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河
近幾年,腐敗分子中箭落馬者頻頻曝光,本該以警后人,但步后塵者卻接連不斷。警鐘長鳴,何以屢屢重蹈覆轍,概因腐敗者心態(tài)發(fā)生病變,所以鐘雖長鳴,仍是兩耳不聞。分析其病變心態(tài)主要有三:
心態(tài)之一,“世人皆醉,我何獨醒”的消極趨眾心理。現(xiàn)在有些人分析形勢,觀察社會,總是熱衷于社會的陰暗面,過分看重社會上的行為不正之風,今天看到某某貪污被抓,明天聽到某某斂財發(fā)家,便片面地認為“十個干部九個貪”,不正之風已成氣候,貪的不一定受罰,廉的未必有人說好,問題大家有,都有就不丑,漸漸地思想發(fā)生病變,認為“世人皆醉,我何獨醒”,別人貪得我為何貪不得,別人撈得我為何撈不得,在這種錯誤思想的支配下,明知腐敗行為違法違紀卻仍有意為之。須知社會上固然有不正之風,但畢竟是少數(shù)人所為,腐敗者終究是不得人心的,我們看問題切不可偏頗;再者腐敗分子以權(quán)謀私,本就背棄了黨的宗旨,觸犯了黨紀國法,作為一名黨員干部不積極與之斗爭,反與其類比,公心何在?難道別人醉我也要醉,別人錯我們也要跟著錯嗎?所以要時時告誡自己,絕不能人醉我醉,以錯對錯。
心態(tài)之二,“小節(jié)無害,控制住無礙”的自我放任心理。凡以權(quán)謀私的腐敗者起初大都有種共同的心理,總認為自己辛辛苦苦地干,貪一點撈一點是理所當然的,充其量只是個小節(jié)問題,只要自己控制好,走到邊別出圈,控制住別出格,打打擦邊球無所謂,不會有大的妨礙。由于這種小節(jié)無害、能夠自制的心理錯覺,使他們漸漸放松了自我約束,滋長了放任心理。于是今天貪一點,明天撈一些,最后越陷越深,難以自拔,試想,貪點撈點是小節(jié)嗎?古人說:“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怎么能說是小節(jié)呢?一個領(lǐng)導干部貪點占點也許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但它卻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又怎能說小節(jié)無害呢?至于說貪欲者能自控不會出格,更是自欺欺人。有位哲人說得好:人的欲望好比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所以,私欲之口一開便難堵塞。許多腐敗分子開始也絕非日吞萬金,也知道腐敗的后果,何以不加自制而落得如此下場呢?可見,私欲的膨脹終究是要沖垮理智的大壩,小節(jié)并非無害,而是一切大害的開始,自制絕非易事,切不可放縱自己。
心態(tài)之三,“只要做得巧,不會露馬腳”的僥幸心理。凡腐敗者總認為那中箭落馬者乃愚蠢之輩,皆因做事不慎才露出了狐貍尾巴。只要自己想得仔細,做得巧妙,便能避眾人之眼,逃法律之懲。正是這種僥幸心理促使他們處心積慮,苦心經(jīng)營,為自己貪財撈物,一次偶爾得逞,便更加變本加厲,以致在罪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終落得個“機關(guān)算盡,反丟了卿卿性命”。陳毅同志有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人民群眾在監(jiān)督,眾目睽睽難逃脫。”正所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試想,將公款公物憑空劃到自己賬下,怎能不露蛛絲馬跡,收受他人賄賂又怎能不授人以柄呢?那種僥幸逃避的想法,無異于掩耳盜鈴,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病態(tài)心理,最終只會是害人害己。所以僥幸心理不可有,法紀觀念不可無。
古人說:“財色之于人似小兒貪刀刃之飴,雖甜美不過一口中,卻有割舌之患”。所以我們黨員干部要充分認清腐敗的實質(zhì)危害,切實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不斷矯正自己的心態(tài),始終保持思想純潔、作風純潔性,消除誘發(fā)腐敗行為的思想動因,時刻嚴于律己,真正做到警鐘長鳴,永葆清正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