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挺
隨著新課程的推行,“讓語文課堂成為一間有風景的房間”成為眾多語文教師的共識。新課程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教師在講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由文本、課內向生活、課外拓展延伸。語文課堂成為打開學生語文學習天地的一扇門窗,成為一間有風景的房間。
在現(xiàn)實中,一方面語文教師對于“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高度重視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等新課標意識不斷增強,語文課堂新貌煥然,令人欣喜。另一方面,不少老師盲目跟風,為拓展而拓展,為延伸而延伸。課堂上的拓展延伸成了作秀的“繡花枕頭”,也令人憂慮。本文擬從拓展點、拓展形式及拓展原則三方面對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做些探討。
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文本和課堂教學而言的。葉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是“例子”就要用好。拓展延伸也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么,我們該確定什么樣的延伸角度?拓展點應立足于何方?“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么呢?
關鍵在于教師在鉆研教材時精心選好拓展點,使拓展的面與課文的點有機結合,能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蓮囊韵露矫嫒胧郑赫n文相關資料,課文內容主題,文體和生活。
1.向課文相關資料拓展
與課文的相關資料主要有三類。
一是作家資料,包括作者生平及其作品。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彰顯著他們的人格魅力。了解作者生平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了解蘇軾“歷典八州”的人生經(jīng)歷,讓學生透過“承天寺夜游”對蘇軾被貶謫黃州后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加深理解,觸摸到一顆曠達之心。同樣的還有《小石潭記》、《岳陽樓記》等文章。另外,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作,但窺一斑不等于觀全豹,不妨借課文,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可以由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向《朝花夕拾》延伸。另外,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風格也有差異,可以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讓學生有更多文化的積累。
二是課文背景。與當時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或有特定的政治背景的文章,可向其寫作背景延伸。
三是課文鑒賞、評價文章。蘇教版的教師用書提供了很多別人的鑒賞文章,也可以讓學生寫學了某文、看了某書之后的讀后感。
2.向生活現(xiàn)實延伸
生活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林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潮海,風云雪雨,天體運行都是活的書?;畹娜恕⒒畹奈幕?、活的世界、活的變化,都是活的寶庫,便是活的書。”語文學習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語文教學應沖出教室,沖出校園,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因此課堂上可以向新聞消息、學生的個人經(jīng)歷、獨特體驗等方面延伸。
只要是對培養(yǎng)學生的評議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
1.從時間上來看,有課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預習新課時,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搜尋有關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有課內的拓展延伸,即在課堂上進行。有課后的拓展延伸,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業(yè)。如《石壕吏》一文學習后,布置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改寫成記敘文或短劇。
2.從地點上來看,有教室、校內的,也有街頭巷尾、田野山林、公園博物館等。
3.從形式上而言,更是五花八門。課堂上的拓展延伸形式,大致有以下幾類:①閱讀,主要是對相關內容文字的瀏覽,以獲取信息或增加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②講述,學生結合課文講述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體驗,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社戲》一文可讓學生講述自己看戲的經(jīng)歷。③辯論,針對文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在不同意見的撞擊中,閃爍出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學會多角度考慮、分析問題。如針對《奇妙的克隆》中克隆人的利弊進行辯論。④寫作,往往是針對文中的句式、寫作方法的學習,也有課后延伸的作文寫作。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捕鳥”動詞后,也把一個動作進行分割,用精確的動詞來描寫劉翔跨欄的過程。⑤表演,對課文進行改寫,成為適合表演的劇本,然后由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如《皇帝的新裝》、《石壕吏》。⑥展示,學生在課堂內的收獲以某一類型的作品來展示。如攝影作品、繪畫、手抄報等等。⑦鑒賞,提供與文本內容有關的文藝作品供學生欣賞、評價,接受藝術的感染熏陶。
新課標指出 “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guī)律”。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要注意以下二點:
1.語文性: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這也是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的首要原則,即在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語文性。而不能把語文課堂變成思想政治課、音樂美術課或其他的什么課。
2.實際性:語文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徑是無比廣闊的。因此,教師應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時機、地方去拓展延伸,掌握合適的“度”,必須符合教學實際。首先要考慮到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任何拔苗助長的行為只會讓學生掌握不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考慮到教材實際,是不是需要課課拓展,堂堂延伸?不能牽強附會,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