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艷秋
(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
濱江道尹公署于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設立,署址設于濱江縣(今哈爾濱)。為中級地方政權(quán)機關,其行政首領為道尹,由省行政長官呈國務總理大總統(tǒng)簡任,掌理該道政務,并可依法發(fā)布道的單行章程,受省行政長官的委任或命令,監(jiān)督財政、司法以及鐵路交涉,節(jié)制調(diào)譴駐道內(nèi)的巡防、警備隊等事宜。該道尹有委任本公署職員及對轄區(qū)內(nèi)的縣知事監(jiān)督權(quán)。其內(nèi)部組織機構(gòu)有內(nèi)務、外交、財政、實業(yè)四科,公署設有衛(wèi)隊。濱江道尹公署成立初期下轄十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東北政務委員會電令廢除道制,濱江道尹公署至此撤銷,成立濱江市政籌備處。該道道尹兼哈爾濱交涉員和吉林鐵路交涉總局總辦。歷任道員有李家鏊、李鴻謨、王樹翰、施紹常、付疆、董士恩、張壽增、蔡運升。
李鴻謨(1874年—1943年),字虞臣,山東牟平寧海人。
光緒丙戌年(1886年)前后入京師同文館俄文館,研習外國文字,各國歷史地理,學習《萬國公法》以及外交交涉辦法。在同文館,李鴻謨學習優(yōu)異,還曾受到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的嘉獎,被贊為“讀書有素,品學宜端”。
1895年5 月,經(jīng)光緒皇帝批準,李鴻謨,畢桂芳,邵恒浚,陳嘉駒四人,作為同文館第一屆出洋留學生,由總稅務司出資到俄國圣彼得堡留學。在俄期間,他們一行四人寓居駐俄大使館,一面輔助駐俄大使處理外交事件,一面進修。積累了豐富的外交經(jīng)驗。1898年經(jīng)駐俄大使考核,李鴻謨一行回到北京。京師同文館對他們授予了功名,命李鴻謨在同文館擔任“五品銜本衙門七品官”的官職。
畢業(yè)后李鴻謨到來到奉天,被授予“花翎奉天候補府正堂”的官銜。1904年前后來到哈爾濱,在黑龍江鐵路交涉局工作。1908年關于在中東鐵路屬地內(nèi)收稅問題,中俄矛盾尖銳,7月30日滿洲里俄巴厘司(沙俄在中東鐵路屬地內(nèi)的稅務機關)總管帶兵200名圍困中方“邊墾局”,撤毀國旗,強制該局護兵繳械,將該局總辦閔臣扣押。此乃“閔臣被捕事件”。時任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總辦的于駟興就此事與霍爾瓦特多次交涉無果。后由前任總辦宋小鐮會同李鴻謨(時任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科員)與俄外交官再次磋商,經(jīng)過艱苦談判,最終草擬六條辦法。由于表現(xiàn)出色,李鴻謨受到了黑龍江巡撫周樹謨等人的賞識。1910年8月1日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總辦于駟興卸任,同期李鴻謨被授予“駐哈爾濱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總辦,花翎奉天候補府正堂”的官銜,接替于駟興擔任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總局總辦之職。
此時,沙俄中東鐵路管理局借控制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控制廣大中東鐵路附屬地的野心已經(jīng)完全暴露,中國領土不斷遭到沙俄蠶食,中東路通車數(shù)年,中國政府卻不能對哈埠商務正常收稅。李鴻謨繼任后,以《黑龍江鐵路交涉總局章程》作為依據(jù),積極照會中東鐵路管理局總辦霍爾瓦特,將華官在界內(nèi)收稅的宗旨、權(quán)限與中東鐵路管理局進行了“切實聲明”。由于一切交涉符合為列強所接受的“國際慣例”,并且有已經(jīng)簽訂的條約作為依據(jù),所以沙俄不得不作出讓步。1910年9月29日,中東鐵路公司向外正式宣布,“俄商與本公司訂立租地合同,其畫押據(jù)系由俄國官員代者作證,若系華商應由交涉局作證”從而在法律上承認了黑龍江鐵路交涉局在中東路屬地內(nèi)的租地權(quán)。在此基礎上,李鴻謨又仿照俄國按月具報所收款項,留作正當開銷的辦法,在中東鐵路屬地靠近黑龍江一側(cè)建立了詳細的收費章程。至此路界內(nèi)的華商終于可以在傅家甸以外的“租界”內(nèi)租地,與俄國人遇到糾紛也可以由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申訴,自身正當權(quán)益終于得到了保障。在1910年11、12月兩月間,李鴻謨連續(xù)三次照會中東鐵路管理局總辦霍爾瓦特及代辦達聶耳,與其就“界外收稅”的具體細節(jié)進行交涉。強烈要求中東路屬地內(nèi)的俄國官員承擔相應國際責任,遵循國際慣例,履行協(xié)助鐵路交涉局官員查獲逃稅商家的義務。1911年2月黑龍江鐵路交涉局正式在中東鐵路屬地外中國一側(cè)設立稅卡。1910年7月31日,中東鐵路管理局長霍爾瓦特,交涉全權(quán)代辦達聶耳與黑龍江省鐵路交涉局總辦李鴻謨,在哈爾濱簽訂《增訂中東鐵路公司在江省指明地段砍備應用木植之副合同》。合同規(guī)定:“......將原合同第一條岔林河木段退還江省,另以松花江岸岔林河口起往北150里許之八道河林木地段換給公司,總計面積不得超過華里1750方里,與原合同丙段相等。”1912年11月鐵路公司交涉處要求加寬岔林河、八道河林場面積,東北以川寨河為界。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日本、俄國等國鑒于中東路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加緊了對中東路屬地周邊的侵略。中東路屬地內(nèi)的中國地方政府急需建立統(tǒng)一的行政機構(gòu),統(tǒng)一行政管理和對外交涉事務。因此,整合濱江道、黑龍江鐵路交涉局與吉林鐵路交涉局的職權(quán)已經(jīng)刻不容緩。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吉林、黑龍江兩省最高當局討論,民國政府外交部特批,1914年9月3日濱江道尹兼哈爾濱交涉員李家鰲辭職,由黑龍江鐵路交涉局總辦李鴻謨接任吉林濱江道尹兼哈爾濱交涉員職。
1915 年“俄兵籍詞護輪非法入境,強占方正縣德墨里街,烏爾河,新甸各處未肯撤退,并在新甸修建永久工事”。李鴻漠照會霍瓦爾特,參照《國際法》及1898年后中俄政府的相關條約,與霍爾瓦特嚴正交涉,據(jù)理力爭?;魻柾咛乇黄茸龀鲎尣剑龀隽讼奁诔繁脑S諾。1918年,中國軍隊就是以此為依據(jù)。驅(qū)逐俄兵,收回拉哈蘇蘇,設立團部,控制江航。
1916年5 月21日李鴻謨以中東路屬地中方最高代表的身份與駐哈爾濱俄國領事特拉烏紹利特簽署《中俄北滿若干地區(qū)禁賣酒精協(xié)定》。在北京政府與沙俄已經(jīng)訂立條約的前提下與俄國駐哈大使苦苦交涉,最終使華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1917 年俄國爆發(fā)二月革命,3月16日晚,俄國二月革命的消息傳到哈爾濱,18日哈埠俄國左翼社會革命黨人成立臨時行政籌備處(共和行政委員會),反對中東鐵路管理局總辦霍爾瓦特。哈爾濱形勢十分復雜。3月29日李鴻謨致電郭宗熙,建議中國方面向哈爾濱派駐軍隊,借機收回路權(quán),控制哈爾濱的主張。他的建議被吉林當局所采納,4月1日,吉林都督孟恩遠、省長郭宗熙致電大總統(tǒng)和外交、內(nèi)務、陸軍各部,提出了收回中東鐵路主權(quán)的三項措施。但是在收回中東路的具體事宜上李鴻謨與郭宗熙卻意見不合。李鴻謨不同意削弱霍爾瓦特權(quán)利,認為左翼社會革命黨人控制的“臨時行政籌備處”一旦得勢,勢必“予智自豪,逾秩規(guī)范”,這樣中國政府以前與霍爾瓦特建立的交涉秩序?qū)⒉粡痛嬖?,歷年來簽訂的所有助于逐步收回中東鐵路的協(xié)定也將失去效力。這一時期,李鴻謨撇開“臨時行政籌備處”,堅持就重大事宜與霍爾瓦特交涉?;魻柾咛赝短覉罄睿沟秒p方的交涉十分順利,1917年8月間,在霍爾瓦特主持的俄方中東鐵路管理局的默許下,駐守扶余的中國軍隊,換著“警察服裝”,以保護“在哈僑民”的名義,組成“商警”。中方商警從道外順利進入哈爾濱市中心,一舉取代了俄國巡警,收回了在哈爾濱市內(nèi)的設警權(quán)。這是中國政府在哈爾濱行政轄制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中方此舉也得到了以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為代表的協(xié)約國方面的承認。但是李鴻謨的作法引起了吉林省長郭宗熙的不滿,他以“交涉未能及時呈報,交涉案情較大未能請示辦法”為由電告中央,要求免除李鴻謨的職務。外交部在1917年11月27日免除了李鴻謨吉林濱江道尹兼吉林鐵路交涉局總辦的職務,由施道尹兼任。
1917年12 月作為協(xié)約國成員,中國北洋政府在協(xié)約國方面的支持下,武力驅(qū)逐了俄國駐中東鐵路軍隊4000余人,進而完全控制了中東路。但是英國,日本、美國等其他協(xié)約國成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于中國軍隊完全控制中東鐵路表示不滿。1919年3月間在海參崴召開旨在各國共管中東鐵路的西伯利亞會議。李鴻謨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外交部特派員的身份與中東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駐俄大使劉鏡人等人,赴海參崴參加西伯利亞會議。
1943 年,李鴻謨在哈逝世。葬于老家山東牟平解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