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慧
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又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溝通藝術家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便是意象。如果要理解詩中蘊涵的情感,參透詩的意境,就必須先把握意象,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從而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一句話,意象是詩歌鑒賞的鑰匙。
有些詩歌形象經常出現在某位詩人的作品中,詩人賦予它獨特內涵。鑒賞詩歌時,從意象的特定內涵出發(fā),把握詩歌意象,詩歌的情感就不難把握了。如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鵑。春夏季節(jié),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卑拙右住杜眯小罚骸岸霹N啼血猿哀鳴?!鼻赜^《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倍霹N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了解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的基本特點,是解讀詩歌意象的好辦法。因為意象往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詩人之所以反復吟詠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這兩個季節(jié)有著較多的富有詩意的屬性。中國的菊花和蘭草,幾乎成了萬古常新的詩題,主要是因為這些事物本身具有濃厚的詩意內涵,能夠觸發(fā)不同時代詩人的不同感慨。應當說,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濃或淡地浸染著詩人的情思。詩要動人,自然要選取那些較多和較濃地浸染情思的意象。意象色彩的冷暖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代表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fā);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如李賀的“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色彩艷麗;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色彩清麗;李商隱“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色調殘冷等等,無不折射著詩人的內在情緒。
詩歌的藝術魅力在于“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堯臣)。這“如在目前”的便是實象,“見于言外”的便是虛象。虛實相生,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的意象組合,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詩歌常常通過意象的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來開拓詩境,傳達情感。如“風靜花猶落”是靜中見動;“鳥鳴山更幽”是動中見靜。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清泉石上流”是動態(tài)描寫,以動襯靜,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歌有時通過意象做時間上的延伸,移近就遠,運古入今,今古對照,出發(fā)感慨。劉禹錫的《石頭城》便是以月做時間上的延伸?;此鬟吪f時月,是取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意,它照見過六朝腐敗統治者在秦淮河上的游樂,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
詩人創(chuàng)作時,常要擷取與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相似或相通之處的物象,構成內涵豐厚的意象,其中“意”為筋骨,“象”為血肉?;驍X取相似之“象”表現“意”??陀^物象能夠被詩人攝入筆端構成意象,通常情況下因為客觀之“象”在音、形、色等方面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之“意”有相似之處。如,“流鶯”有飄蕩流轉、無所棲托的特點,所以漂泊、漫游、外宦的文人士子特別鐘情“流鶯”,借以抒寫心曲。或塑造人化之“象”折射“意”。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該意象呈現出的思想感情即是作者情思的折射。杜牧《齊安郡中偶題》,杜牧言“綠荷”含“恨”,其實是以“綠荷”之“恨”折射自己之恨,他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了風荷之中;杜牧是個有政治抱負之人,但時運不濟,他受排擠時常懷著壯志難酬的隱痛外出為官,因而“多少綠荷相倚恨”折射了他傷感不平之意。或借助不變之“象”反照“意”。詩人借詩詞中描述的長存不變這“象”來反觀時代變遷、人事盛衰。劉禹錫的《石頭城》正是借長存不變的山水明月俱在,讓人于言外反思而得六代繁華俱歸烏有之慨嘆。
看到一首詩歌中的意象,應該想起作者,想起意象本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從詩人生平身世出發(fā),挖掘詩歌意象,抓物與志的“契合點”。例如:唐代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倍跑鼹Q雖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無相識”,以至屢試不中,后因設法得到朱溫賞識才居要職。鑒賞詩歌時,先要抓住作者對所詠之物的特點,找到與“志”的契合點,從而掌握主題。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個煉字“刺”,不僅準確勾勒出外形特點,而且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zhàn)斗的精神勾畫了出來。該詩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諷喻時俗。小松初時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之木,聯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輕微也能成就大業(yè)”的觀點;另一方面諷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淺、趨炎附勢的本質。
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各種自然物象都被賦予人的理念、遭際、感慨?;蚪柙姼枰允銓憫巡挪挥?、沉居下位之苦;或感發(fā)其報國無門、不為當道所重之憤;或逞其離愁別緒、物是人非之感;或敘其命運無常、孤苦無助之難。但由于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最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詠蟬詩。虞世南的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苯柘s“垂緌”狀和“流響”聲;“清露”之潔、“疏桐”之高挺來喻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駱賓王的《詠蟬》則由蟬及人,由人到蟬,從而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奥吨仫w難進,風多響易沉?!奔仁侵赶s,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別有興寄。從而,窺見作者那因環(huán)境窘迫而自傷遲暮、無人理解的凄惻苦楚的心境。而李商隱的《蟬》:“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借蟬的處境來抒寫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無告的凄苦之情?!案唠y飽”和“恨費聲”哀中有恨,這哪是詠蟬呢,簡直是述說自己的身世遭際!
總之,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詩詞鑒賞的 “牛鼻子”,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因而,在教學和復習詩詞時,務必教會學生抓住意象。的確,意象是一把有魔力的金鑰匙,擁有它,你就可以開啟詩歌神秘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