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胡 瑾 曹 欣
(河北工業(yè)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中國 天津300401)
在僧家心目中,塔剎是神圣不可褻瀆的,有著神秘的宗教意義,被視為佛法崇高的象征。 不論塔的形式如何高度如何,最后都以塔剎來結(jié)束,以象征佛法到了極界,凝聚在塔身的功德,最后沿塔剎凝結(jié)在最高的剎頂。塔剎這種直指云霄,升騰向上的態(tài)勢,直接體現(xiàn)了佛教徒對佛國的虔誠向往之情。
塔剎,由剎座、剎身、剎桿和剎頂組成,其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形式優(yōu)美的小型塔。這種大塔承托小塔的造型,使塔顯得更加高大挺拔。剎座,一般由基座,仰蓮、覆缽組成,剎身由剎桿、相輪或者寶瓶和傘蓋等組成。
按塔剎的形式大體可分為刺天式、寶葫蘆式、寶瓶式和其他形式特別的塔剎。
中國是一個多個民族和多種文化傳統(tǒng)共同發(fā)展的國家。佛教在我國漢族地區(qū)、藏族和蒙古族地區(qū)、傣族地區(qū)的傳播過程中,逐步分支為漢地佛教、藏地佛教(俗稱喇嘛教)和云南上座部佛教。 這種分支在塔剎的形式上也有所體現(xiàn)。
寶葫蘆式塔剎的剎身只用1 到3 個大圓球作為相輪,剎頂冠以寶珠,形似葫蘆。這類塔剎給人以敦厚穩(wěn)重的視覺感受。寶葫蘆式塔剎高度一般在2 米以上。大多為銅鑄,鐵鑄的則很少。至明清時代琉璃廣泛應用高等級建筑之中,佛塔頂端始有琉璃寶葫蘆的塔剎。
1)山西河津鎮(zhèn)風塔
鎮(zhèn)風塔,聳立在山西河津市,塔呈平面方形,密檐式13 層實心塔,高約30m,塔剎為青銅制葫蘆式,剎內(nèi)有坐佛一尊,高50m。塔剎座方,腰圓,頂端有一立式鐵造鳳凰,頭西尾東十分別致。 通高1.5m,塔剎的四面和要為用鐵環(huán)與塔頂四角相索套。 塔剎銘文為“皇明萬歷時三年五月造”,距今四百余年。
2)北京萬壽山多寶佛塔
北京萬壽山多寶佛塔為清代乾隆時期所建,是一座閣樓式和密檐式兼而有之的組合式琉璃塔。 下部塔身為樓閣式,內(nèi)無階梯,外無門窗。三層塔身遍布琉璃佛像,供佛教信徒禮拜瞻仰。上部三層為層檐相疊的密檐式,頂端置以琉璃寶葫蘆塔剎。 這座塔造型別致,形式新奇。
寶珠式塔剎形式與寶葫蘆式塔剎類似,寶葫蘆式塔剎頂部冠以寶珠而寶珠式塔剎則多由寶珠組成剎身,故得名寶珠式,也可視為寶葫蘆塔剎的特殊形式。
1)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羅漢塔)
據(jù)推測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建于遼天慶年間, 為八角形13 層密檐式,塔剎由仰蓮須彌座和寶珠組成。 這座塔莊嚴雄偉,古樸簡潔,被認為是遼代建筑的密檐式塔的代表作。
2)益陽三臺塔
益陽三臺塔,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現(xiàn)在保存完好的三臺是同治八年(1870)重新修建,七層八面。 塔剎為寶珠式。
刺天式塔剎,多為鐵制出現(xiàn)于銅制塔剎之后,視覺上高大挺拔,剎座上面樹立著剎桿,相輪套貫于剎桿之上組成剎身。 在剎桿上安置相輪,表示尊貴,相輪是佛塔崇高和受人敬仰的標志。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俗名為“金盤”和“承露盤”。大塔的相輪多且大,小塔的相輪少而小;相輪之上有圓光、仰月、寶珠等穿套于剎桿之上,組成剎頂部分。
1)遼代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代清寧二代二年(1056 年),八角九層樓閣式木塔,塔高67.31m,是我國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 塔剎為鐵質(zhì),高達12m,磚砌的基座何鐵鑄的仰蓮組成剎座,插身則有鐵柱的覆缽和五重相輪組成,剎頂則有鐵柱圓光、仰月、寶蓋和寶珠火焰等組成。 鐵鑄的剎桿貫穿其中使他們成為一體,組成一個巨大的鐵塔剎,與塔身形狀十分協(xié)調(diào)。 這座古老的大型木塔得益于高達的塔剎,顯得更加挺拔、雄偉、壯麗。
2)南宋開元寺雙塔
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的石制雙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一對古代石塔,建于南宋定元年(1228 年)。東塔名鎮(zhèn)國塔,高48.24m。東西兩塔基本相同,塔身結(jié)構制作優(yōu)良,石雕藝術優(yōu)美景致,頂部金屬塔剎的挺拔俊秀。 雙塔的造型規(guī)格基本相同,塔剎高度約10m 左右。 剎身為鎏金銅鑄寶葫蘆用鐵鏈系固于塔頂檐角處。
元世祖忽必烈推崇藏傳佛教,于是在當時的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出現(xiàn)了藏式瓶形塔。這一類型的塔原型是印度早期窣堵坡——采用或方或圓的塔基,半球狀覆缽式的塔身,有簡有繁的塔剎。在我國得到了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加高塔基,放大塔身并且使之呈現(xiàn)富麗華美之態(tài)。塔剎也大多制作成玲瓏秀麗的瓶形塔狀, 其組成部分亦為剎座、 剎身、剎頂,因其剎身做瓶狀,可稱為寶瓶狀塔剎。
1)北京真覺寺塔
金剛寶座塔始建于明代,位于西直門外的真覺寺塔,為明代北京所造第一座金剛寶座塔。 參照印度菩提伽耶大塔式樣,結(jié)合我國建筑傳統(tǒng)方法建造的。 塔剎為仰蓮、相輪、寶珠組成的小型藏式瓶形塔。
2)承德避暑山莊舍利塔
永佑寺舍利塔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 年),位于避暑山莊北部,為樓閣式九層磚石塔,八角形平面。塔剎的剎座為綠琉璃圓盤,剎身呈寶瓶狀,其上飾有環(huán)形鍍金相輪,剎頂為一具在云端閃耀的大鎏金寶幢,重達八百斤。
集結(jié)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古印度佛教建筑的影響于一體的塔剎的形式并不能以一系列數(shù)字、名字而得到一一概括。 一些特殊塔剎也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矗立于天地之間。 例如,直取動物形象或坐或立于塔頂?shù)乃x形式,如建于乾隆二十年的昭陽猴子石塔,用石材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猴子形象端坐于塔頂,取“好石猴”的諧音“好時候”來表達人們對于和平美好的向往;亦或是采取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事物形象做成的塔剎,如清代東安塔頂部的三只下大上小的石鼓組成的塔剎等。
強烈的宗教情緒和鮮明的宗教主題,往往又是通過完美的藝術造型來體現(xiàn)、 靠嫻熟的技藝來完成的。 一切形式的宗教建筑在發(fā)射出'“神光”的同時,也露出世俗人性的“曦光”。比如塔身的圓形除象征“圓寂”的境界外,又給人的圓潤美滿的感覺,巨大的方形塔基給人的敦實堅固之感,方與圓的形體對比,配以色彩的調(diào)和,以及塔與周圍環(huán)境的因借和諧,自然形成一種感人的藝術魅力。
而塔本身的形體均衡, 各部分比例的協(xié)調(diào)和優(yōu)美獨特的造型,給人以豐富的審美信息,從而引起人們對某種自然美的豐富聯(lián)想。 誠然曲線美式自然界本身所賦予的,“無論你觀看大海的波濤, 起伏的山巒,或天上朵朵云彩,那都是些沒有生硬的筆直的線條”?!拔唇?jīng)人們改造過的大自然,你看不到直線”。因此,塔身的曲線就顯得自然,富裕溫馨的人情味。另一方面,塔的高大挺拔及所形成的向上升騰動勢,除了給人們對佛的尊崇、與上天對話及飛升佛國的感受外,也會產(chǎn)生一種令人心靈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同時,佛教有寶傘、雙魚、寶瓶、蓮花、白螺、如意、寶幢、金輪八種吉祥寶物,釋迦牟尼把蓮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潔性,象征佛與菩薩超脫紅塵,四大皆空;蓮花的花死而根不死,來年又發(fā)生,象征人死魂不滅,不斷輪回中。 佛教把蓮花看成圣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征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干擾。
[1]王福諄.古代大型鐵塔和古塔的大型鐵塔剎[J].鑄造設備研究,2007,6.
[2]陳振遠.承德清代佛塔剪影[J].文物春秋,1993(3).
[3]院芳,柳肅.湖南明清樓閣式古塔的建筑特點研究[J].
[4]孔勒.北京佛塔史話[J].法音,1990,1.
[5]丁萬明.中國文化5000 年(全三冊)[M].九州圖書出版社.
[6]毛心一,王壁文.中國建筑史[M].東方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