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定
(安徽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 合肥 230000)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教育、國內形勢教育、國際形勢和我國對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安徽大學在充分認識形勢與政策教育性質與深刻把握形勢與政策教育特點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絡化教學改革。
根據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 [2004]13號)第3條規(guī)定,“形勢與政策課按平均每學期16周,每周1學時計算。本科四年期間的學習,計2個學分”,同時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實行學年考核制,每學年考核一次,該課程總成績?yōu)楦鲗W年考核平均成績,一次計入學生成績冊”。由此可見,與其他四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比,在教學與考核等環(huán)節(jié)上,形勢與政策課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相對特殊的一門課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特點。
(一)課程的現實性特點決定課程教學必須直接面向現實。作為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以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全面準確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不斷提高大學生認識和把握形勢的能力,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分析特定時期(一般為一年內)國內和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勢和發(fā)展趨勢,闡明一定時期(一般為三年內)的政策。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滲透在對現實形勢的分析和具體政策的闡述之中,因而,它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具有科學性和理論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即課程教學要求密切聯系實際、面向現實。而“形勢與政策”課則表現得尤為明顯,它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現實的,主要講授當前國際國內的基本形勢與政策,或者從時間跨度上說,就是講授國際國內“近一年”的基本形勢與“近三年”的政策。課程的現實性決定課程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直接面向現實。
(二)課程的具體性特點決定課程教學必須采取專題式?!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的主要落腳點在于使學生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自覺遵守和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但“形勢與政策”課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闡述有關政策的理論,又不是系統(tǒng)地介紹各種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勢的方式闡明黨和國家的有關政策。
形勢包括經濟形勢、政治形勢、文化形勢、社會形勢、生態(tài)形勢、黨的建設形勢等;從范圍上看,又可以分為國際形勢、國內形勢、地方形勢,等等。根據教育部“形勢與政策課按平均每學期16周,每周1學時計算”的規(guī)定,“形勢與政策”課不應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紹各種形勢,只能根據學生一定時期內關注的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圍的形勢,并闡明相關的政策,從而使學生在對具體形勢與政策的正確認識中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而講授特定具體的形勢和政策,較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專題教學。
(三)課程的動態(tài)性決定課程教學的復雜性。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具體性又決定了教學內容的動態(tài)性。一方面,現實并不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而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反映在課程教學上,就是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則要求“形勢與政策”課圍繞教學目的,針對具體客觀情況的變化和學生關注熱點的轉化,調整教案、課件和教學方式方法。由此,課程的動態(tài)性決定了課程教學的復雜性,在實際“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每學期只能有教學要點,而不可能會有統(tǒng)一不變的教材、教案和課件,這就要求每學期任課老師重新準備課堂教學材料,重新備課,教學工作量大,需要任課老師多。
上述課程特點及其教學特點,加上學生數量的增加和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一是師資的短缺。因“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涵蓋面廣、變化速度快的特點,并要求課程教學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效性,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無法滿足其師資要求。二是教學時間的緊張。按照教育部每學期16學時規(guī)定,“形勢與政策”課大學4年需要開設128課時,這在教育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必然導致教育時間,尤其是實踐教學必然無法得到保證。三是重復講授問題嚴重?!靶蝿菖c政策”課一般都以教師專題講座為主,這雖然能夠增強吸引力,但因師資的短缺,這就給教師教學造成困難,即一個專題需要講數遍,甚至十幾遍,讓教師產生“教學疲勞”。因此,“形勢與政策”課需要從教學的內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改變教育現狀,切實達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根據上述“形勢與政策”課程特點、教學特點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迫切需要對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進行改革,以解決課程教學存在的困難,增強教育效果,達到教育目的。為此,安徽大學在總結自身和兄弟院?!靶蝿菖c政策”課教學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建安徽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程網”,建立教、學、管一體化網絡平臺,探索出一套網絡化、自主型、專題式“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走該門課程網絡化教育教學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程網”,以網絡為載體構建教育教學新平臺,將“形勢與政策”課相關的教育教學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和圖片圖表資料等上傳到“形勢與政策課程網”,開辟專題學習區(qū)、輔助資料區(qū)、師生互動區(qū)、教學管理區(qū)等欄目,豐富教育資源,拓展教育空間,提升教學質量。
1.專題材料學習區(qū)。該區(qū)儲存有每個學期學生必須學習的專題視頻資料,每學期學生至少要觀看該區(qū)4個專題教學視頻,作為考核學生課堂學習的依據。專題視頻資料是由安徽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根據教育部社政司每學期印發(fā)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組織思政部老師或外聘專家開展專題教學,并把課堂專題教學錄制成視頻資料上傳 “專題學習區(qū)”,供全校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該區(qū)還存儲有與專題教案、課件和與專題相關的視頻與文字資料。
2.輔助資料區(qū)。該區(qū)儲存有國內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視頻與文字資料,分為“國際國內整體發(fā)展形勢與趨勢”、“黨和國家重要會議精神”、“國內經濟社會形勢與政策”、“港澳臺經濟政治發(fā)展形勢與中央對港澳臺政策”、“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方略”、“安徽省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與‘三個強省’戰(zhàn)略”六個欄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選擇每個學期專題教學以外的視頻與文字資料進行輔助學習。
3.答疑討論區(qū)。討論區(qū)按專題劃分區(qū)域,由相關老師針對專題教育及當前“形勢與政策”的熱點與重點問題,在相關主題區(qū)發(fā)帖,引導學生跟帖參與討論學習,形成師生互動式的網絡交流模式。負責老師對學生的回帖分別給予閱讀和處理,或發(fā)布、或回帖、或退回、或刪除,凡是無重大政治立場問題的跟帖,老師都給予發(fā)布。
4.課程管理區(qū)。將“形勢與政策課程網”與教務處學生管理信息系統(tǒng)相連接,實行網絡實名制管理。根據每學期學生專題學習情況自動生成學生的網上學習成績,再由各班級輔導老師根據專題討論情況輸入每位學生的實踐教學成績,由系統(tǒng)自動合成每學期學生“形勢與政策”課成績,在大四下學期合成該門課程的總評成績。學生可以通過輸入姓名、學號、密碼登錄教學管理專區(qū),查看自己的學習記錄和成績,以便根據自己的具體學習情況加強相關專題學習。
(二)以“形勢與政策課程網”為載體,開展大學生“形勢與政策”網絡化教育,拓展了“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與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學生學習自主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網絡化教育需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特點,改變學生在傳統(tǒng)教育中的被動狀態(tài),從而增強教育效果。學生的自主型學習主要體現在學習的時間、地點、內容、形式、結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學習時間自己安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安排 “形勢與政策”課。這既保證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時間,解決教學資源緊張的問題,又提供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方便了學生課程自主學習。二是學習地點自己決定。學生可在寢室、圖書館、計算機室等多種地點隨時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學生必須到教室的機械慣例,有助學生日常學習。三是學習內容可以相對自由選擇。每學期只要求學生觀看兩個專題教學視頻,但“專題學習區(qū)”會提供4—8個甚至更多的專題視頻放在網上,供學生選擇觀看,同時“輔助資料區(qū)”提供的六個欄目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字、視頻等資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內容進行學習。這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四是學習成績可自主查詢。網絡化教育的學生學習成績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動生成的,學生可在網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學習成績,幫助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為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提供依據。
2.教師教學專題式。教師是教育的主導,網絡化教育也要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專題式教學主要體現在教學專題的選擇、編寫、講授、上傳等環(huán)節(jié)上。一是專題的選擇。安徽大學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統(tǒng)一管理,由思政部負責制訂教學方案,教務處負責教學管理,學生處積極配合,分院系組織實施。專題的選擇,主要由思政部“形勢與政策”課程組根據教育部社政司每學期印發(fā)的 “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專題。二是專題的編寫。思政部“形勢與政策”課程組根據專題的內容和涉及的相關學科情況,按照集體備課制度,確定由一位老師負責,其他老師輔助的方式開展專題的編寫工作。三是專題的講授。由負責專題編寫的老師主講,輪流選擇安徽大學一個自然班級 (根據院系專業(yè)來劃分班級)開展課堂教學,并全程錄像。四是專題的上傳。根據錄像的視頻資料,經過適當的加工處理,上傳到“形勢與政策課程網”上的“專題學習區(qū)”供全校學生在線學習。
3.課程管理網絡化。教育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教育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安徽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的主要教學管理活動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網”實現,從而使紛繁復雜的管理過程變得簡單便捷。一是有關教、學、管各方面的制度進行網上公布。網絡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學管理制度,如“形勢與政策”課簡介、實施方案、教育管理辦法、網上學習指南等。學生通過網上學習,了解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學習要求與方法,開展自主學習。二是學習記錄自動生成?!靶蝿菖c政策”課網絡化教育主要是通過學生觀看專題視頻資料、閱讀輔助材料并開展相關討論,系統(tǒng)自動生成學習記錄。三是網上學習成績自動生成。網絡化教育只要學生觀看專題教學視頻,并達到一定的學習記錄數量,網絡就自動生成學生的網上學習成績,給予合格與不合格的評價。
由此可見,安徽大學通過建立“形勢與政策課程網”,探索網絡化教育,形成了網絡化、自主型、專題式“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新模式,對于解決傳統(tǒng)課程教學形式呆板、資源陳舊、師資短缺等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豐富了教學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 “形勢與政策”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了教學效果。
安徽大學網絡化、自主型、專題式“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包括:
(一)網絡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作補充。雖然利用網絡進行“形勢與政策”課教育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學習選擇的范圍,可以適當減少甚至替代某些課堂教育。但是課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一方面課堂教學的一些優(yōu)越性是網絡教學所不可代替的,課堂教學的空間感、互動性和切身體驗感覺也是網絡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學生網絡化自主學習可能會趨易避難,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須掌握和了解的知識被忽視或過濾。所以,網絡教學需要輔之以課堂教學,另外實踐教育也是網絡教育難以替代的,它要求學生深入社會,親身體會。在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日益被網絡取代的時候,與人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網絡教育的形式,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網絡化教育的內容要不斷更新。利用網絡進行“形勢與政策”課教育豐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為了追求形式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網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樂于學習“形勢與政策”課,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需要不斷豐富網絡教育內容,不斷補充輔導資料,使“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日?;?,以增加學生的系統(tǒng)知識,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否則再新穎的形式也毫無意義。
(三)網絡化教育要注意加強網絡監(jiān)管。網絡的無界限性和虛擬性為人們查閱資料和建立聯系提供了便捷,但也為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網絡化的“形勢與政策”課教育必須加強網絡監(jiān)管,防止不良的資料、信息和言論上傳到“形勢與政策課程網”。同時校園內部應采用實名制上網,以監(jiān)管學生的言論,過濾過激言論,做到及時發(fā)現,及時解決,對出現思想波動的學生及時引導、教育,從而達到凈化網絡教育環(huán)境,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基金來源:安徽大學教研項目:“網絡化、自主型、專題式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模式研究”(JYXM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