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輝,郭海峰
(1.淮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旅游管理系,安徽 淮北 235000;
2.淮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以”是個極常用的文言詞,它本義為動詞,《說文》:“以,用也……賈侍中說,己意已實也。段注:“用者,可施行也……己者,我也;意者,志也。己意已實,言人意已堅實見諸施行也”;[1]746本用作使用,作使、令,憑借、仗恃;引申為以為、認(rèn)為,連及,帶領(lǐng);又用指原由、緣故;虛化后可用作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又通“已”。
(1)無固定職業(yè)的人(徐中舒等1992)。[2]45如《拾雅》卷十六:“以,閑民”(按:《周禮·天官·大宰》“閑民”鄭玄注:“謂無事業(yè)者,轉(zhuǎn)移為人執(zhí)事?!保?;《詩·周頌·載芟》:“侯強侯以”。
(2)原由;緣故。《詩·邶風(fēng)·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執(zhí)而問其以”;唐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明高啟《書博雞者事》:“然未有以極也”。
①用;使用?!蛾套哟呵铮套邮钩罚骸拔嵊柚?,何以也”;《楚辭·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引申為任命?!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又“以魯肅為贊軍校尉”。②使;令?!睹献印す珜O丑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③憑借;仗恃。《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zhàn))》:“可以一戰(zhàn)”;《韓非子·五蠹》:“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宋曾鞏《墨池記》:“蓋亦以精力自致者”。④以為;認(rèn)為?!稇?zhàn)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于徐公”;《墨子·非攻(公輸)》:“臣以王之攻宋也”;清黃宗羲《原君》:“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⑤做;從事?!墩撜Z·為政》:“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韓非子·揚權(quán)》:“彼自以之”。⑥率領(lǐng);帶領(lǐng)?!蹲髠鳌べ夜迥辏▽m之奇諫假道)》:“宮之奇以其族行”。⑦連及;涉及。①楊伯峻[3]262認(rèn)為,這種用法只有上古才有?!兑捉?jīng)·復(fù)卦》:“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國語·湯誓》:“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⑧通“已”。完結(jié);停止?!抖Y記·檀弓下》:“則豈不得以”;孔穎達(dá)疏:“豈不得休已者哉”。
①相當(dāng)于“其”。《呂氏春秋·本生》:“非夸以名也,為其實也”;《春秋繁露·精華》:“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②表示近指,②楊伯峻[3]255認(rèn)為,“以”作指示詞,也可作形容詞(定語),當(dāng)“以”下有名詞或名詞語,“以”為形容詞。如《漢書·婁敬傳》:“妾惟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韓非子·愛臣篇》:“夫燕、宋之所以弒其君者,皆以類也?!毕喈?dāng)于“這∕這樣”、“此”。《論語·憲問》:“以告者過也”;《呂氏春秋·知化》:“未死而言死,不論。以雖知之與勿知同”;《漢書·婁敬傳》:“妾惟以一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③用在介詞“于”后詢問處所,相當(dāng)于“何”、“哪里”、“什么”。③楊伯峻[3]256認(rèn)為,“以”作疑問詞,何處之義,多用在“于”字下,惟見于《詩經(jīng)》。其實《禮記》中也有此類用法(見上代詞例)?!对姟ふ倌稀げ商O》:“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又《邶風(fēng)·擊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禮記·檀弓下》:“天則不雨,而望之愚婦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文言虛詞所含內(nèi)容廣泛,其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又很復(fù)雜,再加上各家釋義經(jīng)常相互牴牾,使用起來甚至連分類亦不相同,故更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①表示程度。相當(dāng)于“太”、“甚”?!睹献印る墓隆罚骸叭聼o君明吊,不以急乎”;《史記·伍子胥列傳》:“子以報仇,其以甚乎”。②表示頻率。相當(dāng)于“又”?!蹲髠鳌こ晒辍罚骸芭f不必良,以犯天忌”。③表示范圍,相當(dāng)于“只”、“唯”?!稇?zhàn)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史記·韓世家》:“彼韓急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fù)來耳”。④表示情態(tài),相當(dāng)于“這么”、“如此”?!墩撜Z·子張》:“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水經(jīng)注·江水(三峽)》:“雖乘奔馭風(fēng),不以疾也”。⑤通“已”,表時間,意為動作已經(jīng)實施,情況已經(jīng)出現(xiàn)。相當(dāng)于“已經(jīng)”?!秶Z·晉語四》:“其聞之者,吾以除之也”;《戰(zhàn)國策·齊策(馮諼客孟嘗君)》:“竊以為君市義”;《漢書·張敞傳》:“今兩侯以出,人情不相遠(yuǎn)”;《柳河?xùn)|集·封建論》:“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宋蘇軾《教戰(zhàn)守策》:“唐室固以危矣”。①楊伯峻[3]262認(rèn)為,“以”作“已經(jīng)”用,戰(zhàn)國前比較常見,秦以后極少見。此引唐、宋之例實屬偶然現(xiàn)象。
①表示對事物的處置,相當(dāng)于“用”、“拿”、“把”。《莊子·養(yǎng)生主(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宋歐陽修《賣油翁》:“徐以杓酌油瀝之”;《清稗類抄(馮婉貞)》:“何異以孤羊投群狼”。②表示方式、原因。有“依據(jù)”、“憑借”、“按”、“工具”、“身份”、“原因”等意?!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骸耙运娭灰姟保惶屏谠恫渡哒哒f》:“今以蔣氏觀之,猶信”;蔡元培《圖畫》:“亦多以記憶所得者為之”;《史記·李將軍列傳》:“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③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范圍。相當(dāng)于“在”、“于”?!稘h書·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宋沈括《夢溪筆談·采草藥》:“豈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清顧炎武《復(fù)庵記》:“以崇禎十七年夏”。④表示行動或變化的起點。相當(dāng)于“從”、“由”、“自”?!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骸百F以今知古”;清周容《芋老人傳》:“然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林覺民《與妻書》:“第以今日世事觀之”。⑤表示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相當(dāng)于“因為”、“由于”?!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張敷《五人墓碑記》:“率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而不敢復(fù)有株治”。⑥表示論事的對象、依據(jù)及標(biāo)準(zhǔn),相當(dāng)于:“以……而論”、“就……而論”?!睹献印とf章下》:“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⑦“以”介詞,用法同“與”(楊伯峻1981p260)。如《戰(zhàn)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左傳·成公二年》:“王以鞏伯宴,而私賄之”;《史記·留侯世家》:“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p>
介詞“以”的處置用法尤為豐富。漢語中最早的引進(jìn)處置者的介詞是“以”(馬貝加2002),[4]292梅祖麟(1990)[5]認(rèn)為早期處置式有三種結(jié)構(gòu):即處置(給)結(jié)構(gòu)、處置(作)結(jié)構(gòu)、處置(到)結(jié)構(gòu)。這在介詞“以”語義結(jié)構(gòu)中均有表現(xiàn)。
處置(給)結(jié)構(gòu),即將某物授予某人。如《詩經(jīng)·鄘風(fēng)·干旌》:“彼姝者子,何以與之”;《詩經(jīng)·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處置(作)結(jié)構(gòu),即視某人/物為某類人或物、讓某人擔(dān)任某職務(wù)。如《詩經(jīng)·鄘風(fēng)·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兄”;《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史記·淮陰侯列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
處置(到)結(jié)構(gòu),即將某人/物置于某所。如《史記·滑稽列傳》:“復(fù)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記·滑稽列傳》:“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fù)進(jìn)得舉筑撲秦皇帝,不中”。
馬貝加(2002)認(rèn)為,介詞“以”做處置用法時還有“將某人/物作某種處理”之意。舉例是《史記·陳丞相列傳》:“張負(fù)歸,謂其子種曰:‘吾欲以女孫予陳平?!?;《史記·魏豹彭越列傳》:“於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於河?xùn)|,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
①順承關(guān)系,位于兩個動詞之間,前者為后者的方式,后者為前者的目的或結(jié)果,相當(dāng)于“而”?!冻o·涉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②并列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而∕而又”、“和”?!妒酚洝せ袀鳎ㄎ鏖T豹治鄴》:“三老、官屬、豪長者、里父老皆會,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唐韓愈《原毀》:“古之君子,其責(zé)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③遞進(jìn)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并”、“并且”?!睹献印ち夯萃跎希R桓晉文之事)》:“挾太山以超北海”;又“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說》:“以嚙人,無御之者”。④轉(zhuǎn)折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卻”。漢劉向《說苑·雜言》:“少以犯重,弱以侮強”;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⑤表示因果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因此”、“因而”?!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宋蘇詢《六國論》:“辟荊棘,暴霜雪,以有尺寸之地”;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⑥表示目的,相當(dāng)于“去”、“來∕用來”等?!蹲髠鳌ば辍罚骸皶x靈公不君,厚斂以凋墻”;漢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屬予作文以記之”。⑦連接狀語和謂語主要成分??烧Z譯為“地”,或不譯?!稘h書·食貨志上》:“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唐韓愈《原毀》:“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⑧用在“上、下、來、往、南、北”等詞前,表示范圍、時間等。可仍譯作“以”,或根據(jù)上下文義靈活譯出。[6]715《論語·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漢書·王莽傳》:“自今以來,敢犯此者,輔捕系”;《樂府詩集·有所思》:“從今以往,勿復(fù)相思”。
①用于名詞作狀語時,相當(dāng)于結(jié)構(gòu)助詞“地”。《楚辭·涉江》:“鸞鳥鳳皇日以遠(yuǎn)兮”;《史記·屈原列傳》:“其后楚日以削”;宋蘇軾《教戰(zhàn)守策》:“人民日以安于逸樂”。有時亦用于形容詞之后?!睹献印ち夯萃跎希R桓晉文之事)》:“明以教我”。明馬中錫《中山狼傳》:“匍匐以進(jìn)”。②用在句中和詞前起舒緩語氣和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盾髯印ね醢浴罚骸凹耙匝嘹w起而攻之,若振槁然”;《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逆以煎我懷”;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
用于句末,與“矣”同,表示敘述或加強肯定的語氣??烧Z譯為“了”,或不譯出?!稇?zhàn)國策·楚策四》:“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史記·禮書》:“步驟馳騁厲鶩不外是以”。①此二例轉(zhuǎn)引自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的《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2月,第1版,第715頁”.
這里是指由“以”組合成的多音節(jié)詞語,“以”有時在前,有時在后。由“以”組成的復(fù)合詞語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一個短語。情況如下:
1.準(zhǔn)方位詞
以“以”前的名詞為起點,上溯大于起點詞的范圍。清方苞《獄中雜記》“中家以上,皆竭資取?!?。
2.動詞性短語
“以”為承接連詞,“上”為動詞,與“以”的詞語相呼應(yīng),意為“向上攀登”。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由山以上五六里”;又“復(fù)從峽度棧以上”。
3.名詞
表示品第、數(shù)量、級別、位置等在某一點上?!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懊裼卸幸陨喜环之愓?,倍其賦。”
4.時間名詞
表示時間在前的,猶言“以前”?!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白杂菀陨蠟樘仗剖稀?。
1.“以”是介詞“把”,“為”是動詞“當(dāng)作”、“看成”、“作為”等?!睹献印ち夯萃跎希R桓晉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林覺民《于妻書》:“則亦教其以父老為志”。
2.“以”是介詞“用”、“拿”,“為”是動詞“治理”?!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骸耙怨史閲吲c此同”。
3.“以”是介詞“用”,“為”是判斷詞“是”。晉傅玄《馬鈞傳》:“以機鼓輪為常則”。
4.“以”是介詞“用”、“拿”,“為”是動詞“當(dāng)成”、“作為”?!赌印し枪ィü敚罚骸耙噪簽樾怠?;宋蘇洵《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英·赫胥黎著、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導(dǎo)言(察變)》:“以天演為體”。
5.“以”是動詞,義為“任命”、“分派”;“為”也是動詞,義為“擔(dān)任”、“充任”?!稇?zhàn)國策·趙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史記·屈原列傳》:“以其弟子蘭為令尹”;《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遂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
6.“以”是動詞,義為“認(rèn)為”;“為”是判斷動詞“是”?!稇?zhàn)國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以君為長者”?!妒酚洝の汗恿袀鳎ㄐ帕昃`符救趙)》:“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
7.“以”是介詞“用”,“為”也是介詞,義為“為了”、“替”。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
8.“以”是介詞“憑”,“為”是動詞,義為“作為”、“當(dāng)成”。清全祖望《梅花嶺記》:“汝當(dāng)以同姓為吾后”。
9.“以”是介詞“數(shù)(shuǒ)”,“為”是動詞,義為“算是”。孫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署之役為最”。
1.動詞
認(rèn)為或認(rèn)為是。漢賈誼《過秦論》:“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宋蘇軾《石鐘山記》:“酈元以為下臨深潭”;梁啟超《譚嗣同》:“以為今日諭旨將下”。
2.與“以……為……”結(jié)構(gòu)相同。
“以”是介詞,其賓語前置在主語后;“為”是動詞,義為“當(dāng)做”?!俄n非子·喻老(扁鵲見蔡桓公)》:“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欲居之以為利”。
3.“以……為”的緊縮式。②這種情況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意動用法(如于長虹等1983)[7]332,我們認(rèn)為此種用法也有使動用法(如《荀子·勸學(xué)》:“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
“以”是介詞,義為“把”、“用來”,其后賓語前置或省略。“為”是動詞,義為“當(dāng)做”、“當(dāng)成”、“制成”等?!墩撜Z·陽貨》:“君子義以為上”;《荀子·勸學(xué)》:“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4.為。
“以”是助詞,無義。見上《小石潭記》例。
(1)表遞進(jìn)。相當(dāng)于“乃至”、“甚至”。宋沈括《夢溪筆談·雁蕩山》:“以至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明魏學(xué)洢《核舟記》:“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2)“以至”和“自”配合使用,相當(dāng)于“從……到……”。如《呂氏春秋·求人篇》:“觀于《春秋》,自魯隱公以至哀公,凡十二世”;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藝雜流”;《孟子·公孫丑上》:“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
“以”為副詞,義為“才”;“至”為動詞,義為“到達(dá)”;“于”為介詞,引進(jìn)“到達(dá)”的時間處所(與現(xiàn)代漢語的遞進(jìn)連詞不同)。如《左傳·昭公十六年》:“故能相保,以至于今”;《后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一絲而累,以至于寸”。當(dāng)“以至于”和“自”配合使用時,有兩重意思:一是表示“從……到……”之意,二是表事情的結(jié)果。(楊伯峻1981)如《國語·晉語八》:“自穆侯以至于今,亂兵不輟,民志不厭,禍敗無已”。
1.指起點詞到現(xiàn)在的時段,相當(dāng)于“以來”、“以后”。英·赫胥黎著,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導(dǎo)言(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唐白居易《與元九書》:“晉宋以還,得者益寡。
2.在某一點之下,相當(dāng)于“以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
1.[連詞]
表因果,相當(dāng)于“因此”、“所以”?!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以此知之”;《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以此下心意”;明宗臣《報劉一丈書》:“以此常不見悅于長吏”;侯方域《與阮光祿書》:“而其子以智,余之夙交也,以此晨夕過從”。
2.[介詞結(jié)構(gòu)]
相當(dāng)于“用這”、“由于這樣”、“由于這個緣故”?!秴问洗呵铩げ旖瘛罚骸耙源藶橹?,豈不難哉”;《史記·屈原列傳》:“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宋歐陽修《賣炭翁》:“公亦以此自矜”。
1.[動詞]來;拿來?!蹲髠鳌べ夜辏ブ畱?zhàn))》:“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夏父曰:‘以來’!”;清周容《芋老人傳》:“使人訪其夫婦,載以來”。
2.[時間詞](1)指起點到現(xiàn)在的時段?!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清黃宗義《柳敬亭傳》:“有此以來”;林覺民《與妻書》:“吾自遇汝以來”。(2)猶言“以后”?!妒酚洝ば⑽谋居洝罚骸白越褚詠?,有犯此者勿聽治”。
表因果,相當(dāng)于“因此”、“所以”?!妒酚洝ご炭土袀鳎ㄇG軻刺秦王)》:“以故荊軻逐秦王”;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1.[連詞]表因果,說明結(jié)果的所自,有時也用作“是以”。[5]均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因此”、“所以”。如《史記·魏公子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莊子·養(yǎng)生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保幻魉五ァ端蜄|陽馬生序》:“是以人多以書假余”。
2.[介詞結(jié)構(gòu)]“以”義為“憑”、“用”;“是”義為“這”?!抖Y記·禮運》:“吾以是觀之”;英·赫胥黎著,嚴(yán)復(fù)譯《天演論導(dǎo)言(察變)》:“以是(蜃灰),知其地之古必為海”。
“可以”在古代漢語中至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雙音助動詞,這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意思同現(xiàn)在的“可以”;另一種卻是單音助動詞“可”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意思是“可以用”、“可以憑”等,但后一種情況要多些。下面分條說明。
1.[雙音助動詞]可能,能夠。如a.孫武《孫子兵法》:“不知軍之不可以進(jìn),而謂之進(jìn);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靡軍”;b.荀況《荀子·勸學(xué)》:“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c.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
2.[動詞性短語]意為“可以用;可以憑”。如a.《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b.《左傳·曹劌論戰(zhàn)》:“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c.劉義慶《世說新語》:“卿東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d.《史記》:“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可以”是從“可+以”發(fā)展而來,這是因為“可+以”中,“以”是介詞(如上第2例中的a、b、c、d各例),只有“以”的介詞性完全消失,完全找不到它與上下文的聯(lián)系,這時“可以”才是個真正的雙音詞。(吳仁甫等1991)[8]318但從(十一)·例的1-a例可以看出,雙音助動詞“可以”至少在春秋孫子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就是說,“可+以”產(chǎn)生的時代要比孫子還要早。
“有”是動詞,“以”是介詞?!坝幸浴甭缘扔凇坝修k法”。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馬中錫《中山狼傳》:“吾終當(dāng)有以活汝”。
“無(亡)”是動詞,“以”是介詞,但其后面已不能帶賓語?!盁o以”是“沒有什么可以拿來/不能”的意思。如《荀子·勸學(xué)》:“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列子·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何”是疑問代詞,是一個前置的賓語(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要前置);“以”是介詞。“何以”的意思就是“以何”,大致相當(dāng)于“憑什么”。如《孟子·齊桓晉文之事》:“不為者與不能者之行何以異”;《史記·鴻門宴》:“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馬遷《報任安書》:“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
“所以”在古漢語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代詞(所)+以”構(gòu)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具有名詞性;另一種是雙音連詞,意思同現(xiàn)在的“因此”。
1.“代詞(所)+以”。這種結(jié)構(gòu)中的介詞“以”有“由/因”、“用”兩種用法。(盧以緯、王克仲1988;[9]27楊伯峻1981;于長虹、韓闕林1983)當(dāng)“以”為“由/因”時,“所+以”便是“的緣故”或“(導(dǎo)致)……的原因/……的目的”之義。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項羽本紀(jì)》:“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當(dāng)“以”為“用”講,也就是它表示工具語的本來意思時,“所+以”便是“的方法”或“用來……的(工具、方法)”講。如《墨子·公輸盤》:“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孟子·梁惠王下》:“君子不以其所以養(yǎng)人者害人”;《荀子·議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
2.“所以”為雙音節(jié)連詞時,此時的“以”已失去了介詞性質(zhì),和“所”組成了一個整體,是一個詞。當(dāng)然,這種用法也是從“所+以”發(fā)展而來,在東漢以后已有用例,如《列子·說符》:“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世說新語·言語篇》:“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上二例中的“所以”均作“因此”講,因而說“所以”作為表結(jié)果的連詞用,古已有之。但王力(1980)[10]335認(rèn)為,真正連詞“所以”的產(chǎn)生,最可靠的證據(jù)是“所以”后面有主語。①其實,前二例中的“所以”后根據(jù)上下文均能補出主語。如《列子·說符》:“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中的“所以反也”的主語是承前一分句“吾不知所之”的主語“吾”而省略,此分句可以說成“所以吾反也?!迸e例是杜甫《送從弟亞赴安西判官》:“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馬上就可以肅清流沙一帶地方,所以你被派遣到那里去)。這里的“所以”才真正變?yōu)檫B詞了。
“以”作除動詞以外的實詞,大體走的是詞義引申的路徑,限于篇幅,此不論述?!耙浴弊鳛樘撛~,其虛化的過程大體如下(因篇幅所限,“以”的整個語法化過程另有專文論及):
馬貝加(2002)認(rèn)為,在雙動詞句中,有一個動詞和它的賓語一起往往表示時間、地點、方式、原因或有關(guān)的范圍和對象。這個動詞如經(jīng)常這樣用,極有可能發(fā)展為介詞。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介詞的前身,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V1或V2的位置。“以”就是如此。
1.“以”出現(xiàn)在V1的位置上。例如:
a.《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族行”;
b.《孟子·公孫丑下》:“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上述二例中,a例的“以”意義比較實在,是“率領(lǐng)”義,語法上是句首主語發(fā)出的動作。而b例的“以”從語法上看已與主語沒有直接關(guān)系,而只是介引一個對象(時子之言)然后一起修飾動詞“告”,意義明顯虛化了。
2.“以”出現(xiàn)在V2的位置上。例如:
a.《詩經(jīng)·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b.《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賞以春夏,刑以春秋”。
上述二例的“以”雖然處在V2的位置上,但均已虛化為介詞。②因為介詞仍具有動詞性,所以我們?nèi)哉f成“以“出現(xiàn)在V2的位置上。a例的“以”均介引名詞,然后對前面的動詞進(jìn)行補充;b例的“以”介引時間詞后再對前面的動詞進(jìn)行補充。
1.副詞“以”是由介詞短語“以+N”中的N脫落而來
(1)“以+N”位于V之前充當(dāng)V的狀語。當(dāng)N脫落時,“以”就獲得了演變?yōu)楦痹~的可能的句法位置:謂語動詞前。如:《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國語·晉語》:“伯楚以呂郤之謀告公”;《孟子·告子下》:“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為壑”。
(2)“以+N”中N??墒÷?,這樣,“以”字就獨立為狀語,修飾謂語(王力1989)[11]50。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墨子·公輸》:“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莊子·逍遙游》:“客得之,以說吳王”;《史記·滑稽列傳》:“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3)“以+N”中的賓語 N徹底脫落,“以”直接修飾 V作狀語,完全具備了副詞的特征,如:《論語·先進(jìn)》:“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孟子·滕文公下:“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荀子·王霸篇》:“知者之知,固以多矣”;《戰(zhàn)國策·齊策四》:“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
(1)諸例中的“以”,后面都有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是“以”介引的對象,“以”是典型的介詞。(2)諸例中的“以”雖然是直接位于動詞之前,也可以視作V的狀語,但根據(jù)語言環(huán)境還可以補出“以”的介引對象,仍還具有介詞的特點。(3)中的“以”,直接位于V前,從上下文中已不能找出其省略的成分,所以“以”已經(jīng)是一個典型的副詞。
2.連詞“以”是由副詞“以”虛化而來(王力1989)?!耙裕玁”中的N脫落后,“以”修飾V的功能弱化,最后只起系聯(lián)前后兩項或分句的作用,表示“并列、目的、結(jié)果、原因”等,如:《左傳·襄公二十年》:“賦《常棣》七章以卒”;《韓非子·五蠹》:“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wù)咧≌f”。
上述二例中,“以”只起連接前后兩個動作(如前一例)或分句(如后一例)的作用,已完全沒有修作用,所以都是連詞。
有學(xué)者認(rèn)為助詞“以”是動詞“以”的假借字,我們認(rèn)為助詞“以”是連詞“以”進(jìn)一步虛化的結(jié)果。因為助詞“以”和連詞“以”都是直接和謂詞性成分組合,但助詞“以”已無連接作用,只與謂詞性成分一起組成助詞結(jié)構(gòu),表示謂詞性成分指稱化了。(張雙棣等2002)[12]280-281如:《詩經(jīng)·邶風(fēng)·谷風(fēng)》:“習(xí)習(xí)谷風(fēng),以陰以雨”;《韓昌黎·賀冊尊號表》:“歡欣踴躍,以歌以舞”;《荀子·王霸》:“及以燕趙起而攻之,若振槁然”。
上三例中的助詞“以”有的用于意義相近的兩個動詞之前,表示相近的兩種動作行為相繼出現(xiàn)或同時出現(xiàn)(如前二例),有的用于句中和詞前起舒緩語氣和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如后例)??偟目?,上三例中“以”字結(jié)構(gòu)是指稱化的并列結(jié)構(gòu),它不會提取與謂詞核心動詞相關(guān)的成分,只是表示原并列結(jié)構(gòu)自身事物化、事件化,因而“以”字結(jié)構(gòu)都是自指的,它的語法性質(zhì)是謂詞性的。
徐中舒等(1992)將語氣詞劃入助詞的一個小類,因此其來源同助詞“以”。如:《戰(zhàn)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史記·禮書》:“步驟馳騁厲鶩不外是以”。
語氣詞“以”常用于句末,加強肯定語氣,與“矣”同,相當(dāng)于“了”或“哩”,有時可不譯。
虛詞“以”來源于動詞,其虛化的路徑是:動詞→介詞→副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第1版[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2.
[3]楊伯峻.古漢語虛詞:第1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4]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1.
[5]梅祖麟.唐宋處置式的來源[J].中國語文,1990(3).
[6]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第1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7]于長虹,韓闕林.常用文言虛詞手冊:第1版[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8]吳仁甫.古代漢語自學(xué)指要:第1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1.
[9](元)盧以緯.助語辭集注:第1版[M].王克仲,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
[10]王力.漢語史稿:第1版[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1]王力.漢語語法史:第1版[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12]張雙棣,等.古代漢語知識教程: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