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馬建偉
(1貴州省貴陽中醫(yī)學院2009級研究生,貴陽550002;2空軍總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100142)
馬建偉主任中醫(yī)師診治慢性腎功能衰竭經(jīng)驗
徐春華1馬建偉2*△
(1貴州省貴陽中醫(yī)學院2009級研究生,貴陽550002;2空軍總醫(yī)院中醫(yī)科,北京100142)
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yī);馬建偉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種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所致進行性腎功能衰竭所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癥狀或代謝紊亂組成的臨床綜合征[1]。我國近年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資料顯示,CKD的年發(fā)病率為2‰~3‰,每年每百萬人口約有300人死于腎衰竭[2]。
馬建偉主任醫(yī)師是空軍總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對于診治慢性腎功能衰竭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得以聆聽教誨,受益良多?,F(xiàn)將其治療該病的經(jīng)驗總結于下。
馬老師認為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病位主要在脾腎,病理性質(zhì)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腎兩虛為主,標實為濕熱內(nèi)蘊,瘀血阻絡,風邪侵擾,濁毒內(nèi)聚。
1.1 脾腎兩虛為基本病機中醫(yī)學將慢性腎功能衰竭歸屬于“水腫”“腎風”“嘔吐”“關格”等范疇。馬老師認為本病病位在腎,涉及脾、心、肺、胃等多個臟腑,病機復雜,病情多變。脾腎兩臟關系密切,脾陽的健運有賴于腎陽的溫煦,腎臟所藏之精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養(yǎng),二者在維護機體水液代謝方面起著協(xié)同作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宰運化、升清、統(tǒng)攝,為水液代謝的樞紐。脾胃虛弱,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化,則導致不能“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nèi)停聚而產(chǎn)生水濕痰飲、濁毒等病理產(chǎn)物。腎為先天之本,為人體元陰元陽之所在。腎為水臟,具有主持水液的功能,腎陽的氣化是全身水液代謝的原動力,也是人體代謝產(chǎn)物排出體外的必經(jīng)之道。如果腎陽的氣化功能失常,就會影響水液代謝和分清泌濁的正常進行,導致濕濁內(nèi)留,清濁相混,乃至化熱生毒,生風動血,痰熱內(nèi)生,濁瘀互結,蒙神閉竅,傷害五臟,出現(xiàn)慢性腎功能衰竭一系列臨床癥狀。
脾運化水液,須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腎主水液代謝,又賴脾氣及脾陽的協(xié)調(diào)和制約,脾腎任何一臟發(fā)生病理改變,都勢必影響到另一臟正常生理功能的發(fā)揮。因此馬老師認為,脾腎虛衰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基本病機。
1.2 水濕停阻濕熱膠結是疾病遷延難愈的病理基礎脾腎虧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腎虛不能蒸騰水液,影響水液代謝和分清泌濁的正常進行,導致濕濁內(nèi)留,清濁相混,水液代謝異常,故水濕停滯為其常見病理表現(xiàn)。內(nèi)蘊之水濕,郁久化熱,而成濕熱,濕熱郁久膠結于腎,阻滯腎絡,損耗腎精,使腎失于滋養(yǎng),虛損更甚。由此可見,濕熱膠結是疾病遷延難愈的病理基礎。
1.3 瘀血是疾病發(fā)展的促進因子《素問·痹論》曰:“病久入深,營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時疏,故不通”,葉天士認為“久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中必有瘀凝”,提出“初病在氣,久病入絡”。王清任認為“久病入絡為血瘀”?!堆C論》中說:“血與水本不相離,病血者未嘗不病水,病水者未嘗不病血”。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病程中,瘀血的產(chǎn)生與脾腎兩虛,水濕停阻,濕熱膠結病機特點直接相關。脾腎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能力減退,導致氣虛血瘀。而濕熱、水飲有形之邪阻滯氣機,血運不暢,是瘀血產(chǎn)生的另一大因素。血不利則為水,因此血瘀加重水腫,水腫反過來又阻礙血行。從而導致疾病纏綿難愈,可以說瘀血因素貫穿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全程,是疾病發(fā)展的促進因子。
1.4 風邪作祟是疾病反復加重的主要誘因“風為百病之長”,“風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風邪致病常以肺系癥狀為先,風邪易兼夾他邪合而為患,且表氣虛則衛(wèi)外不固,腠理疏松,風邪每易乘虛而襲。風邪又可兼夾寒、濕、熱、燥等邪氣侵犯人體,失治入里,則可損及臟腑。風寒、風熱、風濕之邪夾毒侵襲于肺,多為腎病發(fā)生以及反復發(fā)作的誘因,是為外因。脾腎兩虛為致病的根本原因,是為內(nèi)因。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一方面,脾腎兩虛肺易受風邪侵襲,而多外感之疾;另一方面,脾腎兩虛不能驅(qū)邪外出,風邪內(nèi)蘊久滯而成毒,風毒因虛而內(nèi)陷于腎,使得病邪深伏,入絡入血,又進一步耗傷正氣,虛虛實實,纏綿難愈。故風邪是病情反復的誘發(fā)因素。
1.5 濁毒內(nèi)聚殃及全身馬老師認為“濁毒”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重要病理產(chǎn)物,“濁毒”的產(chǎn)生與腎功能衰竭密切相關,是慢性腎衰病程中出現(xiàn)的特征性病理產(chǎn)物,同時濁毒又是一種致病因素,兼具濕和毒的特征,一方面引起惡心嘔吐,腹脹苔膩等濕濁中阻的臨床特征;另一方面因濁毒的作用而引起五臟衰敗,邪盛病重之證候。疾病日久,濁毒內(nèi)侵五臟六腑,犯及中焦脾胃,脾胃升降失司,則為惡心嘔吐。濁毒射肺,肺宣降功能失司則為喘,凌心則為怔忡,濁毒上犯沖腦,神明蒙蔽,則為昏迷。
馬老師診治慢性腎功能衰竭過程中,針對本虛標實證候,治療重在益腎健脾,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通絡貫穿始終,注重外因,重視祛風治療。
2.1 重在益腎健脾以參芪地黃湯為主方加減。方中重用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腎,益氣養(yǎng)陰。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藥之和,故以補腎為主。配以澤瀉利濕而泄腎濁,并減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其位,牡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茱萸之溫澀。脾胃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需腎的溫煦,才能正常運行,腎賴于脾的健運,精氣則以旺盛,兩者相互滋生,故補腎之時兼顧補脾。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試觀江湖河海,未有不載于土上,行于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沖氣,而足為蛟龍之所潛藏……也可知腎之蟄藏,比籍土封之力”。方中太子參,用以補氣生津。輔以生白術,取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固表止汗功效。重用生黃芪,常用劑量為50~90g,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黃芪能增加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改善腎小球功能。黃芪注射液具有擴張血管,對非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均有明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減輕免疫性因素對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減少血漿內(nèi)皮素分泌,增加腎血流量,促進機體的恢復[3]。生白術與生黃芪合用,取玉屏風散之意,補氣固表。另一方面,脾屬土,土克水,脾虛則水反侮土,故加用補氣健脾之法,培土制水。
2.2 清熱解毒利濕是祛邪方法是配伍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濕熱不去膠結腎絡,腎絡不寧,無以制水,易導致水濕泛濫。馬老師在臨證中,針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濕熱膠結病機,予以清熱解毒,利水滲濕治療。臨床常用蒼術燥濕健脾、祛風勝濕,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石韋利尿通淋,萆薢利濕濁。利水滲濕常用豬苓利水滲濕,薏仁米利水滲濕、健脾。配以太子參、生白術,加強利水效果,健脾以制水。
2.3 活血化瘀通絡貫穿治療始終在慢性腎衰病程中,瘀血的產(chǎn)生與脾腎兩虛,水濕停阻,濕熱膠結病機特點直接相關。因此在益腎健脾,清熱利濕之時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常用水紅花子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水紅花子為紅蓼果實,實驗證明水紅花子是一種低毒利尿藥。其利尿機理可能是給藥后引起血液膠體滲透壓的增加。使水分大量進入血循環(huán),導致腎小球濾過量增加,同時抑制了遠端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所致[4]。同時水紅花子有抗凝血作用[5]。澤蘭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當歸補血、活血,丹參活血化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可擴張血管,改善腎血流,抑制腎纖維化,抗凝,促進組織修復,減少腎臟凋亡細胞,保護腎臟[6]。同時加用熟大黃少量,取袪濁解毒,活血祛瘀,清瀉濕熱之意。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大黃可以減少腸道對氨基酸的吸收,使尿素生成減少,另一方面,還抑制蛋白分解,并可促進尿素和肌酐的排泄,故可明顯降低血中非蛋白氮,改善腎小球濾過率。
2.4 注重外因重視風邪由于風性輕揚,風邪上受,首先犯肺。風毒內(nèi)蘊,血絡不通,毒瘀互結,使得病邪深伏,入絡入血,又進一步耗傷正氣,虛虛實實,纏綿難愈。故而祛風除邪非常重要。風藥多辛燥之品,易耗氣傷陰,因此在疏風散邪的同時應適當配伍潤燥藥物。
慢性腎功能衰竭常由風邪而誘發(fā),因此祛除風邪有所必要。常用牛蒡子發(fā)散風熱,宣肺解毒,蟬蛻、僵蠶發(fā)散風熱、祛風。當歸除了活血作用外,兼有養(yǎng)血功效,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養(yǎng)血祛風。黃芪、生白術配牛蒡子、蟬蛻取玉屏風散之意,祛風益衛(wèi)固表?,F(xiàn)代研究認為,蟬蛻有調(diào)節(jié)免疫、抗過敏、抗變態(tài)反應之功效。
2.5 濁毒上犯殃及全身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后期常伴有各種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的基本病機為濁毒上犯,侵及五臟六腑,殃及全身。因此我們需要在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同時,針對并發(fā)癥進行治療?;镜闹委熢瓌t是化濁解毒,同時根據(jù)不同的并發(fā)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根據(jù)慢性腎功能衰竭濁毒上犯病機,馬老師在臨床過程中針對濁毒上犯病機加用藥物治療。濁毒犯及中焦,惡心嘔吐,加用小半夏湯溫胃止嘔,降逆化濁,加用溫膽湯、吳茱萸湯以溫補脾腎,和胃降逆。濁毒上犯凌心,出現(xiàn)心悸怔忡,加用丹參活血化瘀。濁毒上犯射肺,出現(xiàn)咳喘,加用桑白皮平喘化痰。濁毒沖腦加用石菖蒲、郁金化濁解毒,醒腦開竅。
在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治過程中,應隨時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定期復查生化指標,觀察舌苔變化。若辨證準確,治療有效,療效確切,應守方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病程較長,治療時間也相應較長,因此需要守方治療。
3.1 隨證辨治用藥靈驗病中注意合并疾病的治療
在守方過程中,應根據(jù)兼夾疾病適當加減藥物,做到靈活運用,不墨守成規(guī)。同時注意中病即止,以防虛虛實實。
3.2 重視全身病機轉變、傳變規(guī)律、途徑,及時對癥用藥慢性腎功能衰竭多由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等引起,因此在治療中還需要對原發(fā)病進行診治,同時還需要注意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疾病出現(xiàn)變證時,應及時對癥用藥。由于慢性腎功能衰竭如出現(xiàn)頭暈、頭痛(高血壓),加用滋陰潛陽藥物,天麻、龜板、石決明等。
3.3 驗案舉例患者,女,79歲。首診主訴:口干,口苦,夜尿多,尿急,白天不多,起床時腰酸,尿常規(guī)示:蛋白半定量2+,尿酮體試驗±,尿蛋白24小時定量608mg。
診斷: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冠心病。
處方:熟地黃10g,山萸肉12g,山藥10g,牡丹皮10g,金櫻子30g,當歸10g,牛蒡子30g,太子參30g,丹參30g,茯苓10g,北沙參30g,石韋30g,萆薢30g,澤蘭10g,莪術10g,澤瀉10g,桑螵蛸10g,生地黃10g,連翹10g,桑寄生15g。14劑。
復診:服用上藥后,夜尿多,3-4次,腰酸,睡覺后腿疼,控制飲食,尿蛋白降低,診舌質(zhì)淡胖,水滑苔,中有黃苔,脈象較弦。
處方:太子參30g,山萸肉12g,山藥10g,牡丹皮10g,茯苓10g,金櫻子30g,當歸10g,牛蒡子30g,丹參30g,北沙參30g,石韋30g,萆薢30g,澤蘭10g,莪術10g,澤瀉10g,桑螵蛸10g,生地黃10g,桑寄生15g,黃連9 g。14劑。
三診:服用上藥后,腰已不酸,大便1天2次,夜尿稍多,白天尿少,易出汗,仍有口干口渴,診舌質(zhì)淡紅,苔黃膩,右脈細弦,左脈弦。
處方:太子參30g,山萸肉12g,山藥10g,牡丹皮10g,金櫻子30g,當歸10g,牛蒡子30g,丹參30g,茯苓10g,北沙參30g,石韋30g,萆薢30g,澤蘭10g,莪術10g,澤瀉10g,桑螵蛸10g,桑寄生15g,黃連9g,生薏苡仁30g,芡實20g。14劑。
[1]黎磊石,劉志紅.中國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1269.
[2]陳灝珠,林果為等.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187.
[3]丁偉偉,費德升,李玉卿等.單味中藥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研究進展[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8(19):512-513.
[4]陳方良.水紅花子藥用機理研究[J].中醫(yī)雜志,1979,(11):27.
[5]顏正華.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584.
[6]李春香,張艷玲,顧連方.丹參對慢性腎衰竭大鼠腎臟細胞凋亡及Fas-Fas L表達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2,3(2):101-10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0.076
1672-2779(2013)-20-0108-03
吳義紅
2013-08-17)
*通訊作者
△指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