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穎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241000)
“批判的(critical)”一詞源于希臘文kriticos(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斷的能力”)和kriterion(標準)。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技能概念,是由美國學者杜威(J. Dewey)提出的“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即能動、持續(xù)和細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 其實,我國古代的“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還有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是一種批判性思維的體現(xiàn)。[1]
1)正確性
2)獨立性
3)開放性
4)策略性
5)全面性[2]
要知道,自己的獨立思考才會創(chuàng)造出批判性思維。作為教師,教育工作的園丁們, 我們的責任是要把學生從課堂港灣帶到現(xiàn)實的海洋,要讓學生明白現(xiàn)實生活中一切的都是可以學習的。我們要做的是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問題,讓學生明白在面對陌生之處尋找答案的途徑,要訓練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這對教師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樣教師不僅要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而且也必須要有批判性思維的品質, 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如果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上的不足或教學上的缺陷,能慢慢加以改進和完善,也是批判性思維的一種體現(xiàn)。 現(xiàn)代社會中,批判性思維被人們看作是學習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被稱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之一。 社會日益發(fā)展,信息是首要也是重要的資源,人們誰能獲取信息并評價它, 誰就更有機會通往成功之路, 而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否提高是影響學生處理信息能力的關鍵。
如果在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這種做法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到的經(jīng)驗知識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質疑和探討。那么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能夠從某些方面激發(fā)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和實踐的興趣; 更有可能使學生得到老師的指導與支持或共同參與。更進一步說,對學生自主研究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還能改變長期以來的“老師一人做主”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實現(xiàn)師生的真正互動。 如此一來,這種做法不僅可以使課堂中融入研究性學習,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實現(xiàn)雙贏。
長期以來,課堂都是教師在做主,是教師的課堂,但實際上恰恰相反,課堂應該由學生做主,教師不能越俎代庖。 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是質疑,教師要做的是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問題,更要鼓勵學生一起去分析、探究、處理問題。 可能一開始,學生沒有問題甚至提不出,這時可以由教師來主動提出疑問,向學生求教,有必要時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通過搜集分析資料等, 共同來解決處理問題。如果學生能親自動手,這樣學生對這個問題的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應當讓他們在主動探究中學習。
實驗實踐性教學的開展有以下幾點好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進行探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實驗實踐性教學是學生開展批判性思維的素材之一。
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提問質疑、課堂辯論、實踐活動等多種活動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1)鼓勵見疑質疑
良好思維品質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身上應當是不迷信、不盲從、有主見。 批判性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正確的去質疑。 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勇敢否定前人和書本,不要盲目迷信書本和權威。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充滿著朝氣,學生應該是思考的主人,更是學習的真正主體。 學生們能否參與教學、獨立思考、積極探究,這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密切相關。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教會學生主動 見疑、質疑、釋疑。 老師要指導導學生學會質疑,并且要試著去從方面來觸發(fā)和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而且老師要讓學生不要盲目相信書本,要敢于懷疑書本,尤其是一些書本上的標準答案,老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慢慢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我反思的習慣。
2)積極開展課堂辯論
如果想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問題。首先他們必須要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老師們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關于批判性思維的材料,激勵、指導學生參與質疑和討論,另外實時的開展課堂辯論。 在開展課堂辯論之前,應根據(jù)學生討論的實際情況,對學生討論的各種觀點進行投票,看看各種觀點的支持狀況,借此來探究學生們的所思所想。而且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投票情況,組織雙方或多方辯論,并吸引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各抒己見。另外,學生辯論的時候,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相對來講是最為活躍,同時課堂氣氛最為熱烈,因為幾乎所有學生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欲望,都想戰(zhàn)勝另外一方,都想獲得辯論的勝利。但這個最終的結果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辯論的過程會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使得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3)大力開展探究性活動
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新課程大力倡導將科學探究作為學習方式,這為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構造了一個很好的上升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 教師可以借助書本上所提到的各種實驗譬如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使學生們自己可以建構批判性思維的一些理念。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用類似以下一些話語像 “同學們信不信這種說法,那就讓我們來做實驗證明它吧”、“究竟是不是正如書上所說, 我們來通過實驗驗證”等語言來激勵學生對書上的結果和定論進行質疑。 需要強調的是,在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科目中探究性活動的作用會顯得更為突出。
總而言之,21 世紀教育的本質性基礎和國家中長期發(fā)展教育綱要以及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都強烈需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能力。 因此,作為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見疑、質疑與批判、實踐,在學習中學會質疑的樂趣、探索的樂趣、實踐創(chuàng)造的樂趣,另外,教師個人也要在教學科研中有意識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要將批判性思維真正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把握當代全球教育發(fā)展的總趨勢,積極建構現(xiàn)代教育的新模式。
[1]劉春杰.批判性思維和社會生活[J].商場現(xiàn)代化:學術版,2004(10).
[2]吳志偉,孫銘.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科學創(chuàng)新導報,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