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龍
周武王、孔夫子都是駢齒,門牙重疊了,一齜牙嚇人一跳。
正常人都喜歡牙齒整齊,好看,最好是齒如編貝。牙齒在滿嘴里橫生倒長的,一張嘴,跟溶洞里的鐘乳石一樣,餐盤里的肉都要嚇一跳。
牙整齊了還不夠,還得白。評書里說穆桂英生起氣來就“咬碎銀牙”,牙是雪白的,動起怒來都好看?!耙殇撗馈?,那一定是男主角。
但圣人的品位很奇怪,不喜歡牙太整齊。周武王一齜牙就能嚇人一跳:他老人家是個駢齒,門牙都長重疊了。之后的孔子也是駢齒,李煜亦然。想像李后主“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吟完一齜牙,很煞風(fēng)景吧?
齷齪這詞,現(xiàn)在是罵人話。但最初,齷字就是指在房間里吃完東西不凈口,滿嘴發(fā)臭;齪字就是牙齒咬合不齊者。如是,“齷齪”就是一口爛牙又不洗、又不齊,嗅覺和視覺上都很折磨人。這樣的人就算是圣人,大家也扛不住。
《紅樓夢》里,賈府規(guī)矩重。吃飯前,大家用茶水漱口,再洗手,另捧上茶來喝。賈寶玉除了用茶水漱口,還擦牙:用的是青鹽。古代人不一定知道鹽和茶里含氟,能消炎殺菌,但經(jīng)驗沿襲,用得恰到好處。孫思邈就說:“每旦以一捻鹽內(nèi)口中,以暖水含”,可以“口齒牢密”。孫爺爺這話,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私鹽販子。聰明一點的鹽販子應(yīng)該賣一車鹽就送一本孫思邈的藥方,并嚷嚷:“我們賣鹽的目標(biāo)是——沒有蛀牙!”
歐洲人為了對付牙,可花了腦子。埃及人使過牛蹄子、燒焦的蛋殼和石灰粉;希臘人和羅馬人是用碎骨頭和牡蠣殼,這不知道是打算凈牙還是磨牙。阿拉伯人用燒鹿角、蝸牛和石膏,也動過香草、蜂蜜、鉛、銅的念頭——反正外國人是真舍得拿牙齒做試驗。到英國人發(fā)明正經(jīng)牙膏牙粉之前,真不知道他們的牙齒挨了多少疼。
宋朝的時候,補牙鑲牙已經(jīng)很發(fā)達(dá),許多老人家都愛去補個牙,以顯年輕。陸游很豁達(dá),就嘲笑大家說“染須種齒笑人癡”,由此可見,85歲高齡過世的放翁先生,一定須發(fā)皆白,滿嘴牙一顆不剩。所以他悲涼吟誦“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時,一定是滿嘴漏風(fēng),稀里呼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