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昆
《實踐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主要理論貢獻
劉 昆
《實踐論》是毛澤東同志重要的哲學論著之一,《實踐論》對中國現(xiàn)代社會革命作了經(jīng)驗性的哲學概括,明確了實踐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提出了辯證的認識論思想,將唯物史觀引入認識論中,并開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的篇章。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專門將實踐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實踐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做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
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貢獻
劉昆/西安財經(jīng)學院實習研究員,碩士(陜西西安710100)。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闡明了自己革命的科學的實踐觀。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稱自己的哲學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將哲學認識真正奠定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實現(xiàn)了實踐觀和歷史觀的結合。列寧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唯物主義,他在《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哲學筆記》等著作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實踐觀,提出了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作出了實踐高于理論認識的科學結論,揭示了在實踐基礎上認識發(fā)展的辯證途徑,論述了實踐標準的辯證性。
毛澤東在繼承馬克思列寧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專門將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在《實踐論》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實踐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毛澤東首先科學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基本概念和觀點。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直接指出了生產(chǎn)活動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但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非僅限于生產(chǎn)活動一種形式,還包括多種其他的形式,如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傊祟惖纳鐣嵺`活動形式涵蓋了包括物質活動、精神活動在內的一切社會人所參加的領域內活動的多種形式;還談到了關于實踐的發(fā)展過程的觀點,指出實踐活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主客觀條件限制而未能全面開拓眼界,只有到了生產(chǎn)力高度發(fā)展時,人們的實踐活動才能夠得以高度發(fā)展,人們對事物及社會發(fā)展的認識才有了全面而歷史的可能。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的一系列論述,使人們了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實踐的基本觀點和概念,明晰了運用歷史唯物的眼光科學闡釋實踐發(fā)展整個辯證過程的脈絡。
毛澤東還全面闡述了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作用,強調了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論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首要觀點。毛澤東分階段、分層次地論述了實踐對認識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認識的來源、認識的動力以及認識的目的性等方面。在闡述認識的來源問題時,毛澤東通過具體論述使人們了解到只有在物質生產(chǎn)活動和與其緊密聯(lián)系的政治文化活動中,人們才能逐漸了解事物的現(xiàn)象、規(guī)律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明了包括物質活動、精神活動在內的一切社會人所參加的實踐是人們認識發(fā)展的基本來源的基本理論;在認識的動力問題上,毛澤東指出認識發(fā)展的動力也是實踐,只有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活動的實踐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條件下,人們對于自然界及社會的認識,才能不斷深化、不斷前進,這里說明了認識同樣是伴隨實踐發(fā)展不斷進一步向前發(fā)展的科學理論;在認識的目的性問題上,毛澤東指出理論以實踐為基礎,轉過來又為實踐服務,認識的目的還是實踐。其中,毛澤東還指出檢驗認識或理論是否合理,并不是依靠主觀意識的裁決,而是根據(jù)實踐的效果如何來判定。這樣,毛澤東從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等方面強調了實踐在認識動態(tài)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出了“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1]的結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要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雖然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著作都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但未就認識的辯證過程進一步展開具體詳盡的論述。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分析了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并提出了辯證的認識論思想,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內容,其具體貢獻主題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了認識過程“兩次飛躍”的著名論斷。首先運用考察團先生們到延安考察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什么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考察團先生們在開始的一兩天里看到延安的地形地貌、聽到言論報告、參加各種活動的階段,即人在實踐過程的初期階段通過感官得到的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及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的階段,“就叫做認識的感性階段,就是感覺和印象的階段”[2];考察團先生們接下來根據(jù)匯總的材料并結合“想一想”之后得出結論的階段,即人在繼續(xù)實踐過程中運用感覺和印象反復出現(xiàn)所產(chǎn)生的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就叫做認識的理性階段。之后毛澤東指出了社會的人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回歸到社會實踐,是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毛澤東還闡述說明了實現(xiàn)第一次飛躍的方法和條件,即將豐富(不是零碎不全)的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的感性認識,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進行深化才能得到正確的理性認識,并進一步闡述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將辯證法引入認識的過程中,突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揭示了認識的螺旋式發(fā)展過程,即認識運動的“完成了,又沒有完成”的辯證統(tǒng)一。指出,社會的人們只有在一定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內,在關于某一具體的客觀過程的實踐中,才有可能完成該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而在這一具體的認識運動中,人們往往還要根據(jù)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主客觀限制改變原有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使之符合客觀規(guī)律性,才能在實踐中得到預想的結果。而這種認識運動的完成,只能限制在“某一發(fā)展階段內的某一客觀過程”[3]中,離開了這種特定的限制,認識過程是沒有完成的。任何自然和社會的過程都是不斷發(fā)展和向前進步的,而對于這種過程的變化,人們的認識運動也必須隨之不斷深化發(fā)展。在永未完結的客觀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中,人們的認識過程也永未完結,這才是現(xiàn)實的認識運動,而非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的脫離實踐的認識過程。
毛澤東運用唯物史觀闡釋了認識的本質,點明了唯物史觀對于理解社會實踐及理解社會實踐與認識關系的重要作用,體現(xiàn)了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深刻理解。
毛澤東還運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原則去考察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馬克思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去考察人的社會實踐從而總結出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反過來再去考察社會實踐,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離開社會的歷史性去考察實踐就會陷入唯心史觀,也就不可能正確解決認識問題。毛澤東堅持了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在展開論述認識和實踐關系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從人們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入手,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去揭示認識的本質,指出“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生產(chǎn)活動”[4],所有認識“離開生產(chǎn)活動是不能得到的”[5],這運用的就是唯物史觀的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同時,毛澤東在對中國革命實踐經(jīng)驗進行哲學概括的基礎上,對人類認識運動的總過程和總規(guī)律做了總結和概括,即《實踐論》結尾部分的經(jīng)典論述:“通過實踐而發(fā)現(xiàn)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tǒng)一觀”。這一論述內涵豐富,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有著重大發(fā)展,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
最后,毛澤東運用唯物史觀的視角,強調了人類的歷史是由人民群眾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的,廣大人民群眾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社會的人及其社會活動是理解認識發(fā)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秾嵺`論》把唯物史觀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思想貫穿到分析認識運動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第一的觀點,提出了實踐的社會性,認識與實踐統(tǒng)一的歷史性等命題,并把這一思想運用于我黨的實際工作,奠定了黨的群眾路線基本思想的基石。
毛澤東豐富和發(fā)展了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沒有系統(tǒng)地論述實踐的基本概念和觀點以及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作用等內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觀點,結合中國革命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的具體經(jīng)驗和慘痛教訓,在《實踐論》中提出了認識的主體要在過程中不斷深化實踐的認識,戰(zhàn)爭的領導者要通過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掌握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戰(zhàn)爭規(guī)律指導戰(zhàn)爭;工作中的同志要客觀、全面、深入地進行研究,運用總結出的工作規(guī)律性指導具體工作;革命黨人要善于使自己的主觀認識跟得上革命形勢的變化,引導革命走向勝利等等針對性很強的思想觀點和指導意見。著重批判了主觀主義的錯誤思想,進一步強調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的發(fā)展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等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并用實踐的觀點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聯(lián)系起來,同教條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劃清了界限?!秾嵺`論》通過更加明晰、更加深入、更加系統(tǒng)的闡釋,豐富和發(fā)展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以社會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
: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寧選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澤東選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哲學批注集 [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5]邱守娟.毛澤東反對教條主義斗爭歷程的哲學總結——紀念《實踐論》、《矛盾論》發(fā)表 60 周年[J].黨的文獻,1997(5)
[6]鮑宏禮.《實踐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之一 [J].甘肅社會科學,2002(2)
[7]劉志遠.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貢獻——兼評《實踐論》和《矛盾論》[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6)
[8]石仲泉.《實踐論》、《矛盾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J].理論視野,2007(10)
[9]宋維金.毛澤東《實踐論》新探 [D].四川師范大學,2009
B27
A
1671-6531(2013)18-0015-01
責任編輯:賀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