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均中 范小群
(鹽亭縣政協,四川 鹽亭 621600)
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炎帝、黃帝、蚩尤、嫘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在四大先圣的影響下,華夏兒女,瓜瓞繁衍,根深葉茂,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寶貴的精神文化?!版凶婧脱S二帝為同時代的人文始祖,是我們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她是偉大的科學家,發(fā)明家,為創(chuàng)造我國古代文明作過光輝的貢獻?!惫磐駚?,人們對祖先及民族文化英雄尊崇,建廟塑像,形成豐富的祭祀文化,形成認祖歸宗的傳統(tǒng)美德?!把S子孫,不忘始祖”。千百年來人們對黃帝、炎帝、嫘祖、蚩尤的祭祀綿延不絕。
鹽亭人民對先蠶嫘祖的祭祀由來已久。原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根據歷史文獻、地方文獻、民間傳說、人文遺跡、歷史名勝、出土文物等綜合研究認為:在古代文獻中對黃帝的記載比較翔實而豐滿,對黃帝元妃嫘祖的記載少而不詳,造成了歷史的遺憾??上驳氖?,在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zhèn)青龍山下,有一塊全國罕見的唐碑,她補史之缺,揭史之謎,為我們揭開了4000多年古人祭先蠶的面紗。這塊李白的老師趙蕤撰寫的《嫘祖圣地》碑文曰:“女中圣賢王鳳,黃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歿于衡陽道。尊屬葬于青龍之首,碑碣猶存。生前,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tǒng)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古帝耕籍田,后桑蠶宮,春不奪農時即有食,夏不奪蠶工即有衣,衣食足而禮樂興焉,黃圖鞏焉,是以歲在正月8日至2月10日,天子庶民祭祀先蠶典禮之隆全然帝王祭祀先農之尊”。這塊碑記述了4000多年的祭祀嫘祖軒轅的簡史。當地人民代代傳說首建嫘軒宮的是帝顓頊,補建嫘軒宮的是蜀王蠶叢氏。同時在四川鹽亭金雞鎮(zhèn),人們傳承下來北宋建隆元年 (960)鹽亭金雞鎮(zhèn)雍江招葺院龍鳳山嫘祖殿慶嫘祖壽誕的疏文,其文曰:“龍鳳山散居下民,竭誠致敬,三沐三熏,焚香秉燭,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俯伏百拜上叩。先蠶圣母嫘祖元妃陛下,為恭慶壽辰,酬恩謝罪,懇祈福佑蠶繭盛事。伏以教民養(yǎng)蠶治絲,無須樹葉蔽體;令地產桑育蟻,遂教人力回天。脫漁獵以事農耕,制衣裳而興教化。德配黃帝,輔成懷柔統(tǒng)一之功;恩重元妃,垂教以農立國之本。功高同日月齊輝,神靈與天地并壽。幾千年蕓蕓眾生,悉賴生存;數千萬泱泱民族,咸歸德化。神恩浩浩,圣德昭昭。元妃之仁,有求而必應;先蠶之圣,無叩而不靈”。宋朝王象之著的《輿地紀勝》卷154頁記載:“潼川府 (高燈鎮(zhèn))蠶絲山,在永泰縣 (省即歸鹽亭)西 (南)二十里,《九域志》云:每上春時,遠近士女游此,以祈蠶絲”。清《鹽亭縣志》載:“乾隆五十年 (1786),鹽亭縣令胡光琦在縣城先蠶壇祭先蠶嫘祖,祭嫘祖是當年農歷二月初十,縣令及其縣僚、里長們列隊叩首敬拜、上香、奉送貢品、鼓樂高奏、鞭炮長鳴,極其熱烈而隆重。豬、牛、羊肉,帛、黍、麥、果等奉上之后,是主祭官縣令胡光琦高頌祭文,縣僚及里長們和之,一頌一和,振振有詞,極為莊重。祭畢,是鄉(xiāng)里民眾組織的曲藝,如車燈、皮影等表演尤為熱鬧。同時,賣麻花、馓子、油涼粉、元宵、茶水等各種小吃的攤販遍布壇外空地。賣兒童喜歡的小風車、小吹吹、小紙鴿、小糖人、糖豬等玩具的商人隨處可見,附近農民來城參祭者不計其數,熱鬧非凡?!?/p>
高燈鎮(zhèn)水絲山嫘祖廟1936年祭蠶神文曰:“竊以朱綠玄黃,詠為裳于公子;絲萱纖纊,備貢物于農家。誠以祀先圣于蠶姑,無殊祝有神于田祖。茲則農功方起,蠶事將興,采青桑于陌上,有沃有幽,養(yǎng)綠蟻于筐中,3眠3起。欲收蠶絲之美利,須叩。
圣母之慈仁。爰擇吉于2月10日朝賀,為此虔具文函,俯伏百拜上呈繼天立極盆繅治絲西陵元妃圣母嫘 (原文為螺)祖皇太后陛下。維維…”
高燈鎮(zhèn)馬正發(fā)先生于1968年抄于射洪縣花果山解放前無名士寫下的儒釋道三教拜嫘軒的《先蠶儀》云:“主事善信等恭列于繼天立極,盆繅治絲,西陵圣母、嫘祖元妃位前,舉行朝參禮。進位,鞠躬,跪,叩首,二叩,三叩,四叩,起,禮成。諸生恭恪,同聲贊揚:
[贊]:先天啟化,首務蠶桑,教民紡織制衣裳,樂利及遐方。沛澤孔長,享祀永無疆。繼天立極…”。
解放以前,鹽亭縣境內有祭祀嫘祖的先蠶廟、絲姑廟、蠶神廟、嫘軒殿130余座,人們每年春上蠶事將起,相當于嫘祖圣誕的先蠶節(jié)前后,自覺自發(fā)以各種方式祭拜蠶神婆婆,祈求蠶事大利,有的獻上三牲,有的獻上紅鞋,有的獻上包面;在當年秋季蠶繭豐收后又要去還愿,相當于嫘祖仙逝的9月15的酬蠶節(jié)之際,蠶農要獻上紅綢、燒錢紙、放鞭炮答謝蠶神嫘祖。林農鎮(zhèn)玉龍山每年2月8-10日要唱3d大戲慶祝蠶神嫘祖的圣誕,嫘祖神像前的紅鞋堆積如山。解放前,玉龍鎮(zhèn)陽興村煙頂山下四周的村民,每年正月8日蠶過年的晚上提燈籠舉火把轉山朝蠶姑娘,邊走邊唱邊放炮。柏梓鎮(zhèn)金鐘山的先蠶節(jié)人們唱倮戲為蠶姑祝壽。金雞鎮(zhèn)的鄉(xiāng)民以舞蠶龍慶賀嫘祖的圣誕。每當嫘祖的誕辰一到,縣境內各地的人們總以最為熱鬧的方式聚會慶賀嫘祖的誕辰。
改革開放以后,鹽亭經濟迅速發(fā)展,文化不斷繁榮,許多地方的人民群眾自覺自發(fā)到解放前的蠶姑廟、蠶神廟、先蠶廟舊址上掛紅放炮,修廟拜先蠶嫘祖,他們?yōu)殒凶嬷厮芙鹕恚^承民間流傳的祭蠶神禮儀,勇于創(chuàng)新?,F在,縣境內的數十座嫘祖廟雖然遭受汶川特大地震的毀滅,但許多地方的群眾對于“創(chuàng)蠶業(yè)功于百姓,始衣衫福載萬民”的先蠶嫘祖懷有深厚的感情,自力更生重新修復先蠶廟,每月8日、先蠶節(jié)、酬蠶節(jié)都要祭拜嫘祖,燒香放炮祈福保平安,無比崇拜中華之母嫘祖的先蠶廟會文化活動方興未艾。
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黃帝元妃嫘祖誕生在鹽亭,由于她是偉大的科學家、發(fā)明家、教育家、政治家、蠶神、行神,發(fā)端于鹽亭,傳播于中外養(yǎng)蠶之國的祭先蠶禮,影響深遠。相傳先蠶嫘祖陪同黃帝巡視全國,所到之處,教民育蠶,活了91歲,病逝于衡陽道上,黃帝命嫫母監(jiān)護靈柩,親自送她歸葬青龍山,親自祭奠。嫘祖之孫帝顓頊為了祭祀嫘祖黃帝,首先在青龍山上建立了祭祖的宗廟“嫘軒宮”。蜀王蠶叢氏大加闊筑。隋書載: “后周制,皇后乘翠輅,率三妃、三嬪、御嬡、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內子至蠶所,以一太牢親祭,進奠先蠶西陵氏神”。公元1781年,清乾隆皇帝撥出專款,在北海公園里修建了供皇后行親桑之禮的先蠶壇,占地17000m2,保存完好,是北京對外開放的九壇八廟之一。先蠶嫘祖教民養(yǎng)蠶,走過許多地方,留下許多遺跡和傳說,各地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祭奠紀念她。據宜昌市曾繼全先生主編的《中華民族之母嫘祖》一書載,目前,全國尚存紀念嫘祖的古建筑達40多處,全國有13個地區(qū)的人民開展嫘祖文化研究。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于1994年在嫘祖廟公祭嫘祖,每年農歷3月15日是該地人民慶祝嫘祖的圣誕日。杭州地區(qū)的蠶農祭祀嫘祖為蠶花婆婆。湖南省衡陽市有先蠶道,先蠶冢,嫘祖歿于道,人們年年祭祀先蠶嫘祖。河南省西平縣呂店鄉(xiāng)董橋村的群眾自東周以后,就把嫘祖作為蠶神崇拜,建廟塑象燒香放炮,該縣確定每年的農歷3月6日為祭祀嫘祖的先蠶節(jié),連祭3d,參祭人員多達數萬人,場面熱鬧非凡。山西夏縣西陰村發(fā)現了世界上最古的繭殼,作為絲綢文化的搖籃,人們隆重祭祀先蠶嫘祖。南京市六合區(qū)的人們正在研究和打造嫘祖文化品牌,為振興地方經濟服務。1998年,首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研討會在四川鹽亭隆重召開,與會代表懷著崇敬的心情公祭黃帝元妃嫘祖。其后該縣每年先蠶節(jié)、酬蠶節(jié)官祭、民祭活動正蓬蓬勃勃開展起來。韓國的蠶絲是商朝的箕子傳過去的,1532年韓國修了昌德宮供王妃祭先蠶,行親桑禮,采桑禮,御掃蠶式,御收繭式。
由于嫘祖開啟的絲綢之路,蠶絲美麗,衣被天下,絲美全球。對于人類文明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有功則祀”。1994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舉辦的全國嫘祖文化學術研討會上,該會常務副會長馮征指出:“由于嫘祖走過的地方很多,有以她為象征的蠶絲業(yè)及遺跡的地方更多,各個地區(qū)都有理由紀念她。有的人說她是宜昌姑娘,也有人說她是鹽亭姑娘,也有人說她是蘇州姑娘,她是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一位偉大的中國姑娘,是我們光榮的女性祖先?!?/p>
“炎黃子孫,不忘始祖”。千百年來,人們無限崇拜嫘祖,正是因為“她聰敏賢惠善良,是養(yǎng)蠶繅絲制衣的創(chuàng)始人,絲綢文明的開拓者,為促進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杰出貢獻”。中外人們祭祀、紀念這位偉大母親的特征有以下幾點:
嫘祖是黃帝元妃,“幾千年來,由于民族的大融合,百姓間的通婚,使四方民族,中華億萬兒女皆有黃帝嫘祖的血緣,嫘祖是當之無愧的國母,是我們民族的根,炎黃子孫情系一脈,同根同祖”。敬老尊賢的傳統(tǒng)美德就是從嫘祖時代傳播開來的,民間傳說嫘祖在采果奉親的勞動中發(fā)現了天蟲,她本生就是一位孝女,絲衣做好以后,她首先給她的父母親穿上,她開啟的孝道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不斷豐富和完美起來,形成“百善孝為先”的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
嫘祖作為中國蠶絲大業(yè)的開山鼻祖,歷代被人們尊奉為蠶神,人們尊奉蠶神,燒香拜祖祈福是盼望自己養(yǎng)蠶順利,蠶繭能獲得豐收。作為民俗對蠶絲業(yè)的保護神的崇拜,影響及其深遠。
祭祀先蠶嫘祖就是要發(fā)揚嫘祖創(chuàng)新實干團結奉獻的偉大精神,為當前社會服務。嫘祖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巍巍嫘祖,萬世豐碑。嫘祖永遠活在炎黃子孫的心里,她是我們永遠學習和歌頌的光輝典范。傳承嫘祖的文脈,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炎黃子孫在嫘祖精神感召下必將開創(chuàng)出新的輝煌。
不論是官祭,還是民祭;不論是春祈,還是秋報;不論是心祭,還是行祭;不管祭祀的時間不盡相同,祭祀的貢品種類千姿百態(tài),敬祖祈蠶學習嫘祖精神為現實社會服務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尋根祭祖興邦,創(chuàng)新實干圖強,叩謝先蠶恩典,神州處處春光”。
庚寅年先蠶節(jié)民俗祭嫘祖典禮
庚寅年先蠶節(jié)炎黃兒女祭祀黃帝元妃、萬邦圣母、先蠶嫘祖西陵氏陛下典禮開始,全體肅立。鳴炮、奏先蠶曲,樂止。
柳綠山青歲序新,桃紅李白唱黃鶯。衣冠凈潔儀容整,肅穆莊嚴拜慈親。司儀人分別唱,主祭人分別獻,奏先蠶舞曲。初焚燭,初上香,初獻花,初獻羹,初獻饌,初獻茶,初奠酒,初獻三牲,初獻果品,初獻絲帛,初獻紅鞋,初化錢紙。初獻已畢,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司儀人唱:花朝令節(jié)祭娘親,俎豆馨香禮再伸。血脈情深齊禮拜,祈我先蠶幸福增。司儀人分別唱,主祭人分別獻,奏先蠶舞曲。亞焚燭,亞上香,亞獻花,亞獻羹,亞獻饌,亞獻茶,亞奠酒,亞獻三牲,亞獻果品,亞獻絲帛,亞獻紅鞋,亞化錢紙。亞獻已畢,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司儀人贊:山青水秀草如茵,鶯歌燕舞慶誕辰。思親報本天倫樂,誠心三獻如格歆。司儀人分別唱,主祭人分別獻,奏先蠶舞曲。三焚燭,三上香,三獻花,三獻羹,三獻饌,三獻茶,三奠酒,三獻三牲,三獻果品,三獻絲帛,三獻紅鞋,三化錢紙。三獻已畢,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既已恭送文表,懇沐元妃圣母垂光被野,賜柔桑之滿枝;沛澤蔭蠶,佑原繭之盈蔟。庶豐年有慶,文錦長登,恭對圣前,志心請愿:
愿光天化日,景星慶云,陰陽和洽;
愿風調雨順,物阜年豐,民歌大有;
愿蠶桑繁茂,六畜興旺,百事遂意;
愿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家事和睦;
愿夫婦和諧,家事咸安,室家有慶;
愿風淳俗美,民敦淳厚,世無奸詐;
愿文風昭著,科技興隆,文明普被;
愿鰥寡孤獨,有給有養(yǎng),仁風洋溢;
愿人人向善,世道清平,宗教興盛;
愿取善輔仁,信交義往,朋友有信。
愿人人盡忠,事事愛國,上下同心;
愿國泰民安,安居樂業(yè),政治昌明;
愿盜賊不興,烽煙不起,世界和平;
以上大愿,本世人之衷心,望神靈之庇佑。倘能上格天心,下慰民情,則下民等長沐太平盛世,永戴圣恩之孔厚矣!
祭禮畢,鳴炮,奏樂。所有參祭人員依次拈香。
在鹽亭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支持下,原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研究的這套民俗祭先蠶嫘祖禮儀,是繼承嫘祖文化,創(chuàng)新嫘祖民俗的成功實踐,她具有歷史性、群眾性、時代性。她是我們數千人多年來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緬懷先祖,心系故土,就是要發(fā)揚嫘祖創(chuàng)新實干團結奉獻的偉大精神,建設好嫘祖媽媽的故園。紅燭高燒,祭樂低回,肅穆莊嚴,愛嫘祖的至愛深情通過三獻大禮,三次鞠躬,十二種貢品依次奉獻,高誦祭文,文藝獻演等表達得淋漓盡致。達到了主題鮮明,特點突出,層次分明,用時恰當,參祭人員不論多與少都可以實施,費省效宏的目的。她既可用于官祭,又可用于民祭;她既可群眾在先蠶廟祭,又可官民同在先蠶陵公祭。具有傳承性、實用性的特點而大受人民群眾的歡迎。通過三獻,人文女祖享受人間禮品,心祭與行祭結合起來,思接嫘祖,沐浴圣恩,參祭者心靈受到震撼和洗禮,受到了敬老尊賢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文藝節(jié)目,始終以愛國敬祖為一根紅線,采桑舞、彩綢舞、蠶龍舞、絲綢源頭的和諧升平之境再現嫘祖媽媽的面前。天人合一,魅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