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
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風云一時的人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堪稱政治家、軍事家和洋務派的代表人物。然而,近讀晚清歷史,始知他于新教育亦著墨頗多、用力頗深。
劉坤一、張之洞在變法奏折的第一折中,即論興學育才,分設學堂、改科舉、停武科、獎游學四事。1901年8月,詔命自次年起,鄉(xiāng)試、會試等均試策論,不用八股程式,并停武科。9月,改各省書院為學堂,省城及府、州、縣分設大學、中學、小學及蒙養(yǎng)學堂。凡由學堂畢業(yè)考試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士。1903年,張之洞、袁世凱以科舉為發(fā)展學堂障礙,奏請遞減科舉。清帝遂派張之洞與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張百熙厘定學堂章程,大致取法日本。翌年1月,清政府宣布:置學務大臣,各省置學務處。兩年后,將鄉(xiāng)試中額及各省學額逐科遞減,俟學堂辦齊、成效顯現(xiàn),再將科舉額停止。不料,其后革命立憲風潮猛漲,袁世凱、張之洞及兩江、兩廣總督周馥、岑春煊等以情形危迫更甚,請立??婆e、推廣學堂。1905年9月,上諭宣布自翌年始,鄉(xiāng)試、會試、科考一律停止。這較康有為的主張更為徹底。
由此深入一步,張之洞主張學堂廣開課程,以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以往,政府設置的學堂為數(shù)不多且性質(zhì)狹隘,僅限于外國語文、技藝、軍事。熱心興學的張之洞不以為然,在湖廣總督任內(nèi)設立兩湖書院,分經(jīng)學、史學、理學、文學、經(jīng)濟六門。1893年又立自強學堂,分方言、格致、算學、商務四門。更令人欽佩的是,在封建勢力依然強大的當時,張之洞已經(jīng)開始注意并積極推行婦女的學習與教育。他的敬節(jié)學堂、育嬰學堂即為已婚婦女而設,主要講習家庭教育。
隨著變法興學的漸次展開,晚清的留學教育也日漸盛行。對此,張之洞大為贊同,極而言之曰:“出洋一年,勝于讀西書十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于中國學堂三年?!睆堉粗鲝?,留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因為路近費省、文字易曉、西書多已刪繁存要、中日情勢風俗相似,故不難仿行。在張之洞等人的推動下,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勸總署派學生200名前往,稱愿予便利。1901年,張之洞再次主張,為加速培養(yǎng)師資,以多派士人出洋留學為第一義。重定學生章程中,訂明辦理學堂的員紳,須先出洋考察,即使不能往西洋,日本則不可不到。自此,各省選派及自備資費前往者日眾。1903年,東京有特為中國學生而設的學校。1905年,學生達數(shù)千人,并有女生。翌年,人數(shù)約一萬人(一說為一萬七千八百人)。其中,習師范、政治速成科者最多,占60%;習普通科者次之,占30%。
晚清的教育改革,短期內(nèi)雖未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仍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方面,沿襲了成百上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私家教育、科舉制度和八股考試,自此終結(jié);另一方面,自今以后,教育成為國家要政之一,學科種類與內(nèi)容大為擴張,啟發(fā)了更多的時代觀念,增進了更多人的愛國思想,以致漸漸達成現(xiàn)狀必須改造之共識,因之向往革命或立憲運動。這雖非清政府之所望、亦非其始料之所及,但效果客觀實在、不容回避。而這一切,我們不能忘記張之洞的作用與貢獻。
前線201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