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輝
(肇源博物館 黑龍江 大慶 166500)
博物館是廣大群眾喜愛的形象、立體的教科書,是老少皆宜的社會課堂,是雅俗共賞的文化娛樂場所。博物館教育是藉助實物展品的科學、藝術陳列,進行形象、直觀、生動的感性教育?!坝^眾,同藏品、陳列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博物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主要就是為觀眾服務。博物館的藏品資料、陳列、講座、學術報告、講解工作和各種服務設施,都是為觀眾設置或舉辦的。觀眾,既是博物館的服務對象又是它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的一個主要方面,需在為觀眾服務的效果中體現(xiàn)?!盵1](《中國博物館學基礎》)博物館的科學定義,不僅科學地分析了博物館的性質,而且還指明了博物館主要服務方向,即博物館的一切工作,必須是為觀眾服務。
當今,我國正處在深入改革開放,逐步與國際接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時代。隨著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博物館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面對多層次的消費群體,如何為觀眾提供內容豐富的陳列展覽,以適應人們不斷發(fā)展的健康審美情趣,能夠吸引到更多的觀眾,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是陳列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以文物標本為展品的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教育的基本形式,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人們認識博物館的窗口。陳列展覽的思想性和科學性都是通過文物體現(xiàn)的。國內大部分館藏文物種類多樣,其形狀、質地、來源、時代、用途、價值等千差萬別。歷史遺留下來的器物也是偶然發(fā)現(xiàn),比較零亂。即使是一個墓群或遺址中出土的器物,也只是反映一定的歷史事件或背景。陳列展覽,就是要將這些零散的器物進行研究,發(fā)掘文物豐富的內涵,把它們組成能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狀況的組合。
近年來如何根據(jù)自身特色和條件舉辦觀眾感興趣的系列展覽,已經(jīng)變成了博物館首先要考慮的任務,陳列規(guī)范性操作程序的第一步是由專業(yè)人員提供的陳列規(guī)劃書,其中有詳實的可行性分析,決策部門可以依據(jù)分析結果,結合博物館的具體情況取舍這些陳列,被選取的陳列可以排上時間,提前做好陳列的先期準備工作。雖然目前并未看到國內博物館非常規(guī)范的展覽規(guī)劃書的樣本,卻已經(jīng)看到不少博物館都有自己的展覽日程表,有的博物館的展覽日程表已經(jīng)規(guī)劃到了三年后甚至更遠,這正說明我國博物館對陳列展覽的規(guī)劃意識有所增強。正因為有了長遠規(guī)劃,才能保證博物館的陳列準備工作井然有序。這是因為,首先展覽經(jīng)費有較長的運作過程,對大多數(shù)博物館而言,展覽的經(jīng)費都是不小的開支,需要尋求外界的支援,隨著整個社會對資金管理的規(guī)范運作,沒有詳實計劃和可行性研究的項目可能得到資金的難度會增加。其次也讓展覽的業(yè)務準備工作更細致。一個好的展覽從內容上要深入淺出,文字上要簡練、通俗并能具有一定的文學美感,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詞條,觀眾就產(chǎn)生乏味之感,而缺乏規(guī)劃,匆匆完成的展覽,幾乎無法給展覽文字的潤色推敲留出時間。當然除了文字要求外,對展品的熟悉程度也會直接影響展覽的主題準確性和單元劃分的合理性。所有這些都要求參與展覽制作人員,要早做準備,避免為了某個固定的開展日期而匆匆應付,使展覽粗淺而浮躁。第三,可以有較長的周期完成展覽的配套工作,例如展覽宣傳、相關紀念品的開發(fā)等,滿足觀眾的購買需求,并而獲得了一定的經(jīng)濟效益。
博物館的觀眾可以“包括只到博物館來一次的人和一年來十二次的人,可以包括來此進行學習的人和只是來消磨一個上午的人,也可以包括八十歲的人和只有十歲的人”,如何去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觀眾,是博物館面臨的難題之一,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必須要真正了解觀眾,對觀眾進行調查;其次必須在各項工作,特別是陳列中考慮到觀眾的需求,這種觀眾意識在我國博物館目前的陳列中有所增強,主要表現(xiàn)為:
過去很多博物館舉辦陳列時,一般不在陳列名稱上下工夫,不講究從文物展品的內涵提煉通俗而又富有文化特色的名稱,很多展覽的名稱過于呆板,無法吸引觀眾,有著很濃的歷史教科書的味道。例如:基本陳列多見“某某省古代史(地方史)”字眼,幾乎各地都辦過“考古成就展”,只是將前面加上所在省的名字就可以了,這種不講究的陳列名稱似乎也成了習慣。近年來隨著博物館觀眾意識的增強,對陳列名稱也開始講究了,為觀眾著想的陳列名稱不能一味追求花哨,不講究內容提煉,或提煉不夠準確,如果出現(xiàn)名稱與內容不符的現(xiàn)象,還不如“國寶展”、“精華展”、“珍品展”更讓人容易理解。
博物館的陳列不僅有好的展品和主題,它的組織形式也很重要,將一些現(xiàn)代化的陳列手法引入博物館,不僅增強了觀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物和觀眾之間的交互性,這種現(xiàn)代化的陳列形式可以讓觀眾在參觀博物館中獲取更多的樂趣,并成為個人難忘的經(jīng)歷,使博物館真正實現(xiàn)寓教于樂。而陳列形式追求特色則可以讓觀眾對博物館陳列產(chǎn)生極為深刻的印象,歷年全國十大精品陳列大多以形式特色取勝。但是應當指出的是,有不少博物館對“現(xiàn)代化”與“特色”理解偏頗,雖然設計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畢竟各種裝飾與陳列內容嚴重脫節(jié),觀眾的視線被做出來的各種輔助展品和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反而往往忽視了文物展品,這樣的設計不免有些“喧賓奪主”;另外在展覽中制作過多的輔助展品和場景,也讓陳列的經(jīng)費過高,博物館由于承擔過大的經(jīng)濟壓力,就無法做到不斷推出新陳列,觀眾因為難以經(jīng)常觀看到高質量的展覽,也就失去了參觀博物館的興趣。
以觀眾需求愛好選擇展覽內容,讓更多的觀眾進入博物館,并利用博物館陳列提供的實物,有效學習。隨著觀眾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博物館在觀眾心目中不再是一座莊嚴的建筑,而是可以得到身心陶冶的場所。
過去辦展覽由于缺乏宣傳,有時連很多市民都不清楚博物館的展覽活動,很多都是恰好碰上了就去看看,看過了以后還覺得不錯,難怪有人提出博物館是“知名度低,美譽度高。博物館對陳列的重視似乎是近十年的事情,如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都會以不同的宣傳途徑對外發(fā)布展覽的信息,最常見的是報刊等大眾媒體開始報道展覽開幕的消息,帶有商業(yè)運作性質的展覽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近年來設計別致講究的展覽海報漸漸出現(xiàn)在公眾場所,特別是一些商業(yè)性質的展覽,采取贈票形式對中小學校進行宣傳,幾乎產(chǎn)生了轟動的效應。
陳列展覽的引進往往被認為是一個地區(qū)人們飽眼福的事情,它對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過去我們一般獨立辦展覽,即使合作辦展覽,規(guī)模也不大,在對外交流方面主要是向其他國家和地區(qū)輸出展覽?,F(xiàn)在這種局面正在發(fā)生變化,首先是展出場地和設施優(yōu)良的大館,開始舉辦大型的合作展覽,這些展覽的突出特點是參展單位多,高等級的文物展品多,能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其次是有展覽運作經(jīng)驗的大館也開始有選擇地引進國外的文物展覽,讓觀眾在參觀中將兩個相同時代雄踞東西方古代文明進行比較,了解兩種文明的異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些從國內外引進展覽的做法,既加強了館際間的合作,一些先進的博物館理念也得到了傳播。
可以看出,在21世紀以后,未來的博物館陳列展示將會產(chǎn)生劇烈的變革。這種變革是在新技術革命和信息社會的推動下,博物館陳列展示使用新型傳播媒體,向電子化、藝術化、空間化的方向發(fā)展。博物館陳列展示有更新內容和形式,因而也更加具有魅力。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它的發(fā)展道路又是艱難的。沒有一招管用的展覽方法,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展覽模式,博物館的陳列展覽關鍵在于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中心就是一切展覽為了觀眾。
[1]段勇著.當代美國博物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史吉祥,郭富純,主編.2002年博物館公眾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陳君科.當代博物館陳列展示藝術的發(fā)展趨勢.中國文物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