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類書考略*

      2013-08-15 00:52:45劉全波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3年6期
      關鍵詞:類書百科全書工具書

      劉全波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20)

      1 類書的產生與數(shù)量

      類書是一種知識性的資料匯編,是社會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分類意識、分類能力達到一定高度,知識沉淀達到一定厚度的必然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知識濃縮而成的典籍越來越多,且古今論著一旦浩瀚起來,任何一個人,哪怕是最博聞強識的學者,也開始漸漸變得無法遍覽。《史記·太史公自序》載:“六藝經傳以千萬數(shù),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保?]3290面對六藝經傳,博學多聞的太史公司馬遷早在西漢時代就發(fā)出了這般無可奈何的感慨,誠然,古人在沒有現(xiàn)代化檢索、閱讀工具幫助的情況下,記憶力、閱讀力是不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有大幅度或較快提升的,面對日益增多的各類知識,記憶力、閱讀力的嚴重滯后就成為人與知識之間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分類能力來自于人的分類意識,是人類天生的把握世界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吨芤渍x》卷一載:“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2]16而且隨著人類的發(fā)展進步,這種分類意識、分類能力、分類思想、分類經驗不斷得到強化,類書的出現(xiàn)就是這種分類能力在圖書知識領域得到快速提升的集中體現(xiàn)。當古代讀書人依靠分類意識、分類能力、分類思想、分類經驗對浩瀚的典籍、知識進行分類時,將具有共同特點的一類知識或者幾類知識匯聚在一起并按照某種方法進行排列組合時,一種便于閱讀、記憶、查閱的資料匯編(類書)也就產生了。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事物之分類》言:“分類之應用,始于事物,中于學術,終于圖書。”[3]49當然,類書的產生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絕不會是歷史偶然性發(fā)展的產物,而是經過人類社會文化的長期積淀,并在一個文化知識大發(fā)展、大進步的歷史背景下孕育而來的。

      鄧嗣禹《中國類書目錄初稿·敘錄》言:“類書之作,肇于《皇覽》,由來久矣。自書契以來,典籍日繁,人生有涯,事難盡稽;雖畢歲月于披尋,窮心目于究探,而周知不易,記誦尤難。于是類事類文之書,應運而起,或以供人君乙覽,或以備一時之偶忘;而其體例,則大抵以類相從,如錢就貫;或依韻編次,左右逢源。使儉腹者資以饋貧,禿筆者賴以利潤,為學者持以尋檢,從政者得以流覽;省時節(jié)力,用至廣也?!保?]Ⅳ伍杰《中國類書·序》又言:“類書是個古老而新鮮的題目。說它古老是因為遠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編纂類書;說它新鮮是因為當今仍然有人在編纂,只是內容和方法和以前略有不同。類書是一個民族豐富文化積累的產物,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一個文化空白的民族,是不可能有類書的。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有文化積累,有無數(shù)古籍,有發(fā)達的學術科學水平,有重視文化知識的人,才會需要,才可能將書籍分類整理,將之梳理成一門科學,應用于當時,傳之于后世。中華民族,有幾千年的古老文明,有大量古籍,有輩出的人才,這才有產生類書的客觀條件和基礎?!保?]1

      曹之在《中國古籍編撰史》中曾發(fā)問道:古代類書知多少?據(jù)其粗略統(tǒng)計,有六百余種,現(xiàn)存類書二百余種。[6]410張滌華《類書流別·存佚第六》將古今類書分為存目、存疑、黜偽、補遺、新增五部分,但張氏書中未有類書數(shù)量的最終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據(jù)筆者統(tǒng)計,除去黜偽部分,有近 1000 種。[7]42戴克瑜、唐建華主編《類書的沿革·現(xiàn)存類書書目》以朝代順序對現(xiàn)存類書做了統(tǒng)計,據(jù)筆者統(tǒng)計,共載類書 263種。[8]105-115莊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言:“計得八二四種,其中扣除同書異名或疑為同書者,約得七六六種。”其《自序》又言:“觀諸眾多目錄,可知古人對類書之界義未盡一致,有以字書、名錄為類書者;有以詩集、文集為類書者;有以通典、會要為類書者;此為廣義之看法,另有學者以為上述范圍,取材太泛,不免蕪雜,惟大半學者以為類書之定義宜采較寬泛之認定,否則,如采較狹限之認定,則歷來之所謂類書,名實兼?zhèn)湔?,恐不過十之三四而已。本書收錄之范圍,則以廣泛取材為原則?!保?]9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言:“自六朝至清末,據(jù)歷代藝文、經籍志著錄,約有六百余種,其中大部分已經散失,今存者約有二百種左右。”[10]132趙含坤《中國類書》對古往今來的類書做了編目敘錄,并收錄了民國乃至新中國建國以來所編纂的類書,其言中國古代所編纂的類書達1600余種(包括存疑的125種)。[5]總體來看,張滌華、趙含坤對于類書的定位過于寬泛,其將政書、姓氏書等亦作為類書統(tǒng)計,故其數(shù)據(jù)不免有夸大之嫌,但毫無置疑是,古今類書之浩瀚磅礴是不容否認的,且以上諸先生之統(tǒng)計并沒有全部包括佛教類書、道教類書乃至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區(qū)文人所編纂的域外類書。

      諸先生的類書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所以差距較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位先生對類書的定義、定位多有不同意見,即有廣義類書和狹義類書之區(qū)分,大致來說,目錄學者在編制類書目錄時多采取廣義原則,而類書研究者在從事研究時多采取狹義原則,究其原因,編目之原則是求全求備,勿使遺漏,以展現(xiàn)類書發(fā)展之全貌,數(shù)量之眾多,而研究者則力在闡釋類書之特色,類書之個性,以區(qū)別于其他文獻種類,故多斤斤計較,嚴格區(qū)分,以求得去偽存真。諸學者對廣義類書和狹義類書之不同看法,往往導致自說自話,自行其是。而對類書的定義、定位一直是困擾類書研究領域的一個難題,但進行類書研究又無法避開此問題,下面我們就先了解一下古今學者對類書的看法、認識與定位。

      2 類書是什么?

      《四庫全書總目·類書類序》載:“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內,乃無類可歸。《皇覽》始于魏文,晉荀勖《中經簿》分隸何門,今無所考?!端逯尽份d入子部,當有所受之。歷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應麟作《筆叢》,始議改入集部,然無所取義,徒事紛更,則不如仍舊貫矣。此體一興,而操觚者易于檢尋,注書者利于剽竊,轉輾稗販,實學頗荒。然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托以得存?!端囄念惥邸贰ⅰ冻鯇W記》、《太平御覽》諸編,殘璣斷璧,至捃拾不窮,要不可謂之無補也。其??家皇氯纭锻彰洝分愓?,別無可附,舊皆入之類書,今亦仍其例?!保?1]1141《四庫全書總目》這僅僅二百多字的論述,對類書之源流、利弊、功用做了深刻而精煉的總結,可謂是精髓,后世學者研究類書多以之為據(jù);但是很顯然,四庫館臣回避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于類書是什么這個問題并沒有做出解答。

      “類書”這個名稱出現(xiàn)比較晚,北宋歐陽修等人編纂《新唐書》時,在子部設立“類書類”,正史目錄中才出現(xiàn)“類書”這個名稱,并被廣泛沿用至今。其實,在歐陽修編纂《新唐書》之前,其曾參與編纂的《崇文總目》中就出現(xiàn)了“類書類”?!冻缥目偰俊ゎ悤悺份d:“類書類(以下原卷三十)。謹按此類以下《歐陽修集》無敘釋。類書上,共四十六部,計一千六百五十卷。類書下,共五十一部,計八百六十五卷(以下原卷三十一)。”[12]72由上可知,《崇文總目》的部類之中的確是已經出現(xiàn)了“類書類”,《崇文總目》應該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古今著作中最早出現(xiàn)“類書”稱謂與“類書類”子目的著作,但是非??上?,《崇文總目》中歐陽修對類書的定義卻在流傳中佚失了,我們也就無法知道歐陽修在創(chuàng)造“類書”這個名詞時的最初含義。后世學者對于類書的定義多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更甚者,眾多學者如四庫館臣等清朝大儒,直接沒有對類書做出定義,只是告訴了我們什么是類書,卻沒有回答類書是什么這個重要的問題!

      民國以來,在西學東漸的學術風氣下,我國學人對于類書的研究、認識進入了新的階段,試圖對類書是什么這個問題做出必要的解釋?!掇o源》與《辭?!范际敲駠跄昃幾氲拇笮凸ぞ邥?,他們對于類書之定義,雖仍然是沿襲了清儒的思路,但已經開始對類書是什么這個問題進行闡述?!掇o源》載:“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稱為類書?!保?3]3399《辭?!份d:“捃摭群書以類相從便于檢閱之書曰類書?!院髿v代書志皆有類書之部,而類書之作,且亦有以字或以韻分者;以字分如《駢字類編》之類,以韻分如《佩文韻府》之類。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賴此以傳。”[14]4對于《辭源》、《辭海》對類書之定義,方師鐸有過評論,其言:“《辭源》、《辭?!范颊f類書是: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于檢閱之書。這話也嫌過于籠統(tǒng)。請問《辭源》、《辭?!?,這兩部書的本身,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以字分’的‘便于檢閱之書’呢?若然,則《辭源》、《辭海》,豈不也可以算作類書了?照我們看來:類書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字書與韻書者,不在于他的外形,而在于他的用途。類書的唯一用途,就在供詞章家獵取辭藻之用,至于‘古籍失亡,十不存一;遺文舊事,往往賴此以傳?!侵徊贿^是他的意外用途而已。”

      1943年,張滌華《類書流別》出版,它是民國以來第一部專門研究類書的專著,其對于類書研究的開創(chuàng)之功極大,后世類書研究亦多受其影響。張氏應該是或多或少的受到西方學說的啟發(fā)與影響,其在論述類書時,使用了一些新的詞匯,而這些詞匯的運用,對于認識類書是什么的確起了推動作用。張氏言類書是工具書之一種,與辭典、百科全書同科,這就無形中將新詞匯如“工具書”、“百科全書”等引入了類書研究,這對于當時的人們認識類書的性質、功用的確有建設性作用,張氏也應該是最早將類書定位為工具書的學者。其《類書流別·義界第一》言:“由今觀之,類書為工具書之一種,其性質實與近世辭典、百科全書同科,與子、史之書,相去秦越。語其義界,則凡薈萃成言,裒次故實,兼收眾籍,不主一家,而區(qū)分部類,條分件系,利檢尋,資采綴,以待應時去給者,皆是也?!保?]4

      張滌華《類書流別》對于類書是工具書之一種,辭典、百科全書之同科的定位對后世影響極深,后來為類書定義者,多言類書是工具書之一種,類似于百科全書。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言:類書是“兼‘百科全書’與‘資料匯編’兩者而有之?!保?5]1劉葉秋《類書簡說》言:“類書是一種分類匯編各種材料以供檢查之用的工具書?!保?6]1戴克瑜、唐建華《類書的沿革》言:“什么叫類書?我們認為,凡采輯群書,全面系統(tǒng)地收集某科、多科或各科知識,經加工整理,以類相從,標明出處,條分件系,為便于人們翻檢知識和資料的工具書,稱之為類書?!保?]2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言:“類書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是我國工具書的一大類別。它是一種采輯群書,將各種材料分類匯編,以供檢查資料用的。”[17]5

      彭邦炯《百川匯?!糯念悤c叢書》言:“這就構成了我國古代類書的特點,即兼有辭書、百科全書與資料匯編的性質。由于這樣的特點,類書不僅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資料書,而且是我們了解古代知識全貌的一種有效工具書?!保?8]6夏南強《類書通論》言:“類書是一種將文獻或文獻中的資料,按其內容分門別類,組織撮述;或者條分件系,原文照錄或摘錄的圖書?!保?9]16“綜上所述可見,類書是一種資料匯編性質的圖書,也是一種工具書。它既有供人查檢的功用,也具備供讀者系統(tǒng)閱讀的功能?!保?9]15張圍東《宋代類書之研究》言:“何謂類書?依據(jù)《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解釋:凡采輯群書,或以類分,或以字分,便尋檢之用者,謂為類書。換言之,即是輯錄歷代典籍中各個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類別或按字韻編排,便于查找和征引資料的工具書。”[20]5

      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言:“所謂類書是采輯或雜抄各種古籍中有關的資料,把它分門別類加以整理,編次排比于從屬類目之下,以供人們檢閱的工具書……類書并非任何個人專著,而是各種資料的匯編或雜抄?!保?0]117-118楊艷起、高國抗《中國歷史文獻學》言:“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便于尋檢、征引的工具書?!保?1]100曹之《中國古籍編撰史》言:“什么是類書?類書是輯錄一類或數(shù)類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供人檢索的一種工具書?!保?]402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類書類》言:“類書是分類編纂有關資料的一種工具性書籍?!保?2]282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出版說明》言:“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之資料,按照一定方法編排,以便于尋檢、征引的工具書,兼具“百科全書”和“資料匯編”雙重性質。”[23]1

      《漢語大詞典》言: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并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保?4]355《辭海(1999 年版縮印本)》言: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編排,以便于尋檢、征引的一種工具書?!保?5]5465

      劉葉秋《類書簡說》面對諸多的類書定義曾這樣感慨過:“究竟什么叫類書,大家卻還沒有給它下個科學的定義。所以同屬一書,而此以為是類書,彼以為非類書,互相乖異,說法不一的,往往而有?!保?6]4-5但是總體來看,以上諸位先生對于類書的定義大致是差不多的,稱之為工具書之一種,再就是舉出類書的書名,以便于我們了解,講述類書的功能,以便于我們認知,這些解釋之后,我們的確對類書有了大體的印象。其實,從書籍使用的角度,書籍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書籍是為了求知識或欣賞,需要從頭到尾細細閱讀的經典類著述;第二類是當我們遇到疑難需要解決時才去翻檢或引用的工具書;而在這兩類之外,我國古籍中還有不少大部頭的書,其本身并不是工具書,但因為部頭太大,一般并不要求人們從頭到尾把它們讀完,往往是利用它們翻檢材料的,所以它們也就有了工具書的性質,但他們絕不是工具書,這種介于閱讀和工具書之間的書籍,通常稱之為“資料書”,很顯然,類書就是屬于資料書。胡道靜等學者亦曾說過類書具有‘資料匯編’的性質是很明顯的。馬明波《類書與中國文化》則言:“士大夫是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主力,類書最初的產生便是‘諸儒’的功勞。類書的編纂成書及其特征是由士大夫們的社會結構、知識結構以及心理結構所決定的……士大夫們‘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心理因素,造成了類書‘引經據(jù)典’,以求‘綜舊典而開新風’的表述模式,這樣的模式使類書始終是資料匯編,而成不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26]48

      3 類書是知識性的資料匯編

      《中國大百科全書·前言》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編輯類書的傳統(tǒng)。兩千年來曾經出版過四百多種大小類書。這些類書是中國文化遺產的寶庫,他們以分門別類的方式,收集、整理和保存了中國歷代科學文化典籍中的重要資料。這些書受到中國和世界學者的珍視。各種類書體例不一,多少接近百科全書類書。但不是現(xiàn)代意義的百科全書?!保?7]百科全書的英文詞是Encyclopedia,Encyclopedia的原義為“知識的圈子”或“講學的范圍”,后來逐漸被理解為“全面的教育”,“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等意思。姜椿芳《為什么要出〈中國大百科全書〉?》言:“類書是分門別類匯集前人的著作;百科全書則是用條目的形式,編成一篇一篇的文章,把各種知識、事物、人物原原本本地加以敘述,特別是把最新的知識作系統(tǒng)的、全面的介紹?!保?8]30

      至于百科全書的功能作用,倪海曙《關于百科全書》概括為:“至少有四個方面:提倡新思想;傳播新知識;輔助、補充和代替學校教育;提供社會文化服務。[29]1-14張春輝《關于類書性質的商榷》言:“類書是旨在借鑒、參考,以歷代對客觀世界認識與描述的原始資料,分類集中,以供咨詢、查檢的工具書。Encyclopedia是旨在教育、傳授,以當時對客觀世界認識水平系統(tǒng)編寫的一切門類的最新知識,成為專書、專文以供閱讀或查檢的工具書。二者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保?0]28-31由此看來,百科全書家們已經明白無誤的表明了立場,類書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但是為什么上文所列胡道靜等先生仍然要不斷的將類書與百科全書拉上關系呢?

      中國大陸的多數(shù)學者在討論類書時,多受到類書研究之老前輩張滌華先生的影響,將類書視作工具書、百科全書之一種。我國古代學者一直就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詞匯去界定類書,于是類書的定義一直闕如,后來,在西方學術思潮的影響下,自張滌華先生開始,將類書比作“工具書”、“百科全書”之同科后,學界開始普遍接受這種觀點,并直言類書是工具書之一種,百科全書之一類,以與世界學術靠攏,但是張滌華最初的論斷是“類書為工具書之一種,其性質實與近世辭典,百科全書同科”,張滌華只是將類書比作百科全書,或者說是類似。但是張滌華之后的學者,徑直的將類書稱之為“百科全書”,這就或多或少的曲解了張滌華的本來意思,我們并沒有理由完全的否定類書是“百科全書”之同科,但是在研究中徑直將之作為“百科全書”,則完全抹殺了類書自身的固有性質、屬性。

      張滌華之外的另一部分學者對于類書的定義,就決口不提“百科全書”等字眼,甚至連“工具書”也不曾提及,而是徑直將類書稱為資料的匯集、編排。長澤規(guī)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序》載:“所謂‘類書’,是指將原文加以分類另行編排的書籍?!保?1]1長澤規(guī)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出版說明》載:“類書,是從前人的著作中摘取天文地理、史事軼聞、典章制度、名言警句、藻詞儷語等等,分類排比而成的古籍。是一定時代,一定范圍知識的匯集?!保?1]1錢基博《版本通義》之《讀本第三》戊《類書》載:“至類書之輯,不過以廣搜采,備檢考,其書有經有史,其文或墨或儒,博涉而無所宗;抄撮前人典籍,豈所語于立言而可擅名家哉!”[32]74吳慧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載:“類書為一分別類項之書,系將各種知識分門別類地刊載以方便查閱使用,此種編書方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但真正的類書起自三國時曹魏的《皇覽》,系魏文帝曹丕令臣子網羅各種知識以為其參考使用而成?!保?3]19-20王利偉《論類書的界定》認為類書的內涵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圍繞諸多領域或某一領域內多個主題分別進行的資料匯編。(2)具有較為明確的類目標識。(3)最大限度地保持選取材料的原始性。(4)對原始文獻進行切分與重組。(5)類目下匯集的文獻資料只是集中羅列,之間并無邏輯上的承啟關系?!保?4]780

      綜上,我們認為將類書視作“資料匯編”比單單定義為“工具書”、“百科全書”要好很多,當然“資料匯編”無疑也會具有工具書的性質,但其工具書性質只是附屬性質,不占主要地位?!百Y料匯編”是只編而不作的,而“工具書”、“百科全書”都是需要編纂、編寫的,類書本身只是資料的集合體,是只編而不作的,所以我們將類書稱之為“資料匯編”遠比“工具書”、“百科全書”要準確。王利偉《論類書的界定》在分析了《皇覽》的內容之后,認為《皇覽》是一部地道的資料匯編。其言:“《逸禮》摘錄的是與季節(jié)時令相關的禮儀方面的資料?!囤D褂洝范际顷P于前代君臣、圣賢陵墓的記載,按時代先后排序。以類相從,條分縷析,匯輯成文,構建出后世類書體例的原始模型?!保?4]779“類書最根本的性質就是‘資料匯編性’。它作為工具書所具有的功能和特點,也是由其‘資料匯編’的特性而引發(fā)的?!保?4]787誠然,王利偉這個解釋是很準確的。如果非要給類書下一個定義,我們寧愿稱之為知識性的資料匯編而不是工具書、百科全書或其他。

      雷敦淵《隋代以前類書之研究》言:“類書好比中國古代的‘搜索引擎’?!保?5]19-20雷氏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觀點,據(jù)其介紹,在他與周圍朋友的交往中,當別人問他什么是類書時?他總是不能直觀明了、言簡意賅的將這個問題解答,而且會陷入越解釋越混沌的狀態(tài),尤其是對非文史出身的人來說,故雷氏產生此觀點,徑直將類書比作古代的google,這可以縮短現(xiàn)代人對于類書的陌生與距離。此觀點無疑是強調突出了類書的搜索、檢尋功能,但一定要強調“好比”這個詞。無獨有偶,廖云新《歷代類書:中國古代的“百度”》亦言:“查找某一詩文語句或成語典故的原始出處,了解某一事物的起源、來龍去脈,類書都能提供‘百度’般的幫助,簡便快捷,可收事半功倍的效果。”[36]47-48類書雖然無疑也具有檢索功能,但是那也是附屬功能,是后世人們使用類書的過程中開發(fā)出來的,對于編纂類書的人們,他們其實沒有更多的考慮到檢索功能。其實,類書是供人閱讀的,《皇覽》、《修文殿御覽》、《太平御覽》之“覽”不就是閱覽、閱讀的意思嗎!

      4 結語

      考察類書的定義、定位是為了闡明什么是類書?類書是什么?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古今諸多學者。前賢時哲之所以對“類書是什么”這個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各執(zhí)己見,主要是因為這個小問題關系到類書研究的定位,是一個如何立論的問題!如若沒有一個明確的綱領,就無法開展研究,故我們要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也不是說我們今天比前賢高明多少,但是最基礎的工作還是要做的,只有經過全面的梳理,小心的論證,才可以求得哪怕是一點點進步。以前我們對于類書的英文翻譯多使用encyclopedia或者encyclopedias,這是西方的百科全書的對應詞,筆者在已發(fā)表的文章中也多次使用過,但是通過對前賢研究的梳理,筆者認為這個翻譯還是不夠準確的,頓感今是而昨非,我們的文化需要與世界接軌,但是我們也不能為了接軌而舍棄我們自己固有的內涵、個性、特色,故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應該使用類書(leishu)的漢語拼音作為其英文對應詞。

      部分學者是看不起類書的,多對類書嗤之以鼻,稱之為食古人牙慧,尋章摘句老雕蟲,割裂經史,斷章取義,其實卻不然,那些古代的博學之士如虞世南、白居易、李商隱、晏殊、王應麟、解縉、陳夢雷等多編纂類書,更甚者,古今不少學者都以加入到類書的編纂中為榮。任何一部優(yōu)秀的類書都是一個時代知識的總結,宇宙的、國家的、歷史的、動物的、植物的乃至日常生活的知識都被網羅搜輯,且分門別類清晰而整齊的排列組合在一起,一展卷,天下萬事萬物盡在于此,這就為讀書人積累知識、開拓視野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正因如此,肴饌經史、漁獵子集的類書才被一代代讀書人所重視、認可,并不斷編纂新的類書以實現(xiàn)類書知識的新陳代謝。[37]14-17此外,類書不僅在中國大量流傳,在今天日本、韓國、越南等東亞漢字文化圈也曾廣泛流傳,在日本、韓國、越南現(xiàn)存的古籍中有不少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古類書,甚至不少在中國已經失傳的古類書在域外重新被發(fā)現(xiàn),古代日本、韓國、越南學者依據(jù)中國類書又編纂出了不少類書,這些類書共同構成了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的東亞類書共同體。[38]118-125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阮元.十三經注疏(附??庇?[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鄧嗣禹.中國類書目錄初稿[M].臺北:古亭書屋、進學書局,1970

      〔5〕趙含坤.中國類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6〕曹之.中國古籍編撰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

      〔7〕張滌華.類書流別(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8〕戴克瑜,唐建華.類書的沿革[M].成都:四川省圖書館學會編印,1981

      〔9〕莊芳榮.中國類書總目初稿(書名·著者索引篇)[M].臺北:學生書局,1983

      〔10〕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M].濟南:齊魯書社,2005

      〔1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王堯臣,王洙,歐陽修.崇文總目[M].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

      〔13〕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4〕方師鐸.傳統(tǒng)文學與類書之關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15〕胡道靜.中國古代的類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6〕劉葉秋.類書簡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7〕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8〕彭邦炯.百川匯?!糯念悤c叢書[M].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

      〔19〕夏南強.類書通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0〕張圍東.宋代類書之研究[M].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21〕楊艷起,高國抗.中國歷史文獻學(修訂本)[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

      〔22〕馮浩菲.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董治安.唐代四大類書·出版說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4〕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2冊

      〔25〕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6〕馬明波.類書與中國文化[J].圖書情報知識,1988(3)

      〔27〕中國大百科全書·前言(第二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28〕姜椿芳.為什么要出《中國大百科全書》?[A].從類書到百科全書[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0

      〔29〕倪海曙.關于百科全書[J].辭書研究,1985(4)

      〔30〕張春輝.關于類書性質的商榷[J].圖書館學刊,1988(5)

      〔31〕長澤規(guī)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2〕錢基博.版本通義[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33〕吳慧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M].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34〕王利偉.論類書的界定[A].宋代文化研究13、14[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35〕雷敦淵.隋代以前類書之研究[D].2005年東吳大學碩士論文

      〔36〕廖云新.歷代類書:中國古代的“百度”[J].秘書,2011(9)

      〔37〕劉全波.論類書的知識傳播功能[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5)

      〔38〕劉全波.論類書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流傳[J].敦煌學輯刊,2011(4)

      猜你喜歡
      類書百科全書工具書
      方案問題中的分析小妙招
      詩詞工具書二種
      中華詩詞(2019年2期)2019-11-15 08:27:56
      詩詞工具書二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0
      西夏類書《圣立義海》故事新考三則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40
      論中古時期佛教類書的編纂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9
      百科全書
      家教世界(2017年13期)2017-06-28 13:42:41
      好風憑借力伴我泛書海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工具書的指導
      特殊的“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
      網絡時代工具書閱覽室的建設
      黑龍江史志(2013年7期)2013-08-15 00:46:01
      通海县| 工布江达县| 藁城市| 山阳县| 揭阳市| 佛冈县| 二连浩特市| 湖北省| 嫩江县| 济阳县| 永康市| 张掖市| 依兰县| 邯郸县| 东山县| 明溪县| 肃北| 吉安县| 班戈县| 福州市| 独山县| 来安县| 朝阳县| 大宁县| 黄梅县| 沾化县| 密云县| 赣榆县| 双辽市| 深水埗区| 马鞍山市| 镇沅| 克东县| 庆元县| 紫金县| 察隅县| 五台县| 万盛区| 永胜县| 乌海市| 连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