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寶晉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傳
      ——兼及研山圖

      2013-07-18 12:08:45
      古代文明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戴氏米芾

      王 漢

      寶晉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傳

      ——兼及研山圖

      王 漢

      本文對寶晉齋藏南唐研山在宋元的流傳經(jīng)過進(jìn)行考證,結(jié)論與翁方綱等所說不同。本文以為,蔡絛所記的米芾與蘇氏易甘露寺下宅基的研山在北宋亡后便無傳。南宋至元流傳的是后歸天臺戴氏的研山。此研山又有圖畫本流傳,天臺陶宗儀記在《南村輟耕錄》里的寶晉齋研山圖即其傳本之一。

      張米芾;研山;寶晉齋;研山圖;研山銘

      2003年,被認(rèn)為是宋人米芾所書的《研山銘》卷回歸,卷中有《研山銘》之行書文字,又有研山之圖(圖1)。該卷中的研山圖與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所載之寶晉齋研山圖(圖2)非常相似,而陶宗儀所錄之文明白告訴讀者:“右此石是南唐寶石,久為吾齋研山。”因此,研究者的目光再次聚集在寶晉齋所藏之南唐研山上。研山即硯山,指借助石材天然形態(tài)加工而成的硯附于山的硯臺。寶晉齋是米芾得到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王獻(xiàn)之《十二日帖》三幅墨跡后自題的書齋名。本文重點(diǎn)探析寶晉齋研山在宋元的流傳經(jīng)過,并對與此相關(guān)的研山圖進(jìn)行討論。依據(jù)對寶晉齋所藏研山在宋元流傳脈絡(luò)的研究,可以判定,明清以來所流傳的六七峰的寶晉齋研山皆為偽造。

      一、前人之考證

      關(guān)于這個話題,早在清代就有人討論過。翁方綱(1733—1818年)在乾隆庚戌年(1790年)所作的《寶晉齋研山考》中詳細(xì)論說了研山及其流傳,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朱竹垞集中之米家研山,非米老易甘露寺基之研山也。”他據(jù)宋元人的相關(guān)記載敘述了米老易甘露寺基之事及其研山的特征:

      昔江南李后主買一研山,徑長尺許,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中隔絕澗,合計(jì)前后共五十五峰。東南有飛磴橫出,方平可二寸許,鑿以為研。其左右隱引兩阜坡陀,而鑿研處在其中央。江南破,流轉(zhuǎn)數(shù)士人家,為米老元章所得。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詳……研山歸蘇氏,其后入宋禁中。

      他說朱竹垞家的研山中無鑿硯處,前后僅六峰,且無米氏刻其下,述所由來。故非易蘇之研山。二是說朱家之研山為陶宗儀所記的歸于薛紹彭之研山。他對比了陶氏所記之文,以為朱家之物與之相合。據(jù)此,則翁方綱認(rèn)為米氏研山原有二,一歸蘇,一歸薛。二者的流傳路徑如下:“與蘇氏相易者,歸宋內(nèi)府后,又歸天臺戴運(yùn)使覺民,又歸元大都太乙崇福宮張真人,今不知何存矣?!倍c薛氏相易者,在明代歸于許文穆,后歸朱文恪,即朱竹垞之先人。翁氏還批評王漁洋與朱竹垞將歸薛者與歸蘇者相混。

      稍后,又有陳壽祺(1771—1834年)作《硯山考》,他的觀點(diǎn)與翁方綱基本相同,只不過所引所論簡略一些而已。兩人所據(jù)的材料也基本相似,如《避暑漫鈔》、《鐵圍山叢談》、《秋宜集》、《岳氏法書贊》、《南村輟耕錄》、《癸辛雜識》、《歸田集》等等。

      后之學(xué)人對研山之考證大抵不出此二人之范圍。然而翁氏所論亦有不詳察之處。如揭傒斯的《秋宜集》和蔡絛的《鐵圍山談叢》中所說的研山其實(shí)并非一物,而翁氏將它們混在一起論述。再如揭氏所謂前后五十五峰者與陶氏所載似有許多相同之處,詳證見下文。

      二、天臺戴氏研山在宋元的流傳及其特征

      就目前所存資料來看,天臺戴氏研山之流傳經(jīng)過有比較豐富且相對可靠的文獻(xiàn)證據(jù)。在所有相關(guān)的資料中,揭傒斯(1274—1344年)《硯山詩并序》的敘述最為詳備而清晰。全文征引如下:

      山石出靈壁,其大不盈尺,高半之。隔絕澗前后五十五峰。東南有飛磴橫出,方平可二寸許,鑿以為硯,號曰硯山。在唐已有名,后歸于李后主,主亡歸于宋米芾。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詳。宋之季歸于天臺戴運(yùn)使覺民,后又歸其族人。宰相賈似道求之弗與。攜持兵亂間,寢處與俱,乃獲全。大都太乙崇福宮張真人本戴氏子,今年春貽書得之,請予賦詩。其辭曰:何年靈壁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峰峰相向如削鐵,祝融紫蓋前后列。東南一泓尤可愛,白晝玄云生霮?。在唐已著群玉賦,入宋更受元章拜。天臺澒洞云海連,戴氏藏之余百年。護(hù)持不涴權(quán)貴手,離亂獨(dú)與身俱全。帝旁真人乘紫霞,尺書招之若還家。陰崖洞壑寒谽谺,宛轉(zhuǎn)細(xì)路通褒斜。昆侖蓬萊與方壺,坐臥相對神仙居。硬黃從寫黃庭帖,汗青或抄鴻寶書。秦淮咽咽金陵道,此物幸不隨秋草。愿君谷神長不老,凈幾明窗永相保。

      將揭氏在序文和詩中敘述的此石特征概括起來:第一,其質(zhì)為靈壁石;第二,研山中隔絕澗,東南有飛磴;第三,硯下有米元章刻文,述所由來甚詳;第四,米刻稱該研山在歸于米氏之前,曾有李群玉賦詩,后歸于南唐李后主;第五,該研山東南有一泓,尤為可愛,白晝每有云呈露聚之態(tài)。

      2,樓鑰所述研山及其與揭氏所述戴氏研山的比較

      與米氏研山相關(guān)的文字更早可見于南宋樓鑰(1137—1213年)《攻媿集》中所載詩文《陳順之靈壁石硯山》,曰:

      陳順之吏部靈壁石硯山,中有雙澗,低處為硯。下米元章題云:唐弘文館校書李群玉有詩,南唐李重光故物也。蔣教授文會有詩次韻:名畫法書環(huán)四壁,中有米家真寶石。壁峰森聳外澗流,他物雖奇敢爭席?舊屬半山老仙人,佛印乞之如乞鄰。阿章有力負(fù)之走,一時攘取成紛綸。此石天然非琢磨,是時有水生巖阿。至今硯池尚馀潤,歲月既久惜不多。幾年徒見士夫說,一旦喜看形偃月。傍連玉立兩於菟,主人照映冰壺澈……

      其時硯山雖歸屬于陳順之吏部,但從此文中我們可以看到與揭氏所記幾乎相同的特征:硯山為“靈壁石硯山”;“中有雙澗,低處為硯”;其下有米元章刻字,且提到李群玉賦詩和李后主收藏;此石天然而具靈性,與揭氏所言一致。由上可以基本肯定,陳順之這座研山后來落入天臺戴氏人手中。

      另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陳順之與戴氏大約同屬一個地方——臺州。從陳氏易至戴家,相對方便。上面提到的陳順之曾在吳芾的《湖山集》中出現(xiàn)。在《和陶與殷晉安別韻送陳順之赴官》一詩中吳芾說:“子往治畿邑,趣裝亦良勤。恵然來過我,話別更情親。顧我老且病,已與死為鄰……”吳芾生于1104年,卒于1183年,寫這首詩時,吳已接近晚年,而陳順之當(dāng)在壯年,所以此陳順之與樓鑰差不多一個時代,兩個陳順之又都是官員,應(yīng)該是同一人。吳芾之籍貫為臺州仙居,近天臺。如果他晚年居于臺州的話,則陳順之大約亦在附近,地理上相近。

      3,張伯雨所賦之研山及其與揭氏所述戴氏研山的比較

      元代道教名士張伯雨(1283—1350年)也有詠及米氏研山的詩,曰:

      次韻虞奎章懷秋泉真人短歌贈其從子戴士安,元章研山其家所寶:曾見研山如見畫,蒼龍一泓在其下。真人氣岸雄且堅(jiān),此石精英可方駕。掉三寸舌帝者師,入不言兮出不辭。手把瓊芳迎太乙,江南草木回春姿。更借龍泓涓滴水,天藻亭中筆新泚。題詩何必見安道,從子風(fēng)流政如此。

      我們將此詩中不多的信息與揭氏詩文相比,亦能得出兩人所述為同一研山的結(jié)論。

      (1)研山。張伯雨稱研山為元章研山,與米芾有關(guān)。而揭氏所言者即米元章之硯山。

      (2)研山的收藏者。此詩中的“秋泉真人”在另一個版本中為“張秋泉真人”,“贈其從子戴士安”,說明其本姓戴,正與揭傒斯所說的張真人本戴氏子相同。

      (3)收藏者的相關(guān)信息相同。此處的秋泉真人是“帝者師”,“手把瓊芳迎太乙”,這些也與揭傒斯所提到的“大都太乙崇福宮張真人”、“帝旁真人”相似。

      (4)對研山中硯的描述。張伯雨在不長的詩中兩次提及石硯,稱其為龍泓?!吧n龍一泓在其下”,“更借龍泓涓滴水,天藻亭中筆新泚?!边@樣的出現(xiàn)頻率,這樣突出龍泓之“涓滴水”,已經(jīng)讓人感到龍泓之奇異了。早已脫離古代生活環(huán)境的我們已很難了解古代名稱背后的含義。古人稱某池為龍泓,一般都有神奇的故事。再加上詩作者張伯雨道士的身份,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名稱后面所蘊(yùn)含的光怪陸離的道教知識背景。我們還可以設(shè)想,如果是正常滴水器所注之水大概沒有提的必要?;蛟S即使提,無需講“涓滴水”這樣微小的水量,這樣的水量只能暗示我們龍泓水的珍貴。此外,下一句中的天藻,其含義有二,一是仙人的天書,二是皇帝的文章。皇帝亦稱天子,在仙圣之列。龍泓之涓滴細(xì)水與仙圣作文之亭相比,更彰顯這硯池之神異。拿這里的描述與揭氏相比,首先,它們給人神異的感覺是相似的,其次就是其意旨都指向神異之水,其氛圍是濕潤的。

      綜上所述,揭氏與張伯雨所提到的真人是一個人,其所寶之米氏研山應(yīng)為一物。張伯雨詩第一句“曾見研山如見畫”還給了我們一個信息,張伯雨也見過研山圖。這一點(diǎn)將在下面詳述。

      這個張秋泉真人及其研山還出現(xiàn)在趙孟頫(1254—1322年)的《賦張秋泉真人所藏研山》詩中,詩曰:

      泰山亦一拳石多,勢雄齊魯青巍峩。此石卻是小岱岳,峰巒無數(shù)生陂陀。千巖萬壑來幾上,中有絕澗橫天河?;洀幕煦缭?dú)馀?,自然凝結(jié)非鐫磨。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叫爭摩挲。米公平生好奇者,大書深刻無差訛。傍有小研天所造,仰受筆墨如圓荷,我欲為君書道德,但愿此石不用鵝。巧偷豪奪古來有,問君此意當(dāng)如何。

      趙孟頫所賦的研山應(yīng)該還是揭氏所述的張真人研山。

      (1)詩題中說“賦張秋泉真人所藏研山”。張秋泉真人在張伯雨的詩中已出現(xiàn),張伯雨也說明了其為戴氏子,故這個張真人也即揭氏所提之張真人。

      (2)趙孟頫說“峰巒無數(shù)生陂陀,千巖萬壑來幾上”,其中的峰巒無數(shù)和千巖萬壑雖為虛指,卻也并非完全無實(shí)。揭氏說前后有五十五峰,用這兩個形容詞也算合適。想來趙氏對山峰的數(shù)目并不太關(guān)心,故一帶而過。

      (3)“中有絕澗橫天河”。揭氏說“中隔絕澗”,與趙氏所言幾乎相同。

      (4)“米公平生好奇者,大書深刻無差訛?!边@句話首先將此研山與米芾相聯(lián)系,后面則道出了此研山有米氏之“深刻”——與揭氏所述“元章刻其下”相應(yīng),趙氏認(rèn)為這些“深刻”與他的“大書”沒有什么差別。

      (5)“傍有小研天所造,仰受筆墨如圓荷”。此句講明了硯的位置,乃在傍。后面所謂天所造和仰受筆墨如圓荷,似乎說出了硯之奇妙,卻未完全道出其具體特征。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樓鑰、趙孟頫、揭傒斯、張伯雨所詠的研山為一物,即張真人所藏之研山。其流傳經(jīng)過如下,在唐代李群玉曾給它賦詩,后藏于南唐李后主,入宋為米元章所得。南宋初時陳順之收藏過,南宋之季歸于天臺戴覺民,賈似道求之未得,后又經(jīng)戰(zhàn)亂,戴氏族人始終護(hù)之不棄,終歸于張真人。張真人后研山之流傳,史籍無征,不知所終。

      三、蔡絛所述歸宣和御府研山與歸臺州戴氏研山不同

      蓉”者,頗崛奇。后上亦自為二研山,咸視江南所寶流亞爾。吾在政和未得罪時,嘗預(yù)召入萬歲洞,至研閣得盡見之。

      南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中曾引此段文字,大致相同。據(jù)此,則該研山的特征是:前聳三十六峰,各峰用大如手指來描述,則有可能其峰之形狀如指。左右有兩阜坡陀,意即左右為兩座較為平緩之山阜。硯位于研山之中央。而臺州戴氏所傳之研山與之不同。我們上面總結(jié)的研山特征是中有絕澗,傍有小硯,位置關(guān)系完全不對。

      再者,蔡氏所說的研山曾入于宣和御府,在政和年間,他曾親眼在御府中見過。而戴氏所藏之研山從未入過宣和御府。曾入御府,事不可謂不大,但從南宋初的樓鑰到元代的趙孟頫、揭傒斯、張伯雨均未提及此事。特別是樓氏與揭氏,他們非常詳細(xì)地?cái)⒄f了流傳經(jīng)過,卻未提宣和御府之事。想來研山上的銘刻沒有相關(guān)記載,而研山的主人張真人或陳順之也未向那些名士提及。

      下面將論臺州戴氏之研山與陶宗儀所記載之研山相同,即為與薛紹彭相易者,而非蔡絛所說的易于蘇者。

      戴氏藏寶晉齋研山一事數(shù)次見于南宋晚期人周密的書里。如:“米氏硯山后歸宣和御府,今聞?wù)f流落臺州戴氏家不可見之?!薄懊资涎猩胶髿w宣和御府,今在臺州戴覺民家?!薄懊准已猩胶髿w宣和御府,聞今在臺州一大家戴氏,極珍秘,不可見之?!庇纱丝梢娭苊軐γ资涎猩降年P(guān)心程度。當(dāng)時人傳說臺州戴氏所藏之研山即原屬米芾后歸宣和御府之研山,也就是蔡絛所說的與蘇氏易宅基之研山。此說是否屬實(shí)?周密自己無法親見,故也無法證實(shí)。大概受其影響,清代翁方綱和陳壽祺也認(rèn)為蔡絛所述研山與后歸天臺戴氏之研山為一物。然此論可疑。

      蔡絛(1097—1156年后)在《鐵圍山叢談》中說米氏的研山:

      江南李氏后主寶一研山,徑長尺踰咫,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則引兩阜坡陀,而中鑿為研。及江南國破,研山因流轉(zhuǎn)數(shù)士人家為米元章所得……研山藏蘇氏。未幾,索入九禁。時東坡公亦曾作一研山,米老則有二。其一曰“芙

      四、戴氏研山與陶宗儀所記之研山

      陶宗儀(1320—1410年后)所載之研山,特征信息基本保存在《南村輟耕錄》卷6所附的寶晉齋研山圖及圖上的文字中。陶宗儀還記錄了一段文字,以說明圖中所畫之研山乃為米芾寶晉齋研山,南唐李后主曾藏之:

      右此石是南唐寶石,久為吾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舊有詩云:“研山不易見,移得小翠峰……何必嵩少隱,可藏為地仙?!庇嗝空b此詩,必懷此石。近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復(fù)見,哦詩徒嘆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頻淚滴?!贝耸蝗肭?,不得再見,每同交友往觀,亦不出示。紹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筆想成圖,彷佛在目,此吾齋秀氣尤不復(fù)泯矣。崇寧元年八月望米芾書。余二十年前,嘉興吳仲圭為畫圖,錢唐吳孟思書文。后攜至吳興,毀于兵,偶因清暇,默懷往事,漫記于此。

      試將陶圖所載之信息與樓鑰、趙孟頫、揭傒斯、張伯雨寫研山之文字作相同性比較(見圖3)。

      由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陶氏之圖還是宋元人之詩文,最關(guān)注的是其中的硯。每個作者都對此有比較詳細(xì)的論述。在陶氏所記研山圖中用字最多的也在此處,共用20個。其實(shí)這個研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在這個特征上——遇天欲雨則津潤。研山圖無法用畫筆展現(xiàn),只好用文字說明。

      在陶氏圖中,另一處著墨最多的在“洞”。其事實(shí)描述是“下洞三折通上洞”。在樓、趙、揭、張四人中只有揭氏描寫到“洞”這個細(xì)節(jié)。

      此外,樓氏、趙氏都提及了此石乃自然而成,非琢磨之功。不知兩人這么說有何據(jù),抑或這樣的形容詞只是客氣套話而已。不管如何,這層意思也出現(xiàn)在陶圖中——“不假彫琢,渾然天成?!?/p>

      對于研山構(gòu)造,上表所列后4人都有描述,與圖中所示亦無大的差別。樓氏、趙氏和揭氏都提到中有絕澗或雙澗,絕澗者,兩面有陡崖絕壁之澗也。觀之陶圖則中部華蓋峰與翠巒間可謂絕澗。又有謂雙澗者,則可與《四部叢刊》本陶圖相對照(見圖4),此版圖中華蓋與翠巒間明顯有三峰,其間自然有雙澗。至于“低處為硯”,“蒼龍一泓在其下”,他們所述的位置關(guān)系就不是中間與邊上的分別了,而是高與低之分別,細(xì)對陶圖,也能相應(yīng)。

      還有山峰之形。揭氏說“峰峰相向如削鐵”,這削鐵其實(shí)就是劍的意思,他實(shí)際在說,山峰之形如劍。對照陶圖,此說展現(xiàn)得比較充分。

      最后,我們在第二節(jié)已論述樓、趙、揭、張的詩所吟誦的是同一研山。如果這一點(diǎn)沒有錯的話,我們可以將四者對研山的描述化為一個整體,與陶氏所錄研山圖作比較。這樣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基本是吻合的。

      當(dāng)然很多人會對這個結(jié)論有疑問,其中最重要的是,為什么五十五峰研山到圖畫上便成了六峰或七峰?這其中涉及了藝術(shù)史的比較重要的問題——圖畫與對象之間的關(guān)系。一幅寫生的圖畫如何才能讓觀者認(rèn)為像?或者換句話說,圖畫與對象之間如何才會建立一致關(guān)系?這是個大問題,并非本文所能解決,此處僅述筆者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首先我們必須得承認(rèn),圖畫與對象并非等同關(guān)系,我們將空間中的三維的實(shí)物轉(zhuǎn)化為平面的圖像,一定是有所損益的。其次,在描述某一特定對象上,繪畫是不同程度的各種可識別的區(qū)別性特征的疊加。

      就陶宗儀所載之研山圖而言,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各種具有山的特征的圖像。這就讓我們的思維進(jìn)入到山的范圍中來,而不是樹木房屋等。對于繪畫者而言,接下來的任務(wù)是,得讓我們明白這是研山而非山水之山。在陶書中古人是運(yùn)用語言這一輔助手段來完成的——用“寶晉齋研山”和“右此石是南唐寶石,久為吾齋研山”等等這些指稱性的語言。當(dāng)然我們可以用繪畫手段來實(shí)現(xiàn),但不如文字來得更明白直接。再接下來的任務(wù)是區(qū)別此研山與其他研山。五十五峰與三十六峰或六峰當(dāng)然是一種區(qū)別性特征,但是在繪畫表現(xiàn)上是有困難的:一,必須得畫出五十五座峰;二,這五十五座峰有空間關(guān)系,在某一角度看時,會有重疊,如何表現(xiàn)?實(shí)際上古代人很少如此笨拙地畫實(shí)際數(shù)目的山峰,他們總是以三五峰代表峰群,或用三五樹木代表樹林。在研山圖中原作者是用六七主峰再加上其他一些小山峰來完成的。更重要的是繪制研山圖者或訂制研山圖者并未以為峰之?dāng)?shù)目為重要的區(qū)別性特征,這點(diǎn)可以從圖中、圖后的文字可以看出。在研山圖中,其山形皆似劍,瘦而尖,這應(yīng)該是繪畫者認(rèn)可的重要特征之一;山與山之間的高度關(guān)系、左中右的位置關(guān)系、大小關(guān)系等也是繪畫者認(rèn)可的重要特征。特別是用文字標(biāo)注的更是重要特征,但它們無法用繪畫來表示,故借助文字。

      總之,本文以為,在一些重要的區(qū)別性特征上,陶圖所給出的與后四人所述相同,因此陶氏所存研山圖是以天臺戴氏研山為對象的描述。

      當(dāng)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證據(jù)——同時見過圖與實(shí)物的張伯雨的詩。

      五、張伯雨《研山圖》詩分析

      上面所提到的宋元古人中,張伯雨在詠研山懷張秋泉真人時說:“曾見研山如見畫”。張伯雨是既見過研山實(shí)物又見過研山圖,且留下詩文給我們的人,他是認(rèn)可研山與研山畫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的。幸運(yùn)的是,他有一首《研山圖》詩收于元人顧瑛所編的《草堂雅集》中,其文如下:

      研山圖淮陰龔圣予題十詩于上:南宮米老書無敵,同盟亦有薛河?xùn)|。研山自昔懷清賞,石友令人拜下風(fēng)。絕頂方壇承露潔,游神空洞與天通。平生古學(xué)龜城叟,一一題詩取次工。

      此詩中有以下幾條信息:

      (1)張伯雨提到了米芾及其書法,有書法必有文字,則研山圖似乎應(yīng)該伴有米芾所書之字。

      (2) 他提到了薛河?xùn)|。薛河?xùn)|即薛紹彭道祖。

      (3)張?jiān)诘诙渲刑岬窖猩剑@是自然。然而接下來提到“石友令人拜下風(fēng)”,可以作如下的理解,第一,張氏看完研山圖后自然聯(lián)想到或?yàn)閷懺姸?lián)想到米氏愛石之事;第二,此研山圖中附有米氏愛石的形象;第三,此圖中附有文字讓人聯(lián)想到米氏愛石之事。

      (4) 有方壇、空洞??斩辞肮谟小坝紊瘛倍帧?/p>

      (5)詩文及題注中都提到了龔開(1222—1304年),開字圣予,號龜城叟,淮陰人。題注中提到他題了10首詩于圖上,詩中又說龔開一一題詩,詩也非常工整,說明研山圖上還應(yīng)有龔開之十詩題跋?,F(xiàn)存龔開詩僅8首:

      玉樞承寶蓋,清氣開天門。雨露在其下,何妨草木蕃。右華蓋

      空巖絓滿月,萬古光不磨。直須端正看,始得見山河。右月巖

      有筍如削玉,可表君子林,籜龍?zhí)葍A日,未容不虛心。右玉筍

      萬丈極空澄,一泓費(fèi)收斂。若作有物看,定自覺幽險(xiǎn)。右龍?zhí)?/p>

      舉頭看突兀,尺度極高峻。翠色常照人,定知根地潤。右翠巒

      云雨受呼吸,猿猱?dāng)喟饩墶XM無逃形者,去來小有天。右上洞

      哆如木瓢唇,弇如土囊口?;⒈獰o定居,風(fēng)雷有時吼。右下洞

      方壇眇天界,欲上疑無路。白鶴不歸來,高秋敞風(fēng)露。右方壇

      如將上述5點(diǎn)再與陶宗儀的記載作一一比較,可見:

      (1)陶宗儀在圖后記載米芾文字,講述了為何要畫右邊的研山圖。原畫的結(jié)構(gòu)形式是有圖也有米氏文字,與上面我們所述的第1條相應(yīng)。

      (2)文中出現(xiàn)了薛紹彭:“今被道祖易去”、“紹彭公真忍人也”。與上述第2條相應(yīng)。

      (3)這段文字主題是懷念研山,充分體現(xiàn)了米芾愛石之情,與上述第3條中的某一猜想相應(yīng)。

      (4)方壇和洞均出現(xiàn)在圖中(見圖1)。其中“下洞三折通上洞,余嘗神游于其間”與張伯雨所說的“游神空洞”非常相像。對于方壇需要多說幾句,張氏原詩中說“絕頂方壇”,有幾種理解:可以理解成整個研山最高峰上的方壇或整個研山中的最高峰似方壇,但也可以理解成某一峰的最高處似方壇。如果對照陶圖,陶圖中絕頂(最高峰)在華蓋一峰,形不似方壇,其上亦無方壇。但如果解釋為陶圖中所稱方壇那一峰,其最高處似方壇,似亦能通。

      (5)龔開題詩注之“華蓋、月巖、玉筍、龍?zhí)?、翠巒、上洞、下洞、方壇”,與今天陶宗儀所載之圖相比,幾乎絲毫不差,僅龍?zhí)杜c龍池之異也。

      由上可見張伯雨之詩與陶宗儀之記是可以相互映證的。最后要說的是,陶宗儀的籍貫為天臺,與藏有研山的戴氏同里。

      總而言之,與蘇氏易甘露寺下宅基的研山入御府后便不知去向,今天所見之研山乃天臺戴氏所寶之研山,即所謂五十五峰之研山。所見之研山圖亦本之于后者。然繪畫與實(shí)物無法完全一樣。繪畫中的寶晉齋研山主峰只有六七座,所以后人根據(jù)繪畫衍生出六峰之研山皆欺世之物。

      [作者王漢(1979年—),揚(yáng)州職業(yè)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講師,江蘇,揚(yáng)州,225009]

      (責(zé)任編輯:李媛)

      附圖:

      圖1,《研山銘》卷所附研山圖1顧中華書局景陶氏元本為六峰,而四部叢刊本景潘氏本為七峰,今研山銘后附之研山亦明顯為七峰,這里面的問題將另文論述。 原圖米芾《研山銘》卷,紙本,35.5X 308.5厘米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圖2,中華書局影印陶氏元本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的研山圖1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6,第79頁。

      圖3,寶晉齋研山圖與天臺戴氏研山之比較2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6,第79頁。此版以陶湘影藏元本為底本。

      圖4,《四部叢刊》影印潘氏元本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的研山圖3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6,四部叢刊三編景印潘氏藏元本,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15頁。

      2013年2月17日]

      猜你喜歡
      戴氏米芾
      宋 米芾 行書道祖帖
      中國書法(2023年2期)2023-07-17 09:29:56
      北宋·米芾《白帖》
      老年教育(2022年10期)2022-12-26 14:02:56
      戴氏心意拳研究進(jìn)展述評
      戴玄之史學(xué)研究述略
      米芾學(xué)“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個紀(jì)念地(上)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7:12
      明代休寧隆阜戴氏荊墩門的派分、建構(gòu)及生活
      ——以一則正統(tǒng)十一年商人家庭鬮書為線索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43:21
      軟、硬筆臨寫宋米芾《方圓庵記》
      張作霖三姨太為何削發(fā)為尼
      戴氏心意拳起源發(fā)展與現(xiàn)狀分析
      凤庆县| 东台市| 乌鲁木齐县| 禹州市| 沾化县| 沅陵县| 舞阳县| 同心县| 芷江| 阿拉善右旗| 白城市| 德安县| 得荣县| 旬阳县| 桃园县| 扎兰屯市| 手机| 敦煌市| 福建省| 金坛市| 丰台区| 宜兰市| 陆丰市| 江油市| 肇庆市| 怀化市| 利津县| 敦化市| 琼中| 准格尔旗| 共和县| 汝州市| 胶南市| 花莲县| 枝江市| 庐江县| 聂荣县| 东台市| 阜南县| 封开县| 济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