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師范學院 貴州·遵義)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中國當代發(fā)展的使命,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但是,由于我國歷史發(fā)展和各地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使得高校中存在很大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并且貧困大學生的數(shù)量仍然在大大增加。這樣一來,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就成為高校中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因此,如何解決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也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高校貧困大學生是自高校收費改革以來產(chǎn)生的一個特殊群體,貧困大學生是指對于每年的教育費用無力支付或支付起來很困難的學生。貧困大學生一般有兩種狀況:一是在校學習生活中每月消費支出較少,就目前全國平均消費水平來看,一般學生生活費每月低于200 元確定為“貧困大學生”,低于100 元的則為“特困生”;二是家庭人均收入過低,使得家庭在支付學費和每月生活費的同時,還要支付家庭生活、醫(yī)療等相關費用,讓生活更加貧困。因為貧困帶來的壓力使得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存在嚴重的思想包袱,他們承受的壓力遠遠大于其他的大學生,因此,貧困大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卑心理。在我國,由于城鄉(xiāng)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很多出生在農(nóng)村的學生自小接受教育的教育條件就遠遠落后于在城市里接受教育的學生教育條件。出生于農(nóng)村的學生,他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在其他方面并沒有多余的愛好與特長,這就使他們個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由于現(xiàn)在高校評價大學生的標準是多方面的,不僅要看成績,更加注重高校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來自農(nóng)村的貧困大學生沒有了以前在學校佼佼者的自信,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不像以前那樣突出,同時也就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這就更使得貧困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一般大學生,從而變得自卑,心理變得越來越扭曲。
(二)自我封閉心理。高校里面的有些貧困大學生因為害怕還不起其他同學的人情而以這樣那樣的借口拒絕了同學們的聚會,而且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有時候還會認為老師和同學們對他們的幫助看成是一種施舍。他們不但不喜歡與老師們和同學們溝通與交流,而且還常常將自己封閉起來,有什么事情都自己悶在心里。長期這樣,他們的內心越來越孤僻,越來越容易造成極端心理,更進一步驅使他們走向自我封閉。
(三)攻擊心理。貧困大學生由于自身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自己與非貧困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各方面的差距,但是他們并不把出現(xiàn)差距的原因歸于自己,而是盡可能歸咎于外界因素。他們看見別人得到獎學金而自己得不到獎學金就會認為是老師的不公平等很多不可能的原因,認為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不公。這種人的自我概念存在很大的偏差,而且有時候還存在一種“我不好、你也不好”的這種心理,存在嫉妒別人的攻擊性心理。
(一)高校從物質層面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jīng)濟困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經(jīng)濟困難導致的,因此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jīng)濟困難是高校首先要考慮做好的的工作。高??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jīng)濟困難:
第一,積極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在大學里勤工助學作為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經(jīng)濟來源,相當多的一部分貧困大學生可以通過勤工助學有效地解決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開支,通過勤工助學不僅減輕了家里的一點負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磨煉了他們的意志,形成了一種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高校應該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盡能力設立更多、更規(guī)范的勤工助學崗位,以滿足更多貧困大學生的需要。
第二,加強貧困助學資金的管理和發(fā)放。高校的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城市,分布在全國各地。學校對于他們的家庭實際情況很難準確地去把握,一些非貧困大學生的家長通過關系搞到一份特困證明假冒貧困這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員工作不負責,又經(jīng)不起金錢的誘惑,給高校調查貧困大學生的工作帶來了極大地困擾。因此,單靠道德去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制度上嚴格要求,保證合理、公正、公平,讓有限的貧困資金用在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身上。
第三,拓寬、擴大資助體系。高校在幫助貧困大學生的工作體系“獎、貸、助、補、減、免”中,除了國家的助學貸款之外,其他幾項不僅僅是來自學校,更多的是來自社會。事實上,社會上許多有錢人給學校的貧困大學生提供了不少的資助,許多企事業(yè)單位給高校提供了勤工助學崗位,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了一部分高校的貧困大學生問題。因此,高校要積極地拓寬渠道擴大貧困資助對象,尋求更多的社會力量來解決貧困大學生這一問題,形成國家、社會、學校三方參與的多元化的高校貧困資助體系。
(二)高校從精神層面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高校可以針對貧困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以情感人。在這里以人為本主要講的就是以學生為本,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貧困大學生因在經(jīng)濟上經(jīng)常處于較困難的狀態(tài),故而,高校的輔導員和教師及相關的職能部門更應該積極幫助他們,經(jīng)常與貧困大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等方式,開啟他們內心緊鎖的大門,讓他們毫無顧忌地傾訴自己內心深處的煩惱、憂郁與苦悶,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第二,幫助高校貧困大學生解開自尊與自卑交錯的心理。高校貧困大學生自尊與自卑交錯的這一心理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棘手的問題,作為教育者和相關部門必須有效地保證貧困大學生內心中那一份純真的信念,使他們充滿自尊與自信,同時又必須顧及他們內心的脆弱。減少因貧困在他們心中產(chǎn)生的自卑感,幫助他們尋找真正的自尊。因而,做好貧困大學生的教育工作,解開他們心中自尊與自卑交錯的心結需要依靠教育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實現(xiàn)。
第三,幫助高校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作為教育者和相關教育部門在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許多從困難中走出來的成功人士的經(jīng)歷來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使他們認識到?jīng)]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經(jīng)濟上的困難并不是他們的阻礙,而是給他們帶來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
總之,解決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工程,所以作為高校教育者和相關部門要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在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讓每一位學生不僅是學業(yè)有成,而且在思想方面也是一個身心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我們要使他們在高校這一環(huán)境中不斷完善自我,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使他們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我深信,只要高校的輔導員和教師及相關職能部門能積極地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貧困給他們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樣就一定能激發(fā)出他們那種積極向上、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斗志,使他們在踏進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中的時候不走過多的彎路,做出自己正確的人生選擇,最終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1]李艷紅,陳保平.自我效能感研究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3.
[2]馬振彪.少數(shù)民族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措施[J]. 社會心理科學,2006.6.
[3]孟慶良,馬力,全建華.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調查分析[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1999.2.
[4]杜萍.特困大學生心理障礙分析及自我調適[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