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君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爭高直指……”“寒樹”自然不是樹的品種,是樹的性情。
樹是沉靜美麗的生命,深諳生存的智慧。
菩提樹的地位,大概比拂差不了多少。
特別的地方,會植特別的樹,特別的樹,會喚起人特別的心情。
驛站碼頭,多植楊柳,供送別折枝,離人垂淚;荒郊墓地,多植四季長春的松柏,沉靜肅穆,正可烘托陰陽隔絕的悲情。
植物學(xué)家最了解樹之性狀,而水墨畫家最了解樹之性情——看宋元時期文人畫上的殘山剩水與瘦樹,都是會說話的。
看樹也應(yīng)講究:陽春三月,宜看楊柳。春風(fēng)十里,婆娑裊娜,風(fēng)情萬種。降冬雪后,且看槍柏。蒼翠醒目,節(jié)勁后凋,展示生命的尊嚴(yán)。炎炎夏日,宜看梧桐。碧葉遮天,綠蔭垂地,樹下置竹席藤椅,茶水蒲扇,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秋天,宜看樹樹。團(tuán)團(tuán)簇簇,葉紅如火,美麗在燃燒,從山頭一直綿延到天邊。
樹所貢獻(xiàn)的絕不僅是視覺上美麗,還有口感上的鮮美。不必說各種酸甜可口的果實(shí),就是那榆樹的芽,槐樹的花,椿樹的葉,就惹人逐年惦念,回味無窮。
日本有則禪話,說一年輕人向一禪師請教:我無權(quán)無位,常常被世人看不起,很苦惱,怎么辦?禪師就讓他轉(zhuǎn)過頭去看窗外山上的樹,告訴他;看看那些樹長得怎么樣?青年人說都很好。禪師就問:你有沒有聽見矮的樹抱怨高的樹?或者小的樹抱怨大的樹?或者長在貧瘠處的樹抱怨長在肥沃處的樹?
這正是樹的動人之處——無論生在哪里,都向天空的方向站得筆直。
樹是生命的旗幟。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