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鐵鈞
在非洲草原的地下,生活著一種象鼻鼴鼠,它們幾乎終生不到地面上來,只在地下掘洞尋找植物的根莖為食。因生存方式特殊,它們的眼睛已退化得只有光感,耳朵也沒了聽覺。但長長的鼻子卻極為靈敏,能嗅美觀100米外根莖的味道,兩顆寬長的門牙和尖利的前爪猶如挖掘機,讓它們一個小時就能掘進(jìn)30余米。
按常理講,視覺、聽覺極為重要,但象鼻鼴鼠的眼睛、耳朵對生存并不實用,于是它們干脆退化掉,進(jìn)化的則是嗅覺和牙齒。
而我們測驗一個人知識擁有量,有時卻不能讓人樂觀:某單位公開招聘一批員工,對應(yīng)聘者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饅頭是誰發(fā)明的?”“孫悟空的師父是誰?”等等。
這些知識并沒有實用意義,猶如象鼻鼴鼠,它若生有明亮的眼睛、敏銳的聽覺,便不適應(yīng)在地下生活,等待它的只能是滅亡。
我們應(yīng)該磨練、增長有益于服務(wù)社會和自我生存的能力,而如何自覺抵制不實用的知識,象鼻鼴鼠可貴的退化無疑給了我們深刻啟示。
(編輯 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