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兵
[摘要]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使小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沐浴生活的陽光,以生活作為學習語文第依托,使小學生在生活的樂園中快樂地學習語文。
[關鍵詞]語文 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a)-0164-01
語文——我們的母語,它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語文一一一門基礎課程,它以語文知識為中介,主要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當然,語文的內涵與外延并非凝固、一成不變的。它也是隨著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發(fā)展。當今,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大語文教育觀的主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得到越來越多教育者的認同。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指出,未來教育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做事,學會生活”的人,這是對傳統(tǒng)教育知識本位觀念的否定,它著眼于以人的發(fā)展為本,要讓孩子做生活的主人。因此,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必須強化學生的生活意識,使學生在生活中快樂地學習,在學習中快樂地生活。人類積累的文化財富浩如煙海,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沐浴到生活的陽光呢?我做餓了如下一些嘗試:
1.躬親實踐,體驗生活
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得豐富、深刻。例如:在教學Ⅸ三個伙伴》一文時,孩子們興趣盎然,因為課文富有童趣,主要講述了小野豬、小象、小袋鼠發(fā)揮各自特長,共同栽樹的故事。在質疑、解疑的學習過程中大多數(shù)孩子不理解施肥、培土是怎么回事,當我請幾位同學口頭解釋并配上動作表演后,還有部分孩子似懂非懂。正值春季,我靈機一動,第二天早上帶領同學們一起去學校操場邊種了幾棵小樹,在具體的勞動中,孩子們不僅直接參與了施肥和培土,了解到栽樹的整個過程,而且也懂得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它。同時,在這節(jié)語文實踐課中,我還有一個額外的小收獲,就是發(fā)現(xiàn)面對自己親手種植的小樹,孩子們懂得自覺地保護樹木、愛護環(huán)境了。這比平時一次次空洞的、乏味的說教更有力、更深刻。因此,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模式,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條件使學生參與、處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才能促進教學真正地向學生開放,向生活開放,向未來開放。
2.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生活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善于捕捉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契機,使語文教學活起來。結合教材,教師可以營造一些形象逼真的教學情境,生動地再現(xiàn)生活場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主動地入境、動情地學習。在上口語交際課《學會道歉》時,我本著貼近兒童生活的原則,創(chuàng)設了幾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場面,如:不小心破壞了同學的文具、不小心打破了鄰居的玻璃等,在場景中孩子們大方、自如地交流著,就連平時膽小、不愛發(fā)言的一些孩子在這樣模擬生活的情境中也動起來了,而且也會說了。我想,使這些孩子消除膽小、緊張的心理負擔,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的原因所在,正是這種寬松、不拘束的生活情境取代了封閉、嚴謹?shù)恼n堂氛圍,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熟知的、習慣的說話場景。
3.拓寬視野,觀察生活
語文中的每一篇教材選取的是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典型的形象,其內容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是有的教材內容雖存在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可是往往由于學生沒有直接感知而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有意引導學生留心去觀察生活,通過課內或課外的實際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以汲取生活中的營養(yǎng)來輔助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的能力。去年冬天,在教學《冰花》一文時,我先在學生中做了一個課前調查:“同學們見過冰花嗎?”調查的結果是見過冰花的同學寥寥無幾。的確,現(xiàn)在的城市中的孩子往往在暖暖的樓房里,不容易見到玻璃窗上美麗的冰花,學生沒有生活的積累,沒有記憶中的表象,那么上這節(jié)課就會因為失去生活的依托而顯得很蒼白。于是下午放學前,我關了教室的暖氣,增加了一些空氣中的濕度。這二天清晨,同學們就圍在玻璃窗前細心地觀察著那晶瑩透亮、形狀各異的冰花,同學們那一雙雙好奇的眼睛被吸引住了,渴求知識的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高漲的情緒使學生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驅力,這樣,學習課文時就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在這節(jié)課上同學們不僅更透徹地了解了課文,了解了冰花的色澤、形狀,而且還學會了跨學科的聯(lián)系知識,弄明白了冰花是怎樣形成的。是?。〗炭茣⒉皇菍W生全部的生活,但生活卻是學生的教科書。
4.明白道理,品味生活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生動、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文章所要揭示的道理并不僅僅是指文章中的“人或物”,而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人或物”。所以,要引導學生思維、情感的遷移,即:揭示寓意的過程就是把寓意的形象轉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的過程,把故事描寫的動植物轉移到人類社會中去的過程。通過學習《落花生》一課,我讓同學們把石榴的意象轉向“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人。把落花生的意象轉向“其貌不揚,默默奉獻”的人。將兩類人做以類比后,同學們紛紛表示喜歡后者,并愿意做后者。將學習語文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很輕松地悟出了一個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認識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在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增長見識,健全人格。學習與生活相得益彰,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酸甜苦辣都有營養(yǎng),成功失敗都是收獲。尊重學生屬于自己的體驗,讓他們走進自己的生活世界,體驗生活、體驗社會,即使是失敗,也可能成為學生終身受益無窮的財富。
小學語文教材蘊含的生活內容比其他教材更寬、更廣、更豐富。書中文質兼美的文章,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是學生感受生活的最重要的依托。因此,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構建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匯的語文教學體系,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每一位孩子都具有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生存與發(fā)展的能力,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獲得學習與生活的“雙贏”。
語文與生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