏反應物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的聚合物即使含有微量也可引起過敏性反應;再次有的藥物在運輸途中或貯存的溫度(濕度)造成本身破裂或瓶蓋松動致藥物被污染未被及時發(fā)現(xiàn),還有就是空腹使用青霉素等,也可增加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此外,患者的機體生理功能不同、年齡、性別、個體差異、血型、病理狀態(tài)、營養(yǎng)狀態(tài)、靜脈滴注速度、稀釋溶媒選用不當、輸液器具等都可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從臨床用藥角度來看,盲目的聯(lián)合用藥,無針對性選用抗菌藥物,不做標本培養(yǎng)和耐藥實驗的“經驗用藥”,不清楚抗菌藥的不良反應,隨意更改給藥途徑、給藥部位,預防用藥時間過長等情況都會導致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增多。針對種種誘發(fā)抗菌藥不良反應的情況,為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應做到:(1)了解患者的過敏史或藥物不良反應史。(2)用藥要有明確的指征,對癥用藥,切忌隨意用藥,僅憑經驗用藥。(3)避免不必要的聯(lián)合用藥。(4)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幼兒、孕婦等盡量做到個體化給藥,特別注意用法和用量。(5)能口服者盡量不用注射給藥。此外,在用藥過程中,應注意藥物不良反應的早期癥狀,以便及時停藥和處理,防止進一步發(fā)展。
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制劑質量方面:中藥注射液由于所含成分復雜,某些非定量成分、大分子物質往往不能很好的分離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劑療效及安全性。這些非定量物質有一定的免疫反應原性,可能刺激患者發(fā)生免疫排斥性變態(tài)反應[7]。(2)給藥途徑、藥物吸收方面:傳統(tǒng)用藥多采用口服給藥,胃腸道吸收過程中,一些致敏物質難以進入血液循環(huán),相對致敏力低,少見過敏性反應,隨著給藥途徑的改變,中藥注射劑成為新劑型,中藥注射劑主要采用兩種方式給藥,即靜脈注射和肌內注射。兩種方式都未經消化道細胞的選擇吸收,是機體對藥物的另一種被動吸收,所吸收的成分種類多而復雜,許多對機體有害的物質直接進入體內,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從臨床使用情況來看,中藥注射劑發(fā)生過敏反應多而且重。(3)療程和劑量使用不當也是導致中藥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原因之一。劑量不同,功效各異。藥物的藥性在一定條件下可由量變導致質變。長期使用會使體內藥物蓄積過多而中毒。(4)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要解決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多發(fā)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除了依賴于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提高中藥制劑水平,加強對中成藥化學成分的研究,特別是對中藥注射劑的研究,加速制定統(tǒng)一的生產規(guī)范,使中藥注射劑有標可循,提高制劑的純度外,醫(yī)療單位在使用過程中還要加強對藥品包裝的檢查,按說明書選用稀釋溶媒,注意靜脈滴注速度,盡量避免與其他注射劑聯(lián)合應用。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應重視監(jiān)測藥品不良反應,加強藥物安全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對于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藥物應加以歸納、分類,通過分析將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回臨床,指導臨床合理使用藥物。另外,還需進一步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的培訓和宣傳工作,提高臨床醫(yī)生的用藥意識,最大程度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1]陳易新.西方發(fā)達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體系現(xiàn)狀[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3):113-116.
[2]肖永紅.衛(wèi)生部全國細菌耐藥監(jiān)測網(Mohnarin)介紹[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8,33(10):577.
[3]黃霜霞.門診輸液室藥品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與分析[C].全國門急診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2004:123.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15.
[5]李俊.臨床藥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63.
[6]廖廣仁,賴偉華.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工作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J].中國藥房,2004,15(3):137-139.
[7]王衛(wèi)東,張振霞.65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1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