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華
摘 要:學生缺乏寫作素材,沒有寫作欲望,寫出來的文章內容空洞、語言貧乏、缺乏時代感和思想深度。這是當前寫作教學的困境。為了突破這一困境,對作文教學做了一些探索及嘗試。主要做法是:把學生寫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引入活動中,用活動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愿望,拓寬學生寫作的空間,延長學生寫作的過程,引導學生面對社會、關注人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活動;交流;教學新模式;探究
一、“以活動促寫作”論題的萌生
新課標明確提出:“中學生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激發(fā)寫作欲望”“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但是,由于高中生在校學習時間長,平時接觸社會的機會少,看電視新聞、瀏覽網頁的時間也不多,導致各種寫作素材比較缺乏,因此不少學生恐懼寫作,在作文課上冥思苦想,卻總寫不出好作文。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當前作文教學的困境。學生對寫作沒興趣,很難寫出有時代感,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來。
教學界都在試圖解決這一作文教學的困境。2010年,廣東教育出版社再次對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做了修訂,把原來的活動單元修改為活動寫作單元,進一步強調了寫作教學,并把活動寫作的理念引入教材中。這一修改所傳遞的信息是:必須重視寫作教學,并且可以用活動的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老師給予的寫作任務。
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譚健文老師在2011年“高中語文活動寫作教育實踐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中,強調了“高中語文活動寫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陳佳民教授也指出,引導學生面對社會、關注人生,進行實實在在的寫作是活動寫作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
在作文教學改革的潮流中,在語文教學專家理論的指引下,筆者在作文教學上做了一些積極的嘗試,把學生動筆前的情景創(chuàng)設、堂上寫作及成文后的互評互改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一個個活動,并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從而促使學生動起來,積極地參與到寫作中去。
二、以活動促寫作,用交流作平臺,讓學生動起來
1.利用必修教材的單元活動,創(chuàng)設寫作情景,激發(fā)學生寫作的愿望
寫作的源泉是生活,對中學生寫作而言,身邊熟識的人和事、色彩斑斕的自然、豐富多彩的社會現(xiàn)實生活就是學生寫作的活素材。然而,這些活素材必須靠老師的引導才會被學生關注并得以積累和運用。筆者以粵教版必修1到必修3第一單元的活動寫作單元為基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一系列的寫作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寫作活動中認識自我、展現(xiàn)自我,到觀察并描畫身邊最熟悉的人(寫父母,寫親情)。然后,組織學生按季節(jié)郊游,熟識大自然,寫記游的文章,描繪秀美的祖國河山。
具體做法是:首先給學生一個寫作任務,用特定的寫作任務,引領學生關注他們所熟悉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了。例如,我把必修1的活動寫作單元《認識自我》設計為幾個環(huán)節(jié):“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勾畫未來的我”。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寫1000字的小自傳。第二個活動環(huán)節(jié),先是小組內展現(xiàn)自我,朗讀或講述自傳;然后讓其他同學當場講講對某個組員的真實看法,而“我”要虛心傾聽,作筆錄,課后寫小文章《別人眼中的我》。最后完成作文《勾畫未來的我》,以演講的活動形式展現(xiàn)“改過自新”后的“新我”。
結合必修教材的單元活動,創(chuàng)設出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關注身邊熟悉的生活領域,抒發(fā)真實的自我情愫,讓寫作成為從關注個體需要開始的一種表達與交流的方式,只有這樣,寫作才能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地走向寫作的殿堂。
2.利用讀名著,寫小論文系列活動,促使學生收集典型素材并主動練筆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欲望之后,可能出現(xiàn)言不達意的情
況。這時候,教師應該及時地指導學生海量閱讀,尤其是讀名著。主要是讀經典名著及中學生喜歡的當代作家的作品,還有名人傳記。
讀名著,如果只是泛泛而讀,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閱讀的功效又低下。所以在讀名著的系列活動中,教師要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提供一定的名著篇目給學生,同時也鼓勵學生把自己認為值得讀的篇目提供出來,最后把師生提供的篇目印成資料,發(fā)給學生挑選。學生選好自己喜歡的作品后,教師再創(chuàng)設相關活動,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閱讀與寫作中去。具體做法如下:
(1)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愛好挑選作品
供學生挑選的篇目按時間順序裝訂,并附上作者簡介和內容提要等,便于學生挑選。如國內經典有《三國演義》《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吶喊》《激流三部曲》《邊城》《圍城》等;外國經典有《堂·吉訶德》《悲慘世界》《高老頭》《復活》《白鯨》《伊豆的舞女》等。
另外,提供一些當代的作家作品給學生:金庸、郭敬明、韓寒、劉墉、古龍、痞子蔡、安妮寶貝、瓊瑤、徐志摩、張愛玲、余秋雨、余華等作家的作品。
(2)摘錄名句名段,積累素材
這是第一階段的閱讀,即淺層閱讀。主要讓學生隨心而讀,積累相關的語言素材。選讀同一部名著的可以組成一個小組,每周用一節(jié)課進行交流。交流形式不限,可以是朗讀、講故事,或者使用ppt,用手抄報展示成果等。
(3)挑選主題,分組閱讀,并撰寫學術小論文
第二階段的閱讀是較深層的閱讀。由老師設定十個左右的主題,讓學生挑選。同一主題的學生可以組成相應的閱讀小組,分好小組之后,開展有針對性的精讀式探究。
例如,有一個小組為了完成“活著的價值”這一主題,讀了余華的《活著》、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他們初讀這些作品時,各自有著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活著》中的主人公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仍然忍受著現(xiàn)實給予他的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正體現(xiàn)了生命的平凡和偉大,這就體現(xiàn)了活著的價值;有的同學卻認為,《復活》里的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雖然身份卑微,但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后來又能夠饒恕了曾經深深地傷害過她的負心人聶赫留朵夫,足見她的樸素、純潔和善良,像她這樣活著才是真正活得有價值。究竟怎樣活著才能體現(xiàn)生命的價值呢?組員們經過再閱讀、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后,最終得出了他們小組的論文觀點:人們由于活著的境況(社會制度、社會階層、家庭環(huán)境等)不同,追求的人生目標也就不同,最終活著的價值就各不相同了。
(4)以QQ群或微博的方式建起生生或師生之間的交流平臺,進行及時的交流
這種由淺入深,既有主題作方向,又有及時的交流為平臺,更有寫學術小論文為實踐的活動,既可以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樂在其中,又可以讓學生在積累語言素材的同時,進行富有個性的思考及訓練其用文本收集相關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能力,確實是一箭雙雕的好教學方法。
3.以關注社會,各抒己見等系列活動,促使學生多交流、勤探究
近幾年高考作文評卷場上,經常有老師發(fā)出感慨:學生考場作文中某些古人出現(xiàn)頻率過高,如屈原的跳江,項羽的自刎,司馬遷的受刑等;有時代感的素材雖也有,但大多是堆砌材料,少見有思想深度的文章。一個對生活沒有感悟、缺乏對社會關注的學生是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論點鮮明、論據(jù)充分、思想深刻的好文章的。為此,筆者就設計了“關注社會,各抒己見”的系列活動。
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操作如下:
(1)教師堅持每周擬定一個新聞話題,讓學生收集與該話題相關的熱點新聞或時事評論。
(2)要求學生選準一個切入口,給相關的新聞寫50字左右的短評。
(3)每周用一節(jié)語文課進行課堂交流。
(4)除了要求每個學生注意記錄相關素材和觀點外,還安排小組輪流負責把該周的典型素材及獨到的見解整理出來,裝訂成冊,讓小冊子在班里傳閱。
(5)要求學生從每一個月的新聞話題中選出感受最深的一
個,寫一篇800字的作文。并張貼優(yōu)秀作文,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優(yōu)秀作品投稿校刊或番禺日報等出版社,以此形成與外界交流的平臺。
在以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擬定新聞話題”是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而堅持每周“堂上的交流”和堂下的傳閱等環(huán)節(jié)卻是教學活動得以落實的保障。只有教師先擬定一個有價值的話題,學生才能收集到相關有價值的鮮活素材和探究出有深度的、獨到的見解。
例如,筆者把2012年最火的詞“中國式XX”作為作文話題,要求學生收集相關新聞素材并發(fā)表評論。于是,課堂交流時,便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了。學生們收集了很多該話題的社會現(xiàn)象,諸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插隊”“中國式吐痰”“中國式治堵”“中國式盛宴”等。于是筆者就引導學生思考:種種中國式現(xiàn)象的背后,我們能看出一些什么社會問題,或看出人們的什么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狀態(tài)呢?有的小組認為,中國式現(xiàn)象,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抱著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去對待規(guī)則,即對“我”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規(guī)則,否則就會無視規(guī)則;這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自覺遵守規(guī)則,把遵守規(guī)則內化為人格的一部分。有的小組認為,中國式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一種隨大流的“從眾”心理,反正大家都這樣做,即使違反規(guī)則或缺乏公德,也不會受到責罰,正所謂“罪不責眾”嘛。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同學們就很自然地深挖到某些較為深刻的社會問題了。
本人在2013年根據(jù)相關的熱點新聞,還擬定了一系列的熱點新聞的話題:以廣州種“無根樹”等面子工程的新聞事例,擬出話題“面子”;以2012年的釣魚島事件,導出話題“理性與愛國”;以一位來自天津的家長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提出為兒子所住的學校宿舍裝空調等新聞事例,導出話題“底線”;以大學新生“哭”校門等新聞事例,導出話題“表與里”;以“傾城一考”的國家公務員考試2012年繼續(xù)“升溫”等新聞,導出話題“忙”;以今年中秋、國慶“最長黃金周”期間,因高速公路免費通行而出現(xiàn)的各種“亂象”導出話題“文明”等。
三、“以活動促寫作”拓寬學生寫作的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作文課是很重要的,老師們都會定時定量地給學生上寫作訓練課。然而,正規(guī)的寫作訓練課每個月能上幾節(jié)呢?相比而言,用來上閱讀課的時間就多得多了。所以如果讓閱讀課與活動寫作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系列的寫作活動。把寫作寓于各種文體的閱讀教學中,不就大大地拓寬了學生寫作的空間了嗎?如此這般,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品質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
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的其他路徑》中提出:語文教學中所講的“讀寫結合”,主要是“近距離”的,表現(xiàn)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根據(jù)教學的主要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路徑,其一,就是將閱讀延伸到寫作中。閱讀與寫作是兩項相對獨立但又相輔相成的技能,所以,閱讀課的教學是可以成為活動寫作的延伸的。
筆者在閱讀課教學時,常常會根據(jù)閱讀文本的不同文體特
點,而設計相應的寫作活動,讓寫作寓于不同的閱讀課教學之中。以此拓寬學生寫作的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下面展示進行部分文體閱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相關寫作活動:
例如,在議論文的閱讀課教學時,根據(jù)議論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的文體特點。授課前,可以讓學生列出課文的思路提綱。授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包括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及標題作文)作文題目,要求學生審題后,用一句話寫出中心觀點,而后仿照課文的寫作模式列出提綱(整個過程10分左右)。之后,要求學生海量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某些作家的論述文,或閱讀高考場上獲高分的典型議論文,總結議論文的寫法。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議論文的“專題研究”:選擇議論文中較典型的一種或幾種結構模式來訓練自己的議論文寫作。
四、利用“自評”“互評”等活動,讓學生的寫作得以延伸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結合所學語文知識,多寫多改,養(yǎng)成切磋交流的習慣。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教育學家葉圣陶也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辫b于新課標及時代的需求,很多任教者都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斷地探索改善之道。筆者在學生的作文修改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花了不少心思。主要的做法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作文的修改中,并從原來的“配角”晉升為“主角”。具體做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