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 何樂新
汽車碰撞安全涉及車輛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車身結構、車頂和車門的強度、車窗玻璃、轉向系統(tǒng)、內(nèi)飾件、安全帶、座椅、頭枕和安全氣囊等,歸納起來可分為車身安全結構和乘員保護系統(tǒng)兩大類。
汽車駕乘人員在碰撞過程中受到損傷的原因主要有四點:①一次碰撞過程過分劇烈,以致傳遞到駕乘人員身上的加速度超過了人體的承受極限,使人體器官受到傷害;②碰撞過程中乘坐室外部剛性硬物侵入乘坐室內(nèi)部,直接將駕乘人員擠壓受傷;③由于碰撞過程中的回彈很厲害,駕乘人員在車內(nèi)會遭受前后兩個方向的多次二次碰撞而受到傷害;④在碰撞過程中,乘坐室變形過大會導致駕乘人員缺乏生存空間而受到傷害。
汽車車身結構采用一系列防碰撞構件,就是為了把乘坐室在碰撞過程中的變形程度降到最小,盡量保護乘員不受傷害。汽車的其他安全構件也盡量采用有利于保護乘員安全的結構和材料。
前風窗玻璃是汽車車身的重要零部件,主要起擋風的作用。前風窗玻璃是一個使用功能強、成本高的零件,它直接關系到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視野以及整車的造型與成本。現(xiàn)在汽車行駛在道路上,往往車速較快并且行車密度較高,一旦發(fā)生碰撞或者緊急剎車時,前排乘員往往因慣性的作用,頭部會撞擊前風窗玻璃而造成傷亡。
前風窗玻璃采用鋼化玻璃制作而成,破碎后會影響駕駛員的視野,另外,鋼化玻璃還存在“自爆”的問題,目前只能將自爆率控制在3%以下,還沒有完全解決“自爆”問題的辦法。所以,目前前風窗玻璃多使用夾層玻璃,其具有抗碰撞功能。當飛起物體的沖撞力能沖破兩層玻璃時,撞擊點周圍的玻璃局部破裂成放射狀,但破裂的玻璃仍粘附在中間的PVB膜上,中間膜能吸收剩余的能量,避免人受到傷害。
前風窗玻璃按其曲率特性可分為:①圓柱型,其橫向法截面在中部為大半徑圓弧,兩端為小半徑圓弧;②圓錐型,其中部一般為圓柱表面,兩端為圓錐形表面;③雙曲面型,其橫向和縱向截面均呈球面。
前兩者中部采用大半徑圓弧,其半徑不小于2500mm,兩端的小半徑不小于230mm。這樣設計主要因為其制造容易并且能保證精度,另外,雨刮器掃刮不困難,并且不影響駕駛員的視野。后者因制造困難,同時存在雨刮器難以刮凈玻璃等問題,所以應用較少。
目前,前風窗玻璃還沒有統(tǒng)一的檢驗標準,但因為其是影響乘車安全的重要零部件,因而應引起人們的重視。前風窗框尺寸的準確性直接關系到前風窗玻璃的正確安裝,材料的剛性狀況關系到前風窗玻璃的可靠性和固定性。另外,為了避免雨水飄灑臟污側窗,前風窗玻璃還裝有流水槽,起擋水作用。但試驗表明,在空氣阻力較大時會產(chǎn)生嚴重的風噪聲。各車型安裝流水槽的部位結構不同,如有的車型將流水槽取消,在該處留出一個狹長的雨水捕捉凹槽,使側窗與車身外部齊平,這樣既解決了排水問題,又消除了風噪聲。
汽車座椅直接關系到駕乘人員的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其主要作用有:①為駕駛員定位汽車系統(tǒng)控制和駕駛視野等問題;②在重要的人體結構點上支撐人體,使乘員在汽車行駛過程中保持平穩(wěn);③為乘員提供安全舒適的環(huán)境,防止受到路面顛簸的影響;④在汽車發(fā)生碰撞時保護乘員安全。
座椅的安全性是指汽車座椅在事故發(fā)生時,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駕乘人員造成傷害的能力。汽車座椅不僅要減輕駕乘人員的疲勞以滿足主動安全性要求,還要與安全帶、安全氣囊一起對駕乘人員定位,并在發(fā)生碰撞時減輕碰撞程度,使駕乘人員的損傷程度盡量降到最低。座椅是在被動保護中起重要作用的安全部件,在事故中座椅要保證駕乘人員處在安全的生存空間之內(nèi),并防止其他車的載體進入這個空間,要使乘員在事故發(fā)生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姿態(tài),使其他的約束系統(tǒng)能充分發(fā)揮其保護作用。
汽車安全座椅(見圖1)主要由頭枕、頭枕導桿、座椅靠背、座墊、座椅滑軌、樞軸螺栓、傾斜調(diào)節(jié)器、傾斜調(diào)節(jié)器護罩等構成。
座椅的調(diào)整可以通過手動或其他方式完成,并且以地板的前后和上下之間的位置為參照進行調(diào)節(jié),將座椅鎖止在所調(diào)節(jié)的位置上。一般前后方向的調(diào)節(jié)量為90~140mm,上下之間的調(diào)節(jié)量為15~60mm,以適應不同身材的乘員,保證其舒適性。
圖2為汽車后排座椅,其結構與單人座椅基本相同,后排座椅也需要與安全帶一起使用,對乘員進行定位。在碰撞發(fā)生時,后排座椅與安全帶能夠減輕碰撞的程度,使乘員的傷害率盡量較小。
另外,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那就是車輛乘員中也包括兒童,在我國兒童乘車占有相當高的比例。如果兒童乘車也使用成人座椅,那么約束系統(tǒng)(如安全帶)就不能很好地匹配,發(fā)生碰撞事故時,兒童將面臨非常高的受傷風險,因此,兒童經(jīng)常乘車一定要配置兒童座椅。根據(jù)ECER44/3標準,汽車兒童安全座椅根據(jù)兒童的體重分為五組:0組、0+組、Ⅰ組、Ⅱ組、Ⅲ組。其中0組適用于體重小于10kg的兒童,0+組適用于體重小于13kg的兒童,Ⅰ組適用于體重在9~18kg之間的兒童,Ⅱ組適用于體重15~25kg之間的兒童,Ⅲ組適用于體重22~36kg的兒童。在選擇安全兒童座椅時,應根據(jù)兒童的身高、體重,與相應的座椅進行匹配。
在選擇兒童座椅時,也應考慮兒童不同年齡座椅的選擇,如1~4歲的兒童座椅應配備多點式安全帶(見圖3);2~6歲兒童的安全座椅一般與成人安全帶組合使用(見圖4);6~10歲兒童安全座椅應與汽車安全系統(tǒng)組合使用(見圖5)。
兒童座椅按產(chǎn)品要求與汽車座椅牢固連接,如果兒童因為身高問題而不能與座椅很好地匹配,則應安裝增高座墊,兒童座椅的選配非常重要,應確保兒童、兒童座椅、汽車座椅和汽車安全帶的約束系統(tǒng)安全可靠。
車輛轉向機構是駕駛員操縱車輛的基本媒介,承擔著控制車輛以及掌握行駛方向的重任。此外,轉向機構是車輛中一個復雜的部件,其關系到車輛的操縱性、舒適性、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等。當車輛發(fā)生碰撞事故,尤其是正面碰撞時,轉向機構極易向后移動,從而導致駕駛員與其發(fā)生二次碰撞。因此,要在碰撞事故中有效地保護駕駛員不受傷害,首先,應保證乘員室的變形程度很小,所以,汽車車身結構中駕駛室的前圍有防碰撞結構。其次,要減輕車身內(nèi)部的剛性凸出物與駕駛員發(fā)生二次碰撞的劇烈程度,轉向機構就是對駕駛員碰撞安全影響最大的車內(nèi)“凸出物”。研究表明,當車輛發(fā)生正面碰撞時,由方向盤、轉向機構對駕駛員造成的損傷占駕駛員所有損傷的46%。為了減輕轉向機構對駕駛員造成傷害,其重要措施就是減小由于碰撞變形而造成的轉向機構的后移量,并同時考慮轉向機構的緩沖和吸能特性。
圖6為具有吸能特性的轉向機構,它包括轉向盤、轉向軸套管、轉向軸、支架、支座、萬向節(jié)、轉向中間軸、轉向器等。這樣具有吸能的轉向機構,除了能滿足常規(guī)的轉向功能外,當車輛發(fā)生碰撞時,還能夠有效地吸收能量。
圖7為汽車發(fā)生正面碰撞時,轉向機構與駕駛員構成人機系統(tǒng)碰撞關系圖。碰撞發(fā)生時,該系統(tǒng)的變形和碰撞過程可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即一次碰撞階段和二次碰撞階段。在一次碰撞階段,碰撞能量使汽車車身前部發(fā)生塑性變形,安裝在汽車車身前部,與轉向器輸入端相連接的轉向中間軸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向后運動,隨著碰撞過程的繼續(xù),碰撞力作用在轉向柱下端,使轉向柱向后移動。同時,駕駛員在自身的慣性作用下沖向方向盤,盡管駕駛員本身可能有約束裝置(如安全帶、安全氣囊等)對其前傾進行約束,但駕駛員仍有可能與方向盤或儀表板發(fā)生直接碰撞,從而形成駕駛員與車內(nèi)物體的二次碰撞。
隔絕一次碰撞的影響基本是通過轉向中間軸的防碰撞結構來實現(xiàn)的。首先,防碰撞型轉向中間軸要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以保證車輛正常行駛時能穩(wěn)定地傳遞轉向扭矩。同時,當車輛發(fā)生正面碰撞而碰撞力又達到一定值時,轉向中間軸可以壓縮、彎曲或斷開,以防止轉向機構后移,從而達到隔絕一次碰撞影響的目的。
降低二次碰撞傷害的程度是通過轉向機構的吸能特性來實現(xiàn)的。當車輛發(fā)生正面碰撞時,轉向機構能夠從車身結構中以機械的方式脫離,從而切斷碰撞能量繼續(xù)向轉向柱系統(tǒng)傳遞的路徑,同時轉向柱及其中的轉向軸可以被壓縮,以減小二次碰撞對駕乘人員的傷害。
汽車座椅、轉向機構、安全帶這些安全系統(tǒng)都是駕乘人員可以進行調(diào)整的車身安全裝置。駕乘人員應正確使用和調(diào)整這些車身安全構件,這樣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才能使碰撞傷害程度盡量減小到最小。汽車的這個防碰撞系統(tǒng)是根據(jù)車體尺寸和人體尺寸及相關要素精確設計的,駕乘人員不可為了某些需要,任意改變這個安全系統(tǒng)中的某一構件,如為了提高舒適性在座椅上另加一個座墊,這樣在發(fā)生車輛碰撞時,這個安全系統(tǒng)就不能確保乘員的約束定位,就會發(fā)生所謂“潛水”現(xiàn)象,乘員的碰撞傷害程度將無限放大。
汽車為了舒適、美觀、密封、防噪聲和安全等特性,布置了一系列車身內(nèi)部裝飾(見圖8)。這些裝飾件不論從外形、材料和結構上都是經(jīng)過設計人員精心設計和布置的,駕乘人員不應根據(jù)自已的喜好,任意改變原車身內(nèi)部裝飾或在車身內(nèi)某部位增加其他構件或掛飾,因為這樣往往會破壞原車身內(nèi)飾的安全系統(tǒng),增加車身碰撞傷害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