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前不久,我在陰冷潮濕的車站上跌了一跤,雖然立刻就站了起來,但還是把一個路過的男孩兒惹得張嘴大笑。那男孩兒的母親鐵青著臉,狠狠拍了一下他的后腦勺。
這是一次添堵的經(jīng)歷。孩子和大人對這一幕畫面的反應(yīng)截然不同:孩子第一時間被戳中笑點,母親則沒有,不但沒有,顯然,她還覺得發(fā)笑是不禮貌的行為。
人人心里都住著個“小惡魔”,但是在社交中它被看守著、壓抑著,偶爾被釋放出來,重則形成暴力,輕則可能是個惡作劇,大多數(shù)時候它是放不出來的。為了釋放它,有文字的民族生產(chǎn)出了自己的笑話,相聲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這一心理需求。聽相聲時,我們對臺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戲謔折磨表示認同,我們內(nèi)心的“小惡魔”在觀看別人的互相折磨時探出腦袋:它放風的時間到了。
對比一下現(xiàn)在的劇場相聲和當年的廣播、電視、晚會上的相聲,就會發(fā)現(xiàn)劇場里的表演之所以“口味重”,是因為它要把觀眾心里的那個“惡魔”徹底趕出來,這不但有賴于甲——進攻方的充分使壞,還得靠乙——防守方主動犧牲自己的利益,也就是一個周瑜、一個黃蓋的組合。
最近,我聽了郭德綱、于謙的一個段子,郭德綱給于謙說遛狗去,出門20分鐘又回來了,于問:“遛完了?”郭答:“忘帶狗了?!边@時于謙有幾種接話方式:表示重度不滿的“去你的”,表示輕度不滿的“沒聽說過”,表示委屈無奈的“像話嗎”。而于謙的回答卻是:“這不就是遛我嗎?”
演員跟觀眾維持著這樣一個共識,即觀眾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他們不會對演員期待得不到的快樂,他們需要放出“惡魔”后的快樂。
很多時候,孩子的快樂得自于他們內(nèi)心的“惡魔”無人看管。相聲演員利用周瑜打黃蓋式的表演,設(shè)法在成人心中復(fù)蘇兒童式的這種簡單情感,還得告訴觀眾:請你放心,我們是心甘情愿的。
郭德綱經(jīng)常在觀眾面前對于謙說些安撫的話:“玩笑歸玩笑,日常生活中,我很尊重于老師,于老師出道比我早,藝術(shù)水平和人品都比我高,我們是好兄弟?!贝藭r看起來一團和氣,然而話里一旦露出機鋒,觀眾立刻就會切換到幸災(zāi)樂禍的狀態(tài)。說穿了,相聲本質(zhì)上就是演員做出犧牲,給觀眾一個安全地看人出丑的機會。
弗洛伊德說,你心里的妖孽有多強大,決定了你需要為看守這個妖孽付出多少能量,也決定了你能從嘲笑別人的行為中獲得多大快感。同情心強的,笑得克制些,反之,笑得狂放而邪惡。
(西 嶺摘自《年輕人》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