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蕾[浙江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 杭州 310018]
作 者:石 蕾,碩士,浙江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制作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錄音。
中國的藝術電影崛起于上世紀80年代。但是,隨著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市場經濟的商業(yè)化,中國藝術電影不斷遭遇著叫好不叫座的矛盾。近年來,國內的電影從業(yè)者以及各大開設電影專業(yè)的院校學者們對藝術電影的困境與出路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反思與討論,討論內容主要集中在電影的題材選擇、敘事方式、營銷策略上。藝術電影雖不追求視聽元素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快感作用,但若適當加以利用,也能達到在不破壞藝術電影詩意特點的前提下,增強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觀賞性的效果。聲音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電影基調的建構、人物心理的刻畫、民族文化背景的表現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當代藝術電影的音響審美特點的分析,找出有助于增強這類電影的藝術表現力和觀賞性的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標題中的“音響”涵蓋電影聲音三元素:語言、音樂和音響。下文從追求生活真實感、表現時代文化特色、渲染地域色彩三個方面,分析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在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音響、音樂和語言三元素的應用情況和呈現出的審美特點。
對于電影聲音工作者,音響相對音樂和語言,是聲音三要素中最具創(chuàng)作空間的元素。因此,對音響聲的設計與利用也是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中被討論最多的內容。電影作為第七類藝術,其藝術真實通常是高于生活真實的。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在商業(yè)片盛行的美國,電影工作者們對如何利用聲音設計來提高藝術真實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出版了多部對電影創(chuàng)作實踐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著作。這些著作中,對于如何處理人物動作聲、背景環(huán)境噪聲和特殊效果聲等音響聲提出了全新的思路。比如:1.對伴隨演員的動作的動作效果聲進行擬音;2.利用已有的聲音的合成和變形創(chuàng)造特殊音效;3.對現實聲音尤其是動效聲的夸大和藝術化處理,提高其表現力,增強聽覺刺激感;4.加入畫面中沒有出現聲源的聲音,營造某種氛圍或渲染某種情緒;5.為突出某種氛圍或情緒基調,選擇突出畫面中的某些聲音而弱化或隱去另一些聲音……影片中呈現出來的聲音其實已經不完全是現實聲音的再現。
藝術電影相對商業(yè)電影來說,并不追求視聽感官刺激,聲音元素相對較少。但是對音響聲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影片的觀賞性。中國當代藝術電影的題材多集中在對當下社會轉型期平民百姓的困惑、迷亂和對社會生活現狀的反映與反思上。這些影片共同的基調之一,便是對生活真實的展現。因此,在音響聲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以追求生活真實感為主。這主要體現在:1.對環(huán)境噪聲的突出;2.對人物動作聲的弱化;3.很少利用畫面中無聲源的聲音。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影片在整體聽感上接近紀錄片風格。例如,影片《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中對工地、廠房噪聲的再現;影片《十七歲單車》《日照重慶》前半部分對城市街道交通聲的再現等。
環(huán)境噪聲是表現人物所在環(huán)境真實感最直接的方式,但其畢竟屬噪聲范疇,持續(xù)時間長了會降低觀影愉悅度,從而降低影片的觀賞性。如若將長時間的背景噪聲轉化為其他和諧的聲音,比如做音響音樂化處理,或者用人物心聲類的不涉及口型的語言聲鋪墊,則可提高影片的觀賞性。比如,影片《鋼的琴》在破舊廠房中造琴的場景,用音畫平行的手法以俄羅斯風格音樂替代可能不悅耳的造琴聲,并未影響影片的真實感,反而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人物動作聲確實常會淹沒在不安靜的背景噪聲中,但若能在影片中適當的突出某些動作聲,可以起到揭示人物情緒、強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比如,影片《二弟》中,若能放大二弟吸煙的聲音,則能對其惆悵抑郁的情緒有更生動的表現。因此,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在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中對音響聲的處理有過于生活真實化的特點。若能適當借鑒商業(yè)電影聲音設計的方法,是可以達到既不影響真實性,又能提高觀賞性的效果。
藝術電影是以表現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某些人群的生活現狀,反映特定時期內的社會文化形態(tài),從而引起觀影者內心的深層情感和思索為目的。能快速喚起人們某種回憶、深入內心凈化靈魂的最有效的聲音元素便是音樂。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大多以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小人物命運為題材,在聲音藝術創(chuàng)作上,也常常通過音樂來表現時代文化特色,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需求,喚起觀眾的回憶與共鳴。例如,在充滿懷舊情緒的影片《孔雀》里的姐姐和《青紅》里的弟弟,從小就學習手風琴,以及《鋼的琴》里時常出現的手風琴配樂,都表現了那個時代受前蘇聯文化的影響。而影片《三峽好人》開場的各種賣藝戲曲、《十七歲單車》北京胡同里老人聽京劇、《二十四城記》開頭廣播里及會議前的愛國歌曲,則自然地呈現出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影片《站臺》里的文藝青年們反復播放和學唱磁帶里的粵語流行歌曲;《青紅》里周末舞會中穿插播放的英文舞曲和鄧麗君情歌;《日照重慶》里新時代城市年輕人在舞廳里的狂歡;《觀音山》酒吧里的搖滾……不同時代年輕人對音樂的選擇,也反映出時代文化特色??梢?,中國當代藝術電影普遍偏愛用資料音樂來喚起對時代的回憶,呈現時代文化特色。
資料音樂固然有其特別的表現作用,但是對于影片中人物內心深處的情緒表達以及對影片內涵的啟示,還需要為影片量身定做其他配樂。中國當代藝術電影追求對現實生活真實的客觀呈現,影片中很少出現專門配樂的無源音樂。因此,電影中的音樂通常是星星點點沒有連貫性的,缺乏整體布局設計,更沒有起到一種情緒基調作用。例如,影片《青紅》中鄧麗君情歌只能傳達青紅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但表現不出她同時又畏懼和壓抑的情緒特點。同類影片中,《孔雀》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處理方法。影片沒有借用反映時代文化特點的資料音樂,在姐姐騎車放飛自己縫紉的降落傘片段,用一段舞曲節(jié)奏的清新的配樂,恰當地釋放出姐姐對理想生活的渴望之情,姐姐外形柔弱而內心充滿愿望執(zhí)著的性格特點瞬間便鮮活立體地呈現出來了。影片《日照重慶》中,缺乏父愛的兒子因情緒失控走向極端,在超市劫持人質而被擊斃。兒子的心理變化是悲劇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但在刻畫兒子心理時,音樂幾乎缺席,直到女友回憶劫持人質片段和海邊游玩片段時,才零星出現一些。相比較而言,同樣表現當代城市邊緣青少年情感的影片,《觀音山》便靈活地運用配樂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影片也并未因音樂的出現而變得更戲劇化或娛樂化,即未破壞藝術電影追求的詩意化??傊?,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大多缺乏對人物內心刻畫的配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物形象不夠鮮活,始終壓抑的情緒降低了影片的觀賞性??v觀上述影片中,少有的幾部重視配樂的影片也是藝術電影票房最高的??梢?,配樂的成功的確能為影片增加觀賞性。
中國當代藝術電影是講述中國人的故事,表現中國文化的電影。中國地域寬廣,最能彰顯地域色彩的聲音元素便是方言。影片《三峽好人》的重慶方言、《孔雀》的河南方言、《最愛》的陜北方言、《站臺》的山西方言、《鋼的琴》中濃厚的東北味……其中,有些影片中的演員本人就是會講方言的當地人,而有些影片則由演員臨時學習模仿方言的表演??梢姡袊敶囆g電影偏愛對地域色彩的渲染。方言固然有地域代表性,適當的出現方言,為影片增添了色彩感,然而通篇使用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其他地域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度,從而降低觀賞性。字幕雖然有翻譯作用,但是對方言本身的不理解甚至可能不喜歡,也使得方言表演喪失了其設計初衷。相反,普通話表演未必會降低地域特色。例如,今年三月在內地上映的香港藝術電影《桃姐》,其普通話配音并未影響影片對香港特色普通市民生活的展現,影片兼顧了藝術性和觀賞性,獲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績。
中國當代藝術電影時常能在國外電影節(jié)上捧回大獎,卻得不到國內觀眾的青睞。這不能單一歸咎于國內觀眾的審美趣味。畢竟,中國元素對于國外的評委是新鮮的視角,而只有中國觀眾才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鳴。因此,充分利用視聽元素提高影片的觀賞性是解決方法之一。中國當代藝術電影在音響審美上偏愛對生活真實的追求,但是過于追求生活真實又會影響藝術表現力,降低影片的觀賞性;偏愛對時代文化特色的表現,善用資料音樂,卻忽視了反映人物內心的配樂;偏愛地域色彩的渲染,大范圍的使用方言,卻恰恰因方言理解度的限制,喪失其表現力。中國藝術電影當下正處于摸索發(fā)展階段,期望它能早日走出困境,迎來藝術電影的春天。
[1]David Sonnenschein.聲音設計——電影中語言、音樂和音響的表現力[M].王旭鋒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周文.世界電影美學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3]William Whittington.聲音設計與科幻電影[M].甘凌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