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秋
(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關于歷史課程,2011版的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是這樣定義的:“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薄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基礎課程。”無論在義務教育階段還是在高中階段,歷史作為一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課程,它對學生在健康成長上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對于文科生,歷史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這三大主要學科的地位是比肩的,更具有普遍意義。對于在六年一貫制完全中學任教的歷史教師,進行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歷史教學整合方式的研究,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必然。
我校初高中歷史教學均采用人教版教材,初中采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中用的是人教版《歷史》。初中共有6本教材,高中必修教材3本,選修教材2本。
初中歷史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xiàn)代史六個學習板塊。板塊與板塊之間依照歷史發(fā)展的順序排列,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可以理解歷史發(fā)展的過程。
課程模塊是高中歷史課程的構建基礎。與初中教材相比,高中課本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打亂了原有的時間順序,變成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的中外歷史的“混搭”,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這要求學生在初中階段打下扎實的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的知識基礎,否則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極容易出現(xiàn)歷史知識與認知規(guī)律的顛倒錯亂,給學習乃至日后的專業(yè)發(fā)展帶來阻礙。
教材的整合是醫(yī)治的良方,整合也必須基于現(xiàn)有教材的基礎。首先,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還是應該以2011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根據(jù)編年史的體例,“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史實陳述之外,作為整合的一個步驟,高中階段的方法傳授可以適當下放。其次,授課過程中的對同類題材的溫故知新,同一專題的融會貫通,也可作為初高中歷史教學整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六年一貫出發(fā),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打好基礎。
自2010年起,我校依據(jù)地方相關政策,初三部分優(yōu)秀學生免試直升本校高中。這一改革對于進行六年一貫制整合教學的研究是一個巨大的福音。在中考之前的半個多學期內(nèi),在學生業(yè)已完成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開始了初高中銜接教學,并對整個初中教材依照高中體例進行整合。編寫校本教材和導學案,將中國歷史簡單地分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獨立單元,設置相關思考題,拓展學生思維。以中國古代史為例,文化單元里可以將“中華文化的勃興”、“昌盛的秦漢文化”、“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輝煌的隋唐文化”、“燦爛的宋元文化”及“時代鮮明的明清文化”整合在一起,分為“文學篇”、“書畫篇”、“科學篇”、“建筑篇”四個篇章,將重要知識點按照時間先后排序,梳理脈絡。各具時代特色的詩歌、散文、詞曲、小說在同個篇章中呈現(xiàn),大篆、隸書、魏碑、行草在一方田地爭輝,學生預先適應按專題分門別類的教學方式。既復習了初中內(nèi)容,又熟悉了高中模塊式的學習方法,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
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及其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歷史的課堂應該是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操、創(chuàng)造能力的課堂。在歷史教學中,首要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的、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只有具備這種能力,學生才能在紛繁蕪雜的史實中,找出歷史概念中最本質的東西,才能以一個正確的觀點和立場獨立地認識歷史現(xiàn)象。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
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內(nèi)容以通史框架為主,能力培養(yǎng)以識記為主,加上簡單的理解、歸納,運用。高中教學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大專題模塊為主,更趨向于理解、歸納,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歷史思維的形成。初高中不是割裂開的。如果在初中階段,教師一味只要求學生識記,甚至用政史地只要死記硬背的傳統(tǒng)錯誤觀念引導學生,那么歷史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看看近幾年江蘇的歷史高考試題。2012年江蘇卷選擇題的第一題就是“自楚騷、唐律爭妍競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言田夫野豎矢口寄興之所為,薦紳學士家不道也?!礁桦m俚甚矣,獨非《鄭》、《衛(wèi)》(國風之篇)之遺歟?”據(jù)明代馮夢龍的這段話,與山歌相似、能體現(xiàn)“民間性情之響”的是(%%)A.《詩經(jīng)》B.楚辭C.漢賦D.唐詩。
教材中沒有原句,如果不具備一定的知識的儲備和分析能力,則學生連第一道選擇題都會無從下手,更不用說根據(jù)材料分析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了。在歷史教學中,應該按照課標的要求,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特點,組織課堂教學,開展興趣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毫無疑問,課堂是主陣地。
初高中學生在認知水平和學習方法存在差異:初中生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jīng)驗型,需要感性經(jīng)驗的支持;而高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則開始轉向理論型,能夠用理論做指導分析各種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關注到這種差異,但也不應“因噎廢食”,割裂初高中歷史教學,各自為政。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歷史的課堂應該就是思想者的舞臺。這個舞臺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初中學生擅長史實的識記但欠缺于對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高中生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分析得頭頭是道,卻會忘記事件發(fā)生的時間。知識的掌握不是歷史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這種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從初一就開始,經(jīng)過六年的系統(tǒng)訓練,讓思想、情感、價值感占領歷史課堂的舞臺。
縱觀近年來歷史學科高考命題思路的變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知識點的考查到能力的考查進而到價值觀的考查,課堂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從單純的“聽故事”走向深層的思索,讓學生走近歷史。
由于義務教育學段與高中教學學段教學目的、指導思想有一定的差異,對于歷史教學的連貫性也有一定的沖擊。教材模式的大相徑庭,以及在教學內(nèi)容處理上的截然不同,都使學生感到困難。以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為例,在初中階段出現(xiàn)在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八課,重點內(nèi)容是孫中山創(chuàng)建革命黨和武昌起義,學生只要掌握基本常識即可。而在高中教材中,這一事件被分散在五冊教科書中。必修Ⅰ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單元中講述辛亥革命的過程及政治意義,必修Ⅱ在“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章節(jié)中簡述這次革命對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必修Ⅲ則講述三民主義及它對這次革命的影響,并將三民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列為“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而選修課程中,“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及實踐”重點講述孫中山的民主觀點,這與辛亥革命緊密相關,“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則專門安排了一個專題評說孫中山,作為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他對推動歷史進程意義重大。相比之義務教育階段通史式的教材模式,高中歷史教材追求的是結構新穎、問題深層和分析透徹,歷史教師必須有相當深厚的學科功底,才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
六年一貫制學校的存在,可以讓校本教研順利開展。肖川先生說:“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是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變?yōu)榻處煹慕逃仞B(yǎng)?!比绾闻囵B(yǎng)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校本教研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初高中歷史教師是一個整體,不能在有關業(yè)務學習中將其人為分裂,要讓歷史教師全面熟悉初高中各學段的教材。有條件的話,可以讓教師進行六年一貫制的大循環(huán),這樣,無論是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還是學生歷史思維的養(yǎng)成,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師應該全面理解課程標準,排除應試教育的干擾,不僅僅著眼于當前所教年級,放眼全局,立足當前,思考六年,這樣,才能使課堂靈動富有活力,使每一節(jié)課都成為整個六年一貫制歷史教學中的一顆珠子,成就璀璨的六年一貫制歷史教學。教師會在這樣的教研方式、教學模式中得到成長。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3]肖川.好教育好人生.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