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命題,即“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內涵,國內學者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觀點,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運用通俗化、具體化、生動化、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內化為指導人民群眾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自覺活動的意識。在此基礎上,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研究切入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通俗化、具體化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劉娜娜從四個層面的轉變界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是量的增長,由少數(shù)人掌握到被大多數(shù)人所理解和掌握,即人數(shù)的增加;二是質的提升,由成形的理論體系變?yōu)橹笇嗣袢罕妼嵺`活動的理論工具,即性質的變化;三是過程的漸進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推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即時間的持續(xù)性;四是特點的轉化,由深奧抽象的理論變?yōu)橥ㄋ滓锥?、易接受、信息具體明確的理論,即指向的具體性能。但是通俗化、具體化的馬克主義理論并不是庸俗化、機械化,也有可能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因為大眾化是有層次性的,其對象、內容都可以分層次,要有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要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結合。
另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泛指與特指的結合。有學者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開始于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提供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平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將人民群眾看作創(chuàng)新的主體,一方面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中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將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內化為人民群眾自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泛指的層面。大部分學者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特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是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理論與道路。讓人民群眾知道當前我國的發(fā)展理念、發(fā)展道路,從而置身于祖國的建設中。
還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結果。大眾化是出于理論層面的實踐化過程,理論的武器只有轉化為武器的力量,才能發(fā)揮它本身的力量。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只能停留在書本上,只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為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聯(lián)的理論才能為人們所接受,這就是大眾化的過程。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說:“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碑敶袊R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普及教育,消除人們思想中的錯誤理念,認清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追求的人生目標、培養(yǎng)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分析身邊的事物,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期望達到的一種結果。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然要求。學者梁涌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探索性事業(yè),沒有別國經驗可以借鑒,這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因此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不斷完善并予以回答和解決,也就是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既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又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學者指出社會發(fā)展的各種問題,容易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有用性”產生質疑或理論上的“懸置化”,解決這種現(xiàn)象就需要理論聯(lián)系實踐,直面社會熱點和難點,做到同百姓心貼心。只有信之,才能行之。社會問題的凸顯使很多人產生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質疑,認為經濟領域、文化道德領域的怪現(xiàn)象無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釋,面對這種境況,只有首先從思想上轉變才能實現(xiàn)行動上的改觀,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大眾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學者劉浩涌認為“任何理論都需要大眾化。因為理論不是大眾自發(fā)活動的產物,而是少數(shù)理論家精神勞作的產物,如果不經歷一番大眾化的過程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大眾的利益訴求,也不會未大眾所理解?!崩碚擉w系不是封閉的、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實踐的開展、時間的推移不斷完善與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品質,要求它不僅僅是為解釋世界服務,更需要為改造世界提供指導。學者馮剛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創(chuàng)新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觀點、深刻道理以生動、通俗、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讓人們比較容易理解和接受。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往往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大眾化的方式是發(fā)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用的根本方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其實就是實現(xiàn)“兩化”,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要求。學者王志立從“三化”的辯證關系視角分析,指出大眾化是服務實踐的需要,是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表現(xiàn)形式上不僅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大眾化是一個由理論說服群眾到群眾掌握并不斷轉化為群眾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的自覺行為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抽象化、濃縮化了的理論體系,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揭示,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者和理論家將馬克思主義觀點與我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概括。中國化是對馬克思主義內涵的豐富;時代化給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要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國家生活、社會生活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就必須實現(xiàn)大眾化,大眾化是對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檢驗和辨別。這不僅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而且需要新聞媒介等輿論工具的前瞻主導。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以解決實踐問題為條件。大部分學者都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性,河北北方學院任亮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頂天立地”,既要樹起馬克思主義大旗,形成凝聚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又要立足實踐,解決現(xiàn)實問題。只有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才能證明該理論的可靠性,才能爭取更廣大人民的認可和接受。貴州師范大學汪勇也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重要還是要著力解決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實踐層面的實現(xiàn)過程。
2.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處理好與中國化的辯證關系。學者張艷國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大眾化的靈魂和核心,是實現(xiàn)中國化的有效方式,二者是一種良性互動關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不是簡單的通俗化,它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原則要求和理論前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體現(xiàn)和重要渠道。學者孫志飛從三個方面論證了中國化與大眾化的辯證關系,一是中國化和大眾化是同一個過程,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二是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實現(xiàn)中國化的過程,其中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三種自信”就是對以中國化為前提大眾化的最好說明;三是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和結果,還有學者從馬克思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性認識角度分析,認為由于馬克思獨具的特殊性,只有實現(xiàn)中國化才能為國人所接受。世間并不存在普世的東西,任何東西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是理論思想一旦脫離它存在的環(huán)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中國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xiàn)大眾化。
3.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看到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理論的創(chuàng)新源于實踐,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只有依靠群眾,才能真正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既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這些年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寶貴經驗。
1.堅持黨的領導,巧用各種傳播模式。學者何紅連認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推進大眾化的根本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真理性與黨性、理論與實踐的相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根本結論,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觀點作斗爭。對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雙主體”甚至是“多主體”的能動和互動活動過程,這就要求傳播維度的有效性和接受維度的有效性。因此要利用媒體自身傳播速度快、宣傳范圍廣、形式大眾化的特點,把深居書齋的抽象理論知識轉化為大眾普遍愿意接受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廣大人民群眾。
2.認清社會環(huán)境,貼近社會和生活。學者胡洪彬將現(xiàn)階段的轉型深化期比作中國正在步入“風險社會”,在風險社會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各種挑戰(zhàn),包括政府的治理模式,民間組織的培育,馬克思理論培育的社會根基等,因此,重塑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需要更加貼近生活和社會。學者盧俊峰認為,在工作方法上要貫徹“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直面社會熱點難點,注重聯(lián)系實際,把理論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素質本領,堅持改進創(chuàng)新,正確回答干部和群眾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3.采取適合中國國情的方式。學者陳家付指出,在基本立場上,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打成一片,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沒有正確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沒有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就不會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功能作用上,要運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用事實說話就容易征服群眾,這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前提條件;在語言表達上,要運用人民群眾熟悉的話語方式來表達,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語言表述較苦澀,只有用通俗、形象、生動和人民群眾熟悉的方式來表達,才能更易被人民所接受,這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條件;在理論品質上,要運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來吸引人民群眾,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發(fā)展著的理論,只有結合本國特點、時代特點及時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吸引人民群眾,這是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所在。
[1]劉娜娜.關于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行機制的思考[J].理論探討,2011,(01).
[2]玉 帥.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D].蘇州大學,2011,(06).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梁 涌.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大問題[J].探索,2009,(01).
[5]劉浩涌,薛忠義.國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綜述[J].遼寧警專學報,2012,(01).
[6]馮 剛.馬克思主義哲學創(chuàng)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11,(10).
[7]王志立.論馬克思主義“三化”的辯證關系與科學發(fā)展[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02).
[8]張艷國.“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哪些新要求[J].湖北社會科學,2008,(2).
[9]孫志飛.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D].河北大學,2009,(06).
[10]龔 言.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幾點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3).
[11]王俊駿.馬克思的人權觀及其當代意義[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3).
[12]孫麗麗.價值·困境·路徑: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性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2,(6).
[13]邱敏學.提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傳播效果[J].理論探索,2012,(2).
[14]王東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范式轉換[J].理論探索,2012,(2).
[15]邰欣欣,王靜靜.文化視同領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3,(1).
[16]深曉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