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姜文作為一個當代杰出的電影人,其每部作品均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讓子彈飛》,姜文的四部電影均以突出的藝術性和獨特的個人風格為人稱道。通過對四部電影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巧合:每部作品中都有一個或瘋或傻的角色,筆者認為這正體現(xiàn)了姜文的瘋癲情結。
瘋癲作為病理學上的一種疾病確實是自然存在的現(xiàn)象,但它又同時負載著社會價值判斷和道德批評,瘋癲之人因為不同于社會中的大多數(shù)而被劃為異類,承受不合理的歧視和差別對待。而姜文對瘋癲,或者說電影中的瘋癲人物卻有一種偏愛,他在每一部電影中都設置了異于常人的角色,他們或瘋或傻,卻具有重要的敘事和象征意義。姜文往往通過瘋癲之人與理性世界的對話來揭示理性世界的陰郁面,諷刺并啟發(fā)理性世界中的人們。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古倫木
“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太陽總是有空出來伴隨著我們,陽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陣陣發(fā)黑?!边@一群少年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樣的夏天,七十年代中期的北京城屬于他們。主人公馬小軍和他的伙伴們——劉憶苦、劉思甜、羊搞、大螞蟻——一群部隊大院的孩子們打架、抽煙、拍婆子,肆無忌憚地宣泄和揮霍他們的少年時光。大院門口有一個胖乎乎的傻子,深情呆滯,總是騎著一根木棍。馬小軍他們見到他總要沖他喊一聲:“古倫木!”他總是回答:“歐巴!”影片沒有交代這兩句臺詞的意義,但我們可以從影片中營造的時代氛圍推測這兩句外來語可能是來自蘇聯(lián)或其他我們曾經(jīng)稱兄道弟的國家。傻子并不參與馬小軍他們的小團體,表面上游離在影片情節(jié)的邊緣,但實質(zhì)上他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片中有幾次出現(xiàn)傻子的情節(jié)都具有重要的敘事意義。傻子第一次出現(xiàn)是影片由童年時空轉向少年時空,馬小軍一伙人騎著自行車喊著“古倫木”沖進胡同,少年故事由此展開;傻子被人欺負,羊搞為了幫他出氣而被打傷,于是馬小軍一伙騎著自行車帶著板磚去報仇,由此引發(fā)了后來盧溝橋下聲勢浩大但未打成的百人群架,以及之后在老莫的狂歡;傻子第三次出現(xiàn)時,馬小軍一伙在大院門口等米蘭,照舊和傻子互相喊著“古倫木”與“歐巴”,米蘭從此加入他們的小團體;馬小軍姥爺去世,他隨父母去唐山,回來后去找米蘭卻沒找到,在大院門口遇到傻子在哭,馬小軍安慰他:“別哭啊?!边@是少年時空中最后一次出現(xiàn)傻子,而此時馬小軍發(fā)現(xiàn)劉憶苦已經(jīng)取代了他,與米蘭建立了親密的關系。
此后發(fā)生的所有事件對于馬小軍來說都是悲哀的:在地下室看米蘭與劉憶苦跳舞、劉憶苦在泳池邊公然宣布米蘭是由他帶著、老莫的那場幻想與現(xiàn)實的生日宴會、雨夜表白、強奸米蘭——從此“米蘭和我徹底掰了,不久,我被大家孤立起來,在萬分痛苦中度過一天又一天”。少年時空的最后,在《鄉(xiāng)村騎士》的憂傷樂聲中馬小軍從跳板上優(yōu)美地起跳,卻笨拙地墜入水中,他在水中苦苦掙扎,卻永遠上不了岸。
回憶到此戛然而止,影片由彩色變成黑白,少年時代過去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結束了。成年后的馬小軍一伙人又聚在了一起,衣著光鮮,坐在豪華轎車里喝著洋酒,他們又遇到了古倫木,依舊騎著根木棍,神氣活現(xiàn)地走在大街上,每個人都興奮地喊著:“古倫木!古倫木!”但他們得到的回應卻不再是少年時熟悉的那一聲“歐巴”,而是干脆的一句“傻逼”。傻子和他們一起度過少年時光,那一段陽光燦爛的記憶中有傻子的身影,他是一個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他始終冷眼旁觀注視著馬小軍們的成長變化,許多年后,馬小軍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少年時的欲望和理想也早已遠去,但傻子沒變,他的樣子甚至絲毫沒有變化,依舊騎著木棍旁若無人地晃蕩,只要他像過去一樣答一聲“歐巴”,馬小軍們或許就能短暫地重溫逝去的燦爛時光,但傻子沒有,他只是不屑地罵了句“傻逼”。影片通過這一句簡單干脆的臟話對成年后的馬小軍們進行了否定,過去就這樣被消解,陽光燦爛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鬼子來了》中的七爺
《鬼子來了》是姜文的第二部電影,影片以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卻避開了抗日題材影片常見的宏大敘事、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等,而是將鏡頭對準民間,“國恨被降解為家仇,民族主義的道德神話被改編為世俗性的個人情仇,這不僅是對抗戰(zhàn)電影的戲擬,也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次另類的影像建構?!雹龠@是姜文對革命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一次極具獨創(chuàng)性的嘗試,影片“消解了民族主義意識形態(tài)長期以來締造的抗戰(zhàn)神話,以憤世嫉俗的反諷敘事顛扭了抗戰(zhàn)電影的經(jīng)典模式。”②對我國抗戰(zhàn)電影的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啟發(fā)意義。
一個鬼子和一個漢奸被“我”拋給了掛甲臺農(nóng)民馬大三,這給掛甲臺全村人帶來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他們不知該拿這倆人咋辦。影片中的七爺以村民眼中的瘋子形象出現(xiàn),但就是這個常人眼中的瘋子似乎才是村民中唯一清醒的人,他甚至帶有一些先知的意味,那些被村民不以為意的瘋話后來竟一語成讖。
掛甲臺的村民們沒有以往抗戰(zhàn)影片中常見的國恨家仇和抗戰(zhàn)救國的英雄情結,他們所想的僅僅是生存,他們溫馴順服,天真到有些愚昧。他們對鬼子和翻譯官報以無端的仁慈,從兩人出現(xiàn)到其后的大半年時間里,村民們本來有無數(shù)的機會和理由殺掉這兩人,但他們沒有,群策群力后得到的結論居然是:“日本鬼子撿條命,他不得報答你?”、“我給你人,你給我糧食,我對得起你,你還能對不起我……人心不是肉長的?”從一開始想著保命到后來開始妄想鬼子能給他們糧食以回報他們的善舉,村民們骨子里的懦弱、奴性和貪婪顯露無疑。
瘋子七爺首次出現(xiàn)在馬大三和村民們商討如何處理日本兵和翻譯官時,他雙腿殘疾一直臥在床上,嘴里罵罵咧咧:“這倆貨有啥正經(jīng)事??!”“我不是你爹,不要臉的養(yǎng)漢老婆”,由此可見七爺知曉其兒媳婦和馬大三的關系,他的頭腦并不糊涂。對于大家在討論的難題,他不斷喊著:“我一手一個掐巴死倆,刨坑埋了!刨坑埋了!”對馬大三嚷著:“我還是把你崩了吧,全村早晚死在你手里!”但誰會在意一個瘋子的話呢,更沒有人料到這些瘋話最后竟成了真,村民們以正常人的思維方式商討了半天,最后卻導演了一出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
日本人真的送來了糧食,還和村民們高高興興的來了一場聯(lián)歡,村民們忘乎所以地與鬼子稱兄道弟,卻不知狂歡的火焰中正燃燒著殘忍屠殺的前兆。直到屠殺開始,村里德高望重的五舅老爺才幡然悔悟:“你個畜生,當初咋沒殺了你個狼心狗肺的東西!”但為時已晚,在日軍的軍樂聲和天皇的投降聲明中,村民們幾乎未反抗地被盡數(shù)屠殺,婦孺老幼皆死于屠刀之下。只有瘋子七爺果真如先前的那些瘋話所說“我一手一個掐巴死倆”,那只被砍掉的手憤怒地狠狠地扼住了一個鬼子的咽喉。
瘋狂的屠殺令人痛心疾首,但姜文要帶給觀眾的不只是這種心痛,更是痛定思痛后的反思。七爺在影片中以一個被置于常人之外的瘋癲形象出現(xiàn),通過瘋子對清醒世界的人們——“正?!钡膰駛冏龀龇穸ê头粗S。掛甲臺的村民們始終不知道給他們帶來性命問題的“我”是誰,這個未知的“我”的巧妙設置意味著村民們自我意識的淪喪,他們“安于坐穩(wěn)了奴隸的日子”,在太陽旗下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他們心甘情愿地臣服于殖民者,認為茍且偷生總好于拼死抵抗,多數(shù)人所想的如同影片中八嬸子所叫嚷的:“日本子來咱們村兒都八年了,八年了咋地?八年了他敢動我一根汗毛了?我行得端走得正,我走到哪兒他都得高看我一眼!”這種讓人心痛的愚昧和奴性以及荒唐的優(yōu)越感最終釀成了一場深刻的悲劇。尤其諷刺的是片尾馬大三受難,被殺的是中國人,審判的是中國人,圍觀的也是中國人,而行刑的居然是日本人!居然就是被馬大三救下來的花屋!這是怎樣的諷刺!這群圍觀的國人正是魯迅筆下的看客,沒有人同情,沒有人憤怒,只有麻木和冷漠。影片中幾次出現(xiàn)的說書人也很好地詮釋了這類人,殖民時期他高唱親日贊歌“八百年前是一家”、“打是親來罵是愛”,抗日勝利后又改口唱著“中國人抗戰(zhàn)整八年,打得小日本撅著屁股跑”,如今面對受刑的馬大三,他又說道:“這故事多好啊,回去咱寫個拿人的段子。”這樣圓滑世故、奴性十足而又冷漠無情的“正?!钡闹袊嗽跄懿蛔屓送葱募彩?。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姜文的用意,瘋子七爺?shù)脑O置在影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瘋子七爺其實是影片中唯一真正清醒的人,他的存在反諷了每一個看似正常的人,“當所有的人都因愚蠢而忘乎所以、茫然不知時,瘋人則會提醒每一個人?!雹叟c四肢正常但卻始終跪著的大多數(shù)人相比,雙腿殘疾的他才是真正站著的人。七爺外部行為的“瘋癲”與大多數(shù)人的“正?!苯厝幌喾矗耐ㄟ^這個“正常人”眼中的“瘋子”對愚昧、懦弱、奴性十足的國民性進行了不留情面的揭露。在瘋癲之人與正常人之間,姜文明顯偏向了瘋癲的一方,他用瘋癲之人對正常人和正常人所處的世界給予否定和諷刺。在那樣一個荒誕的世界里,“正常人”其實是愚昧無知、荒唐可笑的,“瘋子”反而心智明朗、是非分明,不知七爺心中是否抱著和屈原一樣的悲嘆:“世人皆醉我獨醒!”
《太陽照常升起》中的瘋媽
《太陽照常升起》由夢、戀、瘋、槍四部分構成,這一次姜文干脆讓一個瘋子做影片的主角,為其傾注了大量心血,塑造了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瘋媽。
睡夢中瘋媽見到了一雙長著紅須子的魚鞋,醒來后就去買下它,但鞋子忽然不見了,她懷疑鞋子是被一只叫著“我知道我知道”的鳥兒偷了去,為了追它,瘋媽從樹上摔下來,從那以后似乎就“瘋”了(那只鳥或許也只是她的幻想)。她沒有緣由地上樹,沒有緣由地刨坑挖石頭,幾乎有些不可理喻地打她的兒子、扔算盤、砸碗碟,她神秘兮兮地告訴兒子李叔不是人而是鬼,她在房頂大聲朗誦古詩……她用挖出的圓石頭造了座石屋子,里面擺著用碎片修復好的碗碟和算盤,她甚至可以像行船一樣在河上駕馭一塊草皮……總之,她的言行舉止都不像一個正常人,而是表現(xiàn)為常人難以理解的瘋癲。
村里的孩子們嘲笑她,而瘋媽對周圍人的看法卻不以為然,對自己的“瘋癲”似乎也不以為意。她與兒子之間有過幾次關于她是否瘋了的對話。第一次瘋媽挑釁似的沖兒子摔盤子,兒子憤怒地沖她喊:“瘋子!你就是個瘋子!”片刻的平靜之后,她掐著兒子的脖子說:“你要敢把我交給警察和大夫,我就掐死你?!钡诙嗡龁杻鹤樱骸皨尟倖??”兒子遲疑著回答:“……不瘋……”但瘋媽自己卻斬釘截鐵地說:“瘋!”可見瘋媽對自己的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并非病理學上瘋人對自己行為的不自知。最后一次,瘋媽似乎忽然間恢復了“正?!?,她穿著那雙魚鞋溫柔地同兒子說話,她說道:“這些日子我出了毛病,好像差點瘋了是吧……也差不多,是差點就瘋了……”兒子對母親突然的變化感到驚喜的同時似乎也有些不安。這也是母子間的最后一次對話,之后瘋媽就離開了,她的衣服和那雙魚鞋靜靜地漂在河面上,隨著河水流向遠方。影片并沒有交代瘋媽是否死亡,只是用這樣一種抒情的方式描寫了她的離開。
隨著影片情節(jié)的推進,我們把碎片化的敘事串聯(lián)起來后明白了瘋媽發(fā)瘋的原因——她是因為愛情發(fā)了瘋。她爬到樹上呼喊著阿廖沙的名字、在樹上向兒子講述“樹上的瘋子”的故事、“我知道我知道”、“就叫我阿廖沙吧”……所有的那些癲狂的行為和迷亂的瘋話原來都是屬于她的愛情密碼。那座用白色鵝卵石建起的房子仿佛是她盛放記憶的愛情宮殿,后來這宮殿成就了兒子對母體的回歸——他與像母親一樣的唐妻結合,并對她說:“就叫我阿廖沙吧?!鼻∪缙涓笇Ο倠屗f。而石房子里面擺滿了重新拼起來的碗碟,但只要一個噴嚏這些碗碟就又支離破碎了,暗示了瘋媽失掉愛情、兒子失去親情的破碎結局,也暗示了兒子自我毀滅的命運——他對唐叔說“我是找死”、“你老婆的肚子根本不像天鵝絨”,死在唐叔的槍下對他來說似乎是一種解脫,母親離開后世界對他來說無可留戀。
影片的末尾將觀眾帶入了瘋媽始終過不去的過去。她懷著孩子遠赴萬里去尋找他的丈夫,見到的卻是丈夫留著彈孔的舊軍裝和三條女人的辮子。面對丈夫留下的遺物,瘋媽痛苦萬分,她不愿意承認他的死,丈夫對她來說是打不死的英雄,只要他還活著,那三條辮子暗示的出軌行為她可以毫不在意。她帶著丈夫的遺物離開了,途中路過唐老師的婚禮,一場熱鬧歡騰的狂歡,一頂燃燒著的帳篷飛上了天,像飛毯一樣在火車上空飄蕩,火光映紅了火車里瘋媽的臉,然后毫無痛楚的,她的孩子降生在了開滿鮮花的鐵軌上。這樣一段超現(xiàn)實的場景之后,瘋媽抱著剛出世的嬰兒對著遠方的地平線高喊:“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此時,太陽升起,影片結束。
或許從見到丈夫遺物的那一刻起,瘋媽就已經(jīng)“瘋”了,因為愛人的死亡而瘋,這種“瘋”的實質(zhì)是“封”,她不能接受丈夫的死亡,從那之后她就將自己封鎖在對逝去愛情的回憶和自己始終放不下的執(zhí)念中,她永遠活在回憶里,活在一場關于愛情的舊夢里。因為這場醒不來的夢,瘋媽才會有各種瘋癲的舉動和夢囈似的瘋話,瘋癲的表象其實只是對內(nèi)心執(zhí)念的一種變相表達,一種不屑于世俗審視的情感宣泄,是瘋媽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否定和抵抗。但夢終究是夢,醒來后的失落更讓人心痛。這一天,瘋媽醒了,不瘋了,她清醒而溫柔地看著兒子,對他說:“媽好了,不瘋了?!彼难劾锼坪鹾鴾I光,深情悲傷而篤定,她最終離開了這個清醒的世界。
對于有的人,譬如瘋媽,瘋癲不是無用和虛妄的,而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更是一種解脫,免受現(xiàn)實之苦。姜文用瘋媽的瘋癲反觀理性世界里的病態(tài)和陰郁?!皩τ谖覀兊奈拿骱屠硇远裕€有比瘋癲更恰切的東西來暴露它的陰郁面嗎?”④與被人嘲笑瘋瘋癲癲的瘋媽相比,影片中理性世界里的所謂“正常人”或許活得更可悲可嘆。梁老師溫和浪漫,但他在殘酷的壓迫下活的謹小慎微,莫名其妙地被當成了流氓又糊里糊涂地洗脫了冤情,最后他選擇了死亡,在歌聲中他面帶微笑,或許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脫;1958的唐老師浪漫而充滿男性氣概,勇敢熱烈的追求愛情,寫炙熱的情書,在路的盡頭迎娶他的新娘,而1976年的唐老師與妻子離了婚,他似乎沒有能力真正地愛別人,他的男性權威和尊嚴被現(xiàn)實傾軋,只能通過槍來獲得;林大夫的欲望洶涌澎湃,在極度壓抑下表達得扭曲而變態(tài)……在那樣的時代,現(xiàn)實世界是荒誕的,病態(tài)的社會把人們推向了瘋狂和死亡的深淵,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其實另一種形式的瘋癲,一種內(nèi)心的扭曲變態(tài)。如同帕斯卡所說:“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雹莜倠尩寞偸且驗閷矍榈膱?zhí)念而產(chǎn)生的悲劇性瘋癲體驗,是對真實自我的張揚和對荒謬世界的反抗;而那些外表正常內(nèi)心扭曲的人們則被病態(tài)的社會所馴服,順從于畸形的現(xiàn)實,在無處不在的壓抑下扭曲人性。
事實上瘋媽的瘋更接近于??略凇动偘d與文明》中所描述的那種游離于世俗理性之外的自由狀態(tài)。??抡J為,有些人之所以被認為瘋癲,只是因為他們毫不掩飾本性中的浪漫、狂放和絕望情欲罷了。所謂瘋癲,不過是對本真性情的毫不掩飾。但這種率真卻被看做非秩序因素,為“秩序、對肉體和道德的約束,群體的無形壓力以及整齊劃一的要求”⑥所不容,社會道德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作為一種主流價值簡單而武斷地將之定義為瘋癲,強行打上異質(zhì)的烙印。所以瘋媽的恣意妄為不被周圍人所理解,甚至包括她的兒子,但她仍舊選擇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精神的自在和不受羈絆是對自我的忠誠和歌頌,這種瘋癲或許更接近幸福和真理。
《讓子彈飛》中湯師爺?shù)纳祪鹤?、張牧之和黃四郎
比之于前三部作品,《讓子彈飛》中瘋子形象的設置有所不同,影片中設置的馬邦德的傻兒子在片中出現(xiàn)的時間很短,但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完善和豐滿了影片的敘事和隱喻。
馬邦德是個大騙子,在這場土匪與惡霸的爭斗中擔當調(diào)解人的角色,他圓滑而精于世故,貪婪又謹小慎微,永遠算計著如何保全自己并獲得最大的利益。傻兒子唐突的出現(xiàn)連接了影片前后敘事,給影片增加了喜劇效果,他那與“八歲兒童”極不相符的外表和憨傻的舉動,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也讓觀眾思考這是否又是馬邦德的一個騙局呢?他真的是馬邦德的兒子嗎?傻兒子若真如馬邦德所說是其子,那么他就是拋棄妻子的無情混蛋;若是假的,則又佐證了馬邦德的狡猾。馬邦德死在白銀堆里,身首異處,臨死前的告白又讓觀眾覺得他沒那么討厭,那么他未來得及坦白的秘密是否與傻兒子有關呢?傻兒子的設置給影片增加了懸念,這也恰好體現(xiàn)了姜文鐘愛的模糊敘事和黑色幽默風格。
色彩鮮明而濃郁,畫面節(jié)奏極快,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場景富有奇觀意味,人物嬉笑怒罵快意恩仇,拋除現(xiàn)實世界的種種顧慮將非邏輯和荒誕之事夸張化處理,事實上,在這部帶有濃重狂歡色彩的影片中,主要人物的身上也都或多或少的帶有一些癲狂的意味。他們的癲狂并非病理學上的瘋癲,而是接近于尼采所描述的酒神精神,即一種狄奧尼索斯式的生命意志,一種生命的自我超越、力和創(chuàng)造,它包含對生命的肯定以及毀滅的大喜悅,是一種超越善惡的強力意志,這種酒神式的癲狂在張牧之和黃四郎身上得以體現(xiàn)。
姜文扮演了他的偶像毛潤之,化為影片中的張牧之。張牧之從一個革命者到落草為寇,而后又投身一場新的革命——他立志摧毀鵝城不合理的舊世界,建立一個理想的新世界,帶領鵝城百姓自己當家作主。這種大破大立的英雄主義情結正如同酒神精神中毀滅性因素與創(chuàng)造性因素的同在。張牧之明知面對的艱難危險仍要奮不顧身地向前,和黃四郎的不斷戰(zhàn)斗中為鵝城百姓爭取利益,他搶來富人的錢分給窮人,要建立一種類似烏托邦的完全公平的世界,這正如同酒神精神在不斷的毀滅和創(chuàng)造中達到頂點,從而完成“神話世界”的任務。經(jīng)過一番酣暢淋漓的斗智斗勇,張牧之的英雄夢想最終實現(xiàn),革命成功了,然而深入思考后會發(fā)現(xiàn)革命的成果實質(zhì)上只是將一個黃四郎的錢財分給了眾多的新黃四郎,鵝城的這群百姓骨子里懦弱而貪婪,與魯迅筆下的“看客”并無二致,他們安于“坐穩(wěn)了奴隸”的日子,不敢反抗而又個個貪財,連革命領導者屁股下的一把椅子都不放過,這對于張牧之和黃四郎來說無疑是“不體面”的。對于這樣的人民,英雄選擇了離開,他可以為人民創(chuàng)造福利,卻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這是繼《鬼子來了》之后姜文對國民性的又一次展示,也可以看出姜文個人的自戀情緒)。在這一點上,黃四郎和張牧之可以說是惺惺相惜,不管是梟雄還是英雄,他們都是站在大眾之外的孤獨者。
同張牧之一樣,黃四郎狂妄、無所畏懼、自我意識強烈,他的身上充溢著個體生命的強力意志,雖然這種意志以一種惡的行為釋放出來,但無可否認它是充滿力量的,是對本我的忠誠和對外物的超越,即使被革了命,他仍要一個體面的死法,一場英雄式的死亡,最后在高樓之上,轟然一聲巨響中他大笑著離開,他毫無畏懼地迎接死亡,將個體的痛苦和毀滅展示給人看,正如同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所言,個體的毀滅絲毫無損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張牧之和黃四郎的癲狂并不表現(xiàn)為無邏輯的瘋癲行為,而是以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超于常人的強力意志將自我推向極致。這外化為無所畏懼和狂放不羈,如同馬邦德所說,他們都是玩命的賭徒,始終亢奮、從不畏懼,踐行自我價值觀,對道德、強權采取蔑視和反抗的態(tài)度,擺脫束縛、超越障礙,盡情宣泄生命的激情。他們都有一種面對痛苦仍能大笑的英雄主義情節(jié),而這種英雄主義情節(jié)則暗含著一曲生命的悲歌。這一場狂歡式的爭斗后,張牧之的兄弟和女人離開了他,在《送別》的憂傷歌聲中,英雄落寞地騎在白馬上,剩下的路他要獨自走過;而黃四郎選擇在高樓之上體面甚至壯烈地死去,沒有了這個旗鼓相當?shù)膶κ?,張牧之怕是要更孤獨了吧?/p>
我們大多數(shù)人早已習慣了對理性和秩序想當然地接受,對異于常人的瘋癲常常不假思索地排斥,然而姜文通過電影給我們以啟發(fā):世界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存在的共生,人們不僅僅需要理性,也需要對瘋癲等非理性因素的理解和包容,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沒有人有權力對一個自己未經(jīng)驗過的世界橫加指責。
注釋:
①韓琛.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來了》與抗戰(zhàn)電影的歷史演變[J].藝術百家,2008,(1).
②同上.
③[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第1版:11.
④汪民安.福柯的界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33.
⑤[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第1版:13.
⑥[法]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5,第1版:1.
[1]蘇牧.太陽少年——陽光燦爛的日子讀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法]米歇爾???,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3]汪民安.??碌慕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4][德]尼采,著.周國平,譯.瘋狂的意義,尼采超人哲學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5]韓琛.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來了》與抗戰(zhàn)電影的歷史演變[J].藝術百家,2008(1).
[6]楊亮.文化視角下的姜文電影研究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VOL9(3).
[7]尚潔.笑和淚中的思考——評電影《鬼子來了》.電影文學,2011(9).
[8]范瑞嬋.姜文的“瘋子情結”——淺析姜文作品中瘋子形象電影評介,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