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边@是《窗邊的小豆豆》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距離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把它安穩(wěn)地放回書架上,已經(jīng)過去了5年時間,但書中校長夫人拿著兩個鍋子跟著校長走過每個同學的身邊,在同學們的飯盒中補上“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大家一起唱“嚼,嚼,嚼喲!吃的東西要細細地嚼喲……”的景象,還是會頻繁地浮現(xiàn)于我眼前。
小豆豆是誰?書中的小豆豆也就是作者黑柳徹子,小豆豆的故事也都來源于作者本人的故事。因為幼時調皮貪玩,小豆豆被“正常地”小學退學了,她的媽媽便帶她去了另一所小學——巴學園。相較小豆豆之前就讀的學校,巴學園很難算作是一所“正常的”小學,但這所學校里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和各式各樣的有趣課程。
沒有校門,廢棄電車車廂改造的教室,沒有課表,沒有固定座位,喜歡什么就先學什么……這些教育方式的真實性甚至讓人懷疑。小豆豆在第一天上學的時候,便被巴學園的獨特之處吸引。巴學園是個沒有校門的小學,沒有硬邦邦的鐵門在上學、放學的時候開關,取而代之的,是校門前的兩株矮樹,這樣學生也就不會覺得上學是件壓抑的事。用小豆豆的話來說就是:“校門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啊?!?/p>
走進巴學園的小豆豆詫異為什么沒有看到教室,原來,教室是由廢舊電車的車廂改造而成的。車廂用來放置行李的地方用來放書包,原來的座位拆掉添置新的學生用的桌椅,小豆豆的讀書生涯就從這里開始。
巴學園沒有課表,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級的同學都在一起上課,每天早上老師把需要上的科目抄在黑板上,各門科目的老師會輪流進教室來解決同學們的問題或講解難點,而學生們要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安排自己每天先上什么課。于是,巴學園的課上便是這樣一幅景象:同一節(jié)課上有的同學在做操,有的同學在做化學實驗,有的同學在解數(shù)學題,大家互不干擾又可以同時合作,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就會在前面予以解答。
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真稱得上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帶著愛心和單純的“為學生好”的態(tài)度開設了這所真正屬于學生們的小學。他為了給這些孩子一個真正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不惜打破常規(guī),不在意質疑和非難,他是一個有著先進教育理念的理想主義者,也正是如此,他才得以給這些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
《窗邊的小豆豆》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華麗的辭藻,但這本書讓你感受到更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及一件件簡單的生活小事給孩子們帶來的啟迪。奇怪的教育制度也好,奇怪的教室也好,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們能夠充分展現(xiàn)自己而存在的。如果把孩子們比作年幼剛發(fā)芽的植物,那么巴學園就為這些植物呼吸新鮮空氣,吸收充足營養(yǎng),有足夠的地方生長、發(fā)芽、開花,提供了最具養(yǎng)分的土壤。
看完這本《窗邊的小豆豆》之后,我還一并搜集了黑柳徹子的其他作品來看,從中不難看出巴學園的學習生活在她的心靈和人生歷程中留下的印跡。可以說,就讀于巴學園,是她成為聯(lián)合國慈善大使的一個契機,也是她人生的轉折點。如果小豆豆仍舊在她原先就讀的那所小學里,她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也許她可以憑借自己堅強的意志品質獲得如同現(xiàn)在一樣的成功,但我們不能不擔憂,她是否會因為選擇了“不適合她的土壤”而變成一個性格暴戾、自卑的失敗者?
讀罷此書,也許我們中的一些人會可惜自己沒有機會去巴學園讀書。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快樂的人、成為善良而有用的人,只要秉持著堅定的信念,你終究有一天會走進你的巴學園。
最后,讓我們回到書中那令人難忘的午餐場景:巴學園的全體學生拿出自己的飯盒共同享用午餐,校長和校長夫人為了照顧到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一勺一勺地向學生們的飯盒里盛著煮魚丸和煮山芋。所謂“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其實就是“愛”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