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洪斌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因為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癥狀,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多發(fā)病之一。有報道顯示,在頸椎病中,CSA 占10% ~15%,CSA 的發(fā)病率僅次于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率,CSA 最常見的臨床特征是頭痛、眩暈和視覺障礙等。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是治療CSA 的重要因素[1-2]。筆者對2006—2011 年我院收治的150 例CSA 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2011 年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療的CSA 患者300 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50 例,其中男42 例,女108 例;年齡42 ~76 歲,平均(61.4 ±4.1)歲。對照組150 例,其中男56 例,女94 例;年齡43 ~74 歲,平均(61.0 ±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桂哌齊特注射液(北京四環(huán)生物制藥有限公司)160mg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靜脈滴注,1 次/d,連用2 周。治療組應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藥業(yè)生產(chǎn))6ml 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靜脈滴注,1 次/d,連用2 周。同時兩組患者給予休息、牽引、理療、制動以及適當功能鍛煉等康復治療,2 周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測,測定內(nèi)容包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等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擬定。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工作和生活恢復正常為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工作和生活基本恢復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還未完全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無任何改善,不能進行日常工作和生活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rheology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組別 例數(shù)全血黏度(mPa·s)高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 150 4.93 ±0.42 3.58 ±0.53* 9.12 ±0.64 6.98 ±0.62* 1.69 ±0.27 0.98 ±0.11* 4.57 ±0.42 2.83 ±0.65治療后低切治療前治療后血漿黏度(mPa·s)治療前治療后纖維蛋白原(g/L)治療前*對照組 150 4.91 ±0.52 4.59 ±0.26 9.08 ±0.76 8.52 ±0.63 1.68 ±0.14 1.51 ±0.16 4.48 ±0.69 3.96 ±0.56
CSA 是由于頸椎退變機械性壓迫因素或者頸椎退變所致的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定,致使椎動脈受壓或者刺激,使椎動脈狹窄、彎曲或痙攣,或者部分合并有椎動脈粥樣硬化時,轉動牽拉椎動脈,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產(chǎn)生偏頭痛、耳鳴、眩暈、惡心、嘔吐、肢體無力,甚至突發(fā)性眩暈而猝倒[4]。發(fā)病機制復雜,主要有:動力因素、血管因素、體液因子等。動力因素主要由于椎節(jié)失穩(wěn)后鉤椎關節(jié)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以致出現(xiàn)軸向或側向移位而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血管因素不僅較為復雜,且易變性大。主要表現(xiàn)為:(1)血管動力學異常;(2)動脈硬化性改變;(3)椎間隙間距改變對椎動脈的影響; (4)血管變異,無論是血管本身的先天性畸形、閉塞,還是血管壁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的粥樣硬化性病變等,都使其更易受到機械壓迫因素的影響而引起椎基底動脈痙攣、缺血[5]。另外,椎基底動脈周圍有著豐富的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后纖維,各種原因刺激這些交感神經(jīng),也均可出現(xiàn)心悸等交感神經(jīng)紊亂的癥狀。因此,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況成為治療CSA 的關鍵所在[6-7]。
祖國中醫(yī)學雖無CSA 之病名,但其主要癥狀最早散見于《內(nèi)經(jīng)》等書中,并對本病的病因、病機作了較多的論述,多將本病歸于“眩暈”、“痹證”的范疇[8]。正如《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日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并有“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無瘀不作?!闭撌?。認為本病的機制是血痰阻滯、經(jīng)絡不通、血流不暢,從而腦失所養(yǎng)、髓海空虛,發(fā)為眩暈等癥,屬本虛標實之證。葉桂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指出其發(fā)病過程常是痹證在先,纏綿不愈多年后,繼發(fā)眩暈。并提出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作為治療本病的原則, “其化為敗瘀凝痰,混處經(jīng)絡,經(jīng)用蟲類搜剔,以動藥使血無凝著,氣可宣通”[9]。
疏血通注射液是以水蛭和地龍制成的復方藥物,是根據(jù)中醫(yī)理論基礎優(yōu)化的合理組方。水蛭味苦、性平,具有活血化瘀、通經(jīng)消積的功效,且祛瘀力強而幾無傷正之弊;地龍味咸、性寒,具有平肝息風、清熱通絡的功效,其干品尤擅舒筋通絡之效。二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有效成分是糖蛋白、小分子活性肽、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明顯的抗凝、促進纖溶和改善血液流變的作用,還有凋節(jié)血脂、細胞保護作用[10]。同時在分子水平證明疏血通注射液能明顯抑制缺血所致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特別是抑制黏附分子、白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的損害作用,減少細胞凋亡,發(fā)揮有效的腦保護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8.0%,兩組無差異;治療前兩組患者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無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疏血通注射液不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及血漿黏度,還能降低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從而對血流動力學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有助于緩解患者的椎動脈型頸椎癥狀,效果顯著,比采用桂哌齊特注射液治療效果更好。另外,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療CSA 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廣。
1 盧遠航,喻曄,馬瓊萸,等. PSS 注射液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 (1):8 -9.
2 孫宇,陳琪. 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J]. 中華外科雜志,1993,31 (8):47.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187.
4 陳孝平,石應康,邱貴興. 外科學(八年制教材) [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58 -1061.
5 熊曉星. 葛根素注射液結合銀杏葉片治療頸源性眩暈療效觀察[J]. 濰坊醫(yī)學院學報,2010,32 (5):398 -399.
6 史達,孫銀娣,張平安,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J]. 頸腰痛雜志,2011,32 (1):60 -61.
7 金偉,賈東奇,李曦光,等. 仰臥位手法牽引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中的運用[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 (4):1173.
8 田偉盟,楊自江,何群,等. 疏血通注射液對老年人凝血、血管內(nèi)皮、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J]. 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09,30 (10):6 -7.
9 王君鰲,陳文治. 傳統(tǒng)醫(yī)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認識和治療[J].中醫(yī)正骨,2004,16 (11):49 -50.
10 包蕓. 丹紅注射液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 (5):1866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