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記者 張貴勇
首次見到于永正,是在他的公開課上。偌大的講臺上,滿頭銀發(fā)的老先生語言風趣,沉著自信,又不乏激情,娓娓道來,讓人聽著沉醉其中。講到興奮處,他還哼唱了京劇片段《春秋配》,宛轉悠揚,讓人感覺到他生命的無限活力。
晚上采訪他時,見他在房間里正捧著一本書隨意翻讀。“沒有書晚上睡不著,這么多年一直都這樣。我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就是伴著閱讀、思考與實踐一路摸索,并沒有其他的秘密?!庇谟勒χf。
談及緣何走上閱讀之路,于永正歸因于遇到了幾位愛閱讀的好老師。
“我的小學班主任是一位語文老師,態(tài)度好,寫字好,聲音好,朗誦起來聲情并茂,感覺特別美。”于永正說,受老師的影響,他很喜歡上語文課,也愛上了閱讀。“我忘不了張老師在我作文本上畫的許許多多的紅色波浪線。有時候,一篇作文幾乎都畫上了波浪線,雖然不一定全篇都是妙詞佳句,但其中飽含著張老師對我的期冀和鼓勵。那一條條波浪線拉近了我與書的距離”。
上了初中后,仿佛命中注定似的,依然有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在等待他、影響他。初一那年,因為一次習作寫得不錯,班主任李曉旭在他的作文本上寫下評語:此文有老舍風格,可試投《中國青年報》。于永正清晰地記得,那篇習作他寫的是一位同學,用的都是比較調皮搞笑的語言,寫作時自己的臉上甚至是笑的?!耙驗槔罾蠋煹募?,我開始做起了作家夢?!?/p>
于永正,山東萊陽人,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曾任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qū)教研室主任。曾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著有《教海漫記》、《于永正文集》等。
隨后的那段時間,于永正像饑餓的人尋找食物一樣,滿圖書室找老舍的書。他借的第一本書《離婚》,剛讀到第一頁就笑了,他也覺得自己骨子里有著與老舍一樣的幽默。之后,他又看了《駱駝祥子》和其他短篇小說集,凡是能找到的老舍作品他都看了,并且深入研究老舍的寫作風格、寫作模式。
“我雖然沒有成為作家,但養(yǎng)成了讀書、寫作和思考的習慣,收獲的是人格和思想上的成熟?!被貞浂鲙煂ψ约旱挠绊?,于永正心存感激,他感激老師將他引入文學的世界,讓他的內心變得纖細而柔軟。他知道,讀書不僅帶給他開闊的視野,同時也讓他懂得了形象的重要。講課離不開形象,教育離不開形象,尤其是老師自身的形象,更是一種無聲卻意義深遠的教育?!拔叶昧诉@個道理,于是便努力地、不斷地、自覺地打造自己的形象,打造學生聽得懂且喜歡的課堂?!?/p>
上小學時,于永正讀書就上癮。
所謂上癮,在于永正看來,就是不讀就渾身難受。每讀到精彩文字,于永正就認認真真地謄寫在小本子上。優(yōu)美語句、名言名句,全部手寫,分門別類。于永正說,很多人問為什么我的課信息很豐富,其實是我注意平時的積累,注意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巧妙的方法。
于永正說,讀書是教師最大的修煉,從書中學來的教育智慧,在現(xiàn)實中屢屢被于永正派上用場。馬卡連柯很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于永正也常常以遞紙條的方式與學生溝通。有時候,他紙條裝在信封里,不封口,里面是表揚信,學生看后非常高興。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愛學生、理解學生,于永正也學會了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問題,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讀《塔上旗》,他明白了小目標引起大快樂,有好消息提前告訴學生,如周末聚餐、外出參觀等,“讓學生一星期都揣著高興”。他也很少訓斥學生,因為馬卡連柯說過,溫柔的勸說勝過嚴厲的批評。
從1962 年走上講臺至今,于永正始終保留著四個習慣:讀的習慣、看和聽的習慣、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操筆為文的習慣。他規(guī)定自己每天至少讀50 頁書,睡前常翻的三本書就是《論語》、葉圣陶的《語文教學文集》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不過,在閱讀之路上,于永正也有遺憾,最大的遺憾是古典名著讀得少,在人生的最佳年華錯過了閱讀與背誦古典名著的黃金期?!拔疑蠈W時,正值特殊年代,苦悶于找不到書讀。參加工作后有書了,但又沒有時間和精力讀了。學生時代啊,一定要多讀一些經(jīng)典著作,這是為人生奠定底色的,也是語文老師必不可少的精神底子?!?/p>
2007 年,于永正辦理了退休手續(xù)?;厥?0 年當小學教師、23 年做教研員的經(jīng)歷,他感慨是閱讀推著自己不斷朝前走,“我年輕時參加賽課,也分配答案,做了一些違反教育規(guī)律的事。但這么多年書讀得越來越多,我漸漸知道怎么教書,怎么與孩子相處,怎么做人處事,每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我慶幸養(yǎng)成了閱讀的習慣,并受益終身”。
退休之后,于永正沒有離開一線,還帶著徒弟。與徒弟交流最多的,還是閱讀。他常告誡徒弟,讀書就是讀自己?!叭绻慌c自己、工作聯(lián)系起來,學而不用,讀書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p>
于永正讀書也抓重點和核心,最早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怎么當校長》一文時,他讀到“只有不忘記自己曾是孩子,才能成為優(yōu)秀的老師”,隨后寫成文章《最終把自己當成孩子》,分享給同事。
1997 年,于永正到徐州市委黨校學習。班里他的學歷最低,年齡最大,但許多大學生都考不過他。在他看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善于抓重點,把書讀薄了。
“我讀書并不多,讀書速度也比較慢,但我肯思考,在認識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勝,并努力付諸實踐,讓理念轉化為行為,轉化為‘生產力’?!闭劶白约旱拈喿x方法,于永正表示,他是思考型的讀書者,用他自己的話說叫“愛琢磨”。讀書看報愛琢磨,備課愛琢磨,上完了課愛琢磨,聽別人講話愛琢磨,聽別人上課也愛琢磨,有時真是食不甘味,臥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
于永正強調,讀書一定要留痕跡,凡是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為其加上拼音,寫上注釋;凡是不理解的詞語,做個記號;認為寫得精彩處,畫上波浪線,等等?!梆B(yǎng)成做記號的習慣十分重要,它幫助我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和抓重點的能力。什么叫作‘會讀書人的書越讀越薄’?其實就是會抓重點,提綱挈領,命中要害?!彼鴱摹秷罂恼飞险逻@樣一句話:“我看見水開了,高興得像孩子似的叫起來;馬歇爾也看見水開了,卻悄悄地坐下來,造了一部蒸汽機。這句話形象地說明,平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一個不善于思考,一個則善于思考?!?/p>
于永正建議教師要看文學作品,多讀散文。他認為,許多老師不會寫文章,是因為閱讀的書少了。同時,教師之間讀書交流也不夠,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生出教育智慧。
《小學語文教學》雜志請全國小語界的名師談教學經(jīng)驗。許多名師總結了自己成功的教學經(jīng)驗,唯獨于永正洋洋灑灑幾千字,寫的都是自己的教學失誤。事后,該編輯對于永正欽佩有加,“敢于解剖自己的教學勇氣并非誰都有的”。
前不久,于永正的一個徒弟見網(wǎng)上有批評老師的話,便為他爭辯。于永正得知后,對徒弟說:“首先要感謝這些批評我的人,接著要思考別人說的、罵的有沒有道理。我們雖然還不能像子路那樣‘人告之以有過則喜’,但至少要冷靜,要思考,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p>
“每個人都要敢于否定自己,否定我們的昨天,批判自己,解剖自己,這樣才能盡快成長起來。”于永正坦陳,年輕的時候,他也是一個“隔著講桌和學生會面”的人,也是一個“只是憑成績和分數(shù)來衡量和評價學生的精神世界,根據(jù)孩子學不學功課把他們分成兩類”的老師。但大量的閱讀使他改變,開始不斷糾正自己,明白了如何給孩子真教育。
于永正常說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己專業(yè)成長的過程就是接受失誤、改正錯誤的過程。在講授《畫雞蛋》一課時,于永正自我感覺很不錯。但課后,聽課老師問學生,達·芬奇是男的還是女的,多數(shù)孩子不知道,還有孩子說是女的。聽課老師的笑聲像鞭子一樣抽在于永正的心上,但他虛心接受了意見。后來應邀到一所小學再上《畫雞蛋》一課時,不但沒有留下遺憾,還教會了學生如何從字里行間獲取信息。
在于永正看來,鞭撻雖然讓人疼痛,讓人難堪,讓人感到遺憾,但收獲的卻是佩服,是奮進,是進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堅持寫“教后感”,正是這種不斷反思自己的習慣,練就了于永正愈加淡定從容的教學氣質和自成一家的教學特色。他提出的“以學生為本、以讀書為本、以創(chuàng)新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重情趣、重習慣”的教學特色,得到了小語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并在全國推廣。他的老友張慶甚至為他撰寫了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這也忘那也忘惟上課不忘”,下聯(lián)是“此亦長彼亦長數(shù)語文最長”。
記者:和一些名師不同,我覺得您的教學思想和方式更容易被一線教師學習和模仿。如果一線教師要學您,您更希望他們學您的哪一點?
于永正:我希望老師們不要學我的技巧、方法,而要多練基本功。比如寫一筆好字,會朗讀,善于鉆研教材,寫一手好文章。說到底,一個語文老師的教學取決于他的語文素養(yǎng),一個語文素養(yǎng)高的老師怎么教都能教好。
為什么這么講?道理其實很簡單:老師寫字漂亮,在黑板上一示范,學生便很容易掌握漢字的寫法;老師朗讀能力強,比空談“哪里要停頓、那里要重音”等效果更佳;還比如教學生造句,老師如果只根據(jù)教材造一個句子,那就是把書教死了,教狹隘了。例如“裊裊”這個詞,書上的例句是“茉莉花的香味裊裊鉆進我的心中”,教師如果能將“裊裊”一詞用于炊煙、歌聲,無疑會給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視野。作文也是如此,葉圣陶說過,教師要多寫下水文,多寫,多練,再看學生的作文才能知道難點在哪里,才能指導學生怎么寫,或者把自己的文章念給學生聽,學生一定有啟發(fā)。
記者:講臺上,您的表演惟妙惟肖。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酷愛京劇。您覺得,京劇在您的教學生涯中扮演著怎樣的作用?您是否建議每位教師都掌握或學習一門藝術?
于永正:一位老師,尤其是語文老師,要有點藝術細胞,這樣才能把語文教活,把枯燥的文字講述變成一種視聽享受,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興趣,使學生展開無限的想象,讓學生感到上課是一種樂趣。其實,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藝術對一個人性格的熏陶、靈魂的凈化、想象力的激發(fā)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梢赃@么說,一個人不喜歡藝術,就缺少一點靈氣。而我們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東西。
我并不是要求教師一定要喜歡京劇,當然,喜歡京劇更好。京劇的念唱做打、獨白等訓練對我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最近,我看了《第56 號教室的故事》一書,看到雷夫老師經(jīng)常讓孩子演戲,雖然表演的場景很簡單,但孩子的投入程度非常高。孩子們在表演中了解了戲劇人物,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表演也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記者:您常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痹谀磥?,您的教學生涯最大的遺憾是什么?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您會怎么當一名老師?
于永正: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年輕時不會教,不懂得教育規(guī)律,只是跟著感覺走。過了40 歲之后才明白一點門道,進入自由的教育王國卻是50 歲以后的事情了?,F(xiàn)在看來,其實教語文很簡單,一是教學生多讀,二是讓孩子多寫,我很后悔當初這方面教學生的東西太少。
另外,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多學國學很關鍵,但我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經(jīng)退休了。我想,如果當時我更注重這一點,我的學生會更優(yōu)秀。還有一個遺憾就是對學生寫字的重視不夠,沒有按照習字規(guī)律去教。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想按照描紅、仿影、臨帖的習字規(guī)律去教?,F(xiàn)在的小學生普遍寫字不好,應該引起重視,到中學再強調就已經(jīng)晚了。
記者:您的女兒走上教育崗位前,您寫了《給新教師的20 條貼心建議》。如今看來,這些建議依然讓年輕教師受益匪淺。而今,您是否還有建議想向老師們說一說。
于永正:那篇文章主要是給年輕教師管理學生的建議,除此之外,我建議老師們三點:
一是多讀書,多讀名人傳記,尤其教育家的傳記。
二是要邊教學邊實踐,多反思。一堂課,有優(yōu)點,也有值得改善的地方,而善于從實踐中總結,慢慢積累,會更好地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成長。很多老師教了一輩子書,沒有長進,主要是一直在簡單重復,在原地轉圈。
三是要多交流,在思維的碰撞中會有更多啟發(fā)。最好找高手,“弄斧”就要到“班門”,跟有經(jīng)驗的教師、名師交流,有更多、更意想不到的收獲。
鏈接:BOOKS好書連連
《葉圣陶教育文集》,葉圣陶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推薦理由:葉老是我國當代卓越的文學家、教育家,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不僅表述在教育專著和書信里,還體現(xiàn)在他主編的教材和一部分文學作品里。該文集全面地論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深入見解,對一線教師很有指導意義。
《呂叔湘文集》,呂叔湘著,商務印書館2004 年出版。
推薦理由:20 世紀80 年代前后,呂老發(fā)表了很多振聾發(fā)聵的觀點,如他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關于中小學語文教育現(xiàn)狀的評析:“十年的時間,2700 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shù)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幾十年過去了,語文教學曾經(jīng)存在的問題當下還存在,而回頭再來看呂老的文章,依然令人深受啟發(fā)。
《給教師的建議》,[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年出版。
推薦理由:蘇霍姆林斯基長期在教學一線,他對教育的觀察和理解更貼近實際,對剛剛登上講臺的年輕教師更有啟發(fā)性。而且,他的文字沒有旁征博引,敘事風格樸實,像一位師長一樣娓娓道出教育孩子的秘密。我當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經(jīng)常能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