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林,何歷蓉
( 銅仁學院 中華傳統(tǒng)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貴州 銅仁 554300 )
德江土家族儺堂戲在國內國外都有重大的影響,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目前學術界已逐漸充分地認識到德江土家族儺堂戲在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戲劇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事實上,早有專家學者提到過德江土家族儺堂戲里面的和諧思想。一是崔小敬先生在《和合神考論》的定義:“從現(xiàn)有資料看,‘和合’開始與某種神格相聯(lián)系,當不晚于唐代,而追尋和合神的起源,則不得不涉及到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儺戲?!盵1]二是2003年10月在德江召開的“梵凈山儺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的結論:“德江土家族儺堂戲的落腳點,全在一個‘和’字上,即和睦、和諧、和平,祈求天下太平,達到家和、鄰里和、群體和、社會和(這充分體現(xiàn)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宗旨),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利益。但又常常是用滑稽、幽默甚至荒誕的表演,使人們在捧腹大笑之余,領悟劇中寓意?!盵2]60-61以此為啟發(fā),筆者認為有必要展開對德江土家族儺堂戲“和諧”思想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德江土家族儺堂戲里面蘊含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思想。那么,它的“和諧”思想又從哪里來呢?儺藝師們的書籍里面沒有明確記載。筆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和考證,具體訪談人見表1。
綜合表 1中所列的儺藝師和當?shù)赝良易迦罕姷闹v述,并對照德江土家族的民風、民俗等相關因素進行考證,筆者認為德江土家族儺堂戲“和諧”思想來源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德江土家族地區(qū)在封建社會以前屬于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封閉地區(qū),主要以家庭和宗族為社會活動單元。天災人禍、生老病死等等都屬常見事故,嚴重影響了土家族先民們的生活。正是這種經(jīng)濟盲目性和個人命運的不可預測性,為儺堂戲生存提供了較大的活動空間。儺戲傳入德江并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隨著滿足土家族人祈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健康長壽、平安吉祥的愿望而不斷的發(fā)展。
表1 筆者所做實地調查和考證的儺藝師列表
儺堂戲是何時傳入德江的呢?歷代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在以下文獻有所記載。一是《太平寰宇記》記載:“黔州風俗,雜居溪洞,多是蠻僚。”[3]一般認為,這一帶的土家族是當?shù)氐耐林让瘛K麄儗ψ匀唤绲纳衩禺a(chǎn)生了恐懼和迷茫的心理。儺堂戲信奉自然、信奉神靈、崇拜祖先,使人們的心靈得以慰藉,情感得以體現(xiàn)。二是《思南府志》記載,當?shù)鼐用瘛靶盼灼玲t(yī),專事鬼神,客至,擊鼓以迎?!盵4]這些巫術活動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為后來儺風在該地的繁衍制造了一種氛圍,并形成一種有利于儺風滋長的社會環(huán)境。儺祭作為一種文化事象傳入貴州,就立即被土家族先民吸收和利用,形成一種普及于民間的巫術活動。三是清嘉慶《貴州通志》曰:“除夕逐除,俗于是具牲禮,扎草船,列紙馬,陳火炬,家長督之,遍各房室驅呼怒吼,如斥譴狀,謂之逐鬼,即古儺意也?!盵5]儺的傳入,豐富了當?shù)氐拿袼孜幕⑴c當?shù)氐拿褡逦幕嗷ノ?、滲透,最后合流,形成適合于當?shù)厣鐣h(huán)境的民族文化。據(jù)德江著名土老師張金遼的“師壇圖”推測,德江最遲在明代中期就有了儺的活動。
從土老師張金遼的“師壇圖”的師長傳承名單(見表2)推算,至張金遼已傳二十六代。按每代以二十年推算,至少在五六百年前,儺戲在德江土家族苗族地區(qū)就很盛行了。根據(jù)以上三則史料,德江最遲在明代中期即有了儺的活動理應無疑。
德江在解放前是一個封閉型的自給自足的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體的農(nóng)業(yè)小縣。鄉(xiāng)民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以宗教為血緣關系,以宗教廟宇為精神文化的樞紐,以簡單的集市交換為貿易,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城市興起較遲。在文化方面,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一方面受北方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楚文化和蜀文化的熏陶?!霸跉v史上從元代至正年間至清末近六百多年時間里,德江縣在土司制度的殘酷統(tǒng)治之下,土家族先民們在政治上受壓迫,經(jīng)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凌辱,生活極其悲慘,所以信神崇巫的民俗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支柱,蘊藏著他們內心的愛憎、褒貶、祈望、忌諱等,使得土家人為了活命不得不躲進深山老林之中隱藏起來”[6]。德江縣高山鄉(xiāng)的山歌唱道:
表2 “師壇圖”的師長傳承名單
山高水遠石旮旯,洋芋紅苕包谷粑。
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坐月生娃娃。
等到大米借回來,娃娃已能到處爬。
這首山歌無疑是當時土家人窮困生活的生動寫照。土家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躲進深山老林,但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他們面對生存則更加艱難。一方面要躲避官兵、財主的欺壓,另一方面要忍受土匪、強盜的洗劫,還要對付豺狼、野豬等野獸的“光顧”。艱難困苦的生活逼得他們更加信奉神靈,祈求神靈的保佑。正是在這種經(jīng)濟和生存環(huán)境中,儺堂戲具備了生存的土壤。而儺藝師是當時土家族人中的“文化人”,他們“會占卜、懂方術、知陰陽、能歌善舞”。所以,儺藝師自然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的代言人,甚至就是降臨人間的神。土家族人認為他們會給人間帶來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同時,大多數(shù)土家族人富有同情心和族人意識。儺藝師根據(jù)土家族人的心理,在儺堂戲的演出劇目中又增加了與土家族人的奉獻精神、生活習俗和內心期望緊密相連的戲劇內容?!斑@就使其固有的原始宗教文化得以長期維系下來,為宗教色彩極濃的儺堂戲活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6]。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首先是土家族人祈求期盼“和諧”的社會;而后,儺藝師為了滿足土家族人的期盼,又為了儺堂戲的自身發(fā)展,在儺堂戲劇目中增加了“和諧”思想的內容。我們可以說,儺堂戲和諧思想來源于土家族人的祈求和期盼。
對德江土家族儺堂戲的來歷,眾說紛紜。不同的壇門(每一個掌壇師帶的隊伍為一壇)說法都不一樣,同一壇門之間的說法也有區(qū)別,在儺藝師們保留的書里也沒有專門的文字記載。筆者走訪了德江縣內具有代表性的掌壇師,并查閱多種文獻資料,歸納其主要說法有如下幾種:
1.放牛娃捏黃泥巴團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一群土家族的放牛娃在河邊洗澡,看到水面上有一男一女兩個腦殼在浮動。雖然在水中泡了好久,但沒有變質發(fā)臭。放牛娃們感到很奇怪,就把他們弄到山洞里供著,磕頭許愿說:“只要你們保佑我們的牛不去吃莊稼,不讓牛丟失,以后我們就天天拿好吃的東西都拿來敬奉?!边@話一說以后,牛果然乖乖地在坡上吃草,不到處跑了。
又一年春天,當?shù)睾芏嗳硕蓟嘉烈撸藗兿氡M辦法用了很多藥,病情就是不見好轉。于是人們邀約著提些吃的東西去放牛娃供奉人頭的山洞里焚香許愿。過不了幾天,得病的娃娃都好了。人們就按照當初許下的愿去敬奉那洞中的人頭,并在洞口搭壘了祭臺,唱歌跳舞,感謝神恩。一天,太上老君從上空經(jīng)過,見下方煙霧繚繞,不少人在唱唱跳跳,就降下云頭看個究竟。見人們亂唱亂跳沒個規(guī)矩,于是把演唱儺堂戲的書本傳給大家。后來在表演儺堂戲時,都要在正壇中懸掛李老君的畫像或圖案,并尊稱他為二殿君主。
又是一年秋天,皇后和三公主患了腹瀉病,百般醫(yī)治無效。一位巡訪官聽說在湘黔交界的黔東地區(qū)有一伙跳儺戲的戲班(茅山教)治好了放牛娃的病,就奏請皇上請?zhí)鴥畱虻膽虬鄟硖鴥畱颍痪没屎蠛腿鞯牟【秃昧??;实鄹吲d地來戲壇看個究竟,一看心中大吃一驚,原來那兩顆人頭都是皇帝下令斬掉的。皇帝忙對人頭說:“對不住你們兩位。你們是再造人煙的始祖,現(xiàn)在就封你們兩位為東山圣公和南山圣母。以后請繼續(xù)為人類招祥賜福,除禍消災。”皇帝話音一落,他們就變成一道藍光升空而去。以后,人們就用木頭照他們的樣子雕刻成兩個人頭供奉在正壇中央,又用木頭刻了不少面具(土家語稱“臉子殼”)來跳戲,就這樣一代傳一代,一直沿襲到今天。所以,土老師們不論是沖儺還愿、消災避難、慶賀豐年、祈求早生貴子等都是戴上造型各異的面具跳戲(即儺堂戲)。
2.繡花不如種葫蘆的傳說
傳說奴隸社會時期,由于奴隸主的殘暴統(tǒng)治,老百姓們被剝削、壓迫得踹不過氣來,只好躲進深山老林中去。一天下午,一個姑娘在繡花,一只小鳥反復不停地圍著她叫道:“挑花不如種葫蘆?!惫媚锊焕聿撬^續(xù)繡自己的花??墒区B兒總是叫個不停,姑娘就抬起頭問它:“你說的話是真的嗎?你幫我找顆種子來。”鳥兒果然叼來一顆黃燦燦的種子,又叫了聲“挑花不如種葫蘆”.然后,拍拍翅膀,飛走了。
土家姑娘把葫蘆籽種在后園里,第二天就長出了瓜秧,第五天就開花結果,第七天結成一個像小倉般大的黃葫蘆。姑娘又驚又喜忙喊哥哥,哥哥急忙來到葫蘆瓜邊,葫蘆上居然開一道門,正當兄妹二人驚詫之際,天空猛降暴雨,兄妹倆急忙躲進葫蘆里。暴雨接連下了七天七夜。到第八天雨停了,可天下變成了汪洋大海。葫蘆里的兄妹倆連聲向蒼天呼喊救命,玉帝聽到他們的呼救聲后,立即將洪水消去,才救得兄妹倆來到地上。只見世上的人全被淹死了。就在這天晚上,兄妹倆都夢見天仙勸他倆成親,接天下的煙火,勸他倆接下煙火后要告誡子孫們要棄惡從善。第二天,哥哥對妹妹講了這個夢,妹妹感到驚奇,但是不答應。哥哥講多了,妹妹說:“世間那有兄妹成親的道理,我們要是成親,不笑死世上人才怪?!备绺缯f:“如今世間就只有我們兄妹二人了,你看怎么辦?”妹妹說你除非答應我三個條件:“一是你在東山滾一石磨,我在西山滾一石磨,兩個石磨要在溝底重合”。第二天兄妹來到東、西兩山各滾一扇石磨,兩扇石磨滾到溝底后果然重合在一起,哥哥的在上,妹妹的在下。妹妹又說第二件:“你我二人在河的南北兩岸各燃一堆火,煙子必須在空中絞成一縷?!毙置枚职创诉M行,那煙子果然在空中絞成了一股。妹妹又說第三件:“你我二人在河兩岸插柳枝,兩天之內柳枝能伸到河中間打成一個結子。”……妹妹只得羞紅著臉和哥哥成了親。第二年生下個肉坨坨,哥哥一氣之下把這個肉坨坨剁碎了扔到野外。三天后,這些肉塊塊就變成了人,比當初世間更加熱鬧。日子不知度過了幾百個甲子,兄妹看過了世上幾多變化。哥哥有一天喝酒醉了,被一陣狂風把他卷到了皇宮的內院。皇帝認為他私闖皇宮,就叫人把他殺了,把他的腦殼丟到河里……
以后發(fā)生的事,正如前面所說……后來,人們用木頭雕成他們兄妹二人的頭像,供奉在儺堂戲演出時戲壇的正中。子孫們不僅治病、消災、求子、保壽等要跪在兩尊木雕前許愿。每逢遇到自然災害、村里鄰里之間起干戈也要到兩尊木雕前起誓,而且每求必應。天長日久,人們?yōu)榱顺曛x儺神公儺神母,就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來舉行一定的儀式對他們進行感謝。于是,就有了酬神娛神的儀式活動,土家人稱之為儺堂戲。
3.雙角郎君主的傳說
傳說地儺小山,姓武名小三郎,家住桃園寶山,父親武元官任上將真君,金花圣母是他的母親。小三郎相貌兇惡、頭長雙角、口吐獠牙,人們見到他都有三分畏懼。
他的鄰居是個殿王,姓桃名柳,人稱“桃柳公”。生有一女,名叫桃花仙姐。她剛生下地就能走路,走了五步后,地上現(xiàn)出“雙角郎君主”五個字。桃氏夫婦看了很不高興,認為這樣聰明美貌的女兒,怎能去配一個“雙角郎君”呢?后來,小三郎與桃花仙姐不但相識如故,而且二人情投意合,暗中建立了難舍難分的愛情。小三郎暗拜名師學習武藝,由于勤學苦練,不久就爛熟十八般武藝,并能騰云駕霧、翻江倒海、穿山破石、指草為兵,又學會了七十二變。當小三郎與桃花仙姐相戀的事被桃柳公知道后,他怕別人恥笑,就想謀害小三郎。桃花仙姐得知后秘密地告訴小三郎。于是,小三郎便連夜離開了寶山。分別時,桃花仙姐贈給小三郎一把雨傘,囑咐他不要隨便動用,等到家以后再打開。
小三郎扛著傘走了大半天,被太陽曬得汗流浹背,口渴心煩,傘越扛越重,累得走不動了,就將傘打開看個究竟。哪知桃花仙姐從傘里跳了出來,埋怨小三郎不聽她的話,誤了法術。兩人正在商量辦法,忽然桃柳公的追兵趕到了。兩人趕緊藏在路邊青云洞里的三青石下,不料被追兵發(fā)現(xiàn),用亂箭射死,其陰魂不散,悠悠揚揚地飄到了玉皇寶殿。玉皇見他們可憐,就敕封他倆到儺堂中去統(tǒng)領陰兵陰將,白天追拿三魂,夜間捉拿七魄,歸還給走魂失魄的人,為民納福,以達平安。
4.五猖神的傳說
在土老師供奉的儺堂戲神祗中,有一個掌管五路五營陰司兵馬的兇神,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五猖。五猖家住湖北武昌府竹陽縣,母親是上界神仙女,父親是下界張三郎。他有四個哥哥,大哥是有名的東岳主,二哥是管理蠻王的赤帝,三哥是有名的西岳主,四哥是管理蠻后的白帝。
五猖16歲才開始讀書,后來他聽說李老君在茅山傳教,便決心前往學法。他的四個哥哥都要跟著一道去,兄弟一行五天走到金崗,黑松林里跳出五只老虎,張開血盆大口便要吃人,四個哥哥嚇得膽戰(zhàn)心驚,不敢作聲。只有五猖神通廣大,他撥開頭發(fā)腳踏罡,踢一腳吼一聲,五只老虎就馴服地臥在地上。五人手持長槍,一起騎上虎背。他們行至九里山,碰到兩個打柴人,大哥二哥齊喊道:“快把他們捉住”,三哥四哥揚言要挖他們的心肝喂虎,只有五猖心腸好,走上前去問端詳。其中一人答道:“五位哥哥聽我講,我是黎州黎家子,他是蘇州蘇家人,我們二人同到桃園去,途中相遇就結拜為兄弟。今天又遇五位好哥哥,情愿與你們結為兄弟。”于是七人便在桃園結義,黎家子列為第六位,蘇家子列為第七位。七人同往太洪山,前面五個騎黑虎,后面兩個執(zhí)長槍。后來五猖被封為神,在儺堂戲中掌管五路五營陰司兵馬,凡間老少的陽魂、陰魂若有失去的,五猖都將其追回交還本人,使全家興旺平安。
一般說來,民族文化傳統(tǒng)源于原始宗教儀式。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原始宗教的存在旨在解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從放牛娃捏泥巴團團、雙角郎君主的傳說、五猖神的傳說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和睦相處的和諧思想。從繡花不如種葫蘆的傳說里面,我們可以看出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的思想。同時,還可以看出儺堂戲的傳說故事和德江土家族人的祖先伏羲女媧的傳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為什么儺堂戲能在土家族群眾中傳承到今天的原因了。
1.群體要“和諧”相處
無論是放牛娃捏泥巴團團傳說、繡花不如種葫蘆傳說,還是伏羲女媧的傳說,都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對人類誕生并繁衍生息的認識。其實,每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傳說,故事大同小異,這些傳說故事在數(shù)萬年風風雨雨的傳承過程中,逐步凝結成了該民族的文化精神,構成該族群民眾的基本生活方式,使該族群的成員個個獲得在族群內存活的文化認同感。如:《荀子·王制》中,荀子所提出的“明分使群”說,認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盵7]164土家族儺堂戲承載了土家先民的精神血脈,通過儺堂戲的演出、積累、繼承和發(fā)展,在土家族成員中產(chǎn)生巨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2.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人類歷史上早期出現(xiàn)的宗教崇拜對象,并不是至高無上、絕對唯一的上帝,而是自然和自然力?!盵8]從上面的傳說故事中,可以看出,人類先祖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通過圖騰崇拜,將人類與自然融為一體,并試圖通過這種意念中的“血親”融合,實現(xiàn)與大自然的和諧共處。伴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對自然的崇拜逐漸演化成為儀式,并轉化為有固定時段、固定程序、固定人群的節(jié)日。隨著人類與自然的逐漸疏遠和人類自身向心力的逐漸增強,人類對自然的崇拜也開始由原始的圖騰崇拜向人祖崇拜過渡。祖先祭祀能喚起整個族群的血親意識,使整個家族、氏族甚至整個族群變得更加團結,使族群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更加安定。
3.人要講道德,人與人要“和諧”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盵9]46“道”指的是什么?張岱年先生認為:“在《論語》中,所謂的‘道’,即專指‘人道’?!盵10]254從以上幾則傳說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在告誡人們要棄惡從善,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相處,遇到災難要共同擔當,遇到困難要共同面對。很顯然,“儺堂戲在溝通情感交流、化解生活矛盾和沖突,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在建構民族情感、推進民族認同、更新民族觀念、統(tǒng)一民族意識、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等方面,都起著積極而特殊的作用”[11]。
德江土家族儺堂戲茅山教一壇中“愿”的種類繁多,如因急病許的“急病神”,因車禍、摔巖、摔高坎子、從樹上掉下來許的“消災愿”,因水淹、火燙許的“酬神愿”,因心事不遂、六畜不旺、五谷歉收許的“清宅、安龍奠土愿”,尤其是因孩童十二歲前,命中所犯的閻王關、陰鎖關、短命關、將軍箭、鬼門關、埋兒關等許的“過關愿”。這些在儺祭儀式中稱為“小愿”。五十歲以上老年人許的,舉行儀式在五天以上,且“扎壇”表繳的“滿十愿”稱“還愿”或“大愿”。至于為了“替身”,備棺材、馬匹、上“一百二十把舍身刀”,“封山還愿”,“出堂大祭”,殺九牲(豬、牛、羊、馬、雞、鴨、鵝、魚、鴿)等酬祭的是“特大愿”。此種愿在解放前酬謝得較多,解放后幾乎沒人酬許。但在1998年10月,荊角鄉(xiāng)杉樹山洋頭村,小學教師楊朝俊因大腦失常二十多年未好,后才許了“出堂大祭”,請荊角鄉(xiāng)青球村師娘教掌壇師羅運富、羅運貴、羅運強、毛高國、毛高中等去表繳的。此種“特大愿”由于筆者未能親臨現(xiàn)場,只是聽親自參加為楊朝俊繳“出堂大祭”的毛高中先生解說,故不表述。筆者在這里只將走訪到的土家族儺堂戲茅山教一壇中的“大、小愿’的區(qū)別和作用整理于后。
共同點:(1)求神保關煞,增添歲數(shù);(2)求神消災、免除劫難;(3)求神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不同點:“大愿”指“知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頤”、“百壽”(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歲)之誕辰,舉行儺儀式的時間在三天以上,扎壇,必須要“上沖下還”的儀式才稱“大愿”,亦叫“還壽愿”。
“小愿”(本章指給孩童過關的愿)中的“過關愿”,是指孩童一歲至十二歲前許的愿。有的上十二把刀(稱閻關刀),有的上二十四把刀(稱月季刀),有的上三十六把刀(稱天罡刀),或七十二把刀(稱地煞刀)等。但有的十二歲前未表繳,在十二歲以后或在父母還健在時舉行的儺祭儀式叫“補愿”。此種情況少有,當然也有在“知命”、“花甲”等時,借還“大愿”之機而一起將“小愿”補繳的,稱為“兩愿并繳”。在愿主去世后才補繳的叫“陰愿”。
“‘大愿’小了”,意思是雖然是了“大愿”,舉行“開壇請圣”、“發(fā)文凈灶”、“開桃園”上中二洞,演“關公斬五瘟”,出“歪嘴秦童”領牲等半堂儺戲,但未扎壇,未完全按“還壽愿”的規(guī)定出二十四個或二十四個以上“臉子殼”的儀式。這雖不劃在“小愿”范圍內,但也不叫“大愿”,而稱“‘大愿’小了”。
共同點:(1)都必須按土老師歷代所傳的步驟舉行;(2)所許的牲口相同,即豬、雞、羊或雞、羊或豬、雞,且其牲口都必須在儺堂中,舉行儺祭儀式過程時才宰殺;(3)儺祭儀式的前半部分相同;(4)都需懸掛相同的神案,用相同的樂器,大小愿前半堂都戴相同的面具;(5)儺儀式中所需人員(指土老師、點酒師、造錢師)的職責相同。
不同點是:“小愿”只出半堂儺戲,舉行儀式的時間必須按《送神章》選擇,不能用“過關”孩童誕辰日作“過關”期程。小愿儀式一般只兩天一夜,或“三天兩夜”,不扎壇,不出“九州和尚”、“十州道士”、“李龍”、“梁山土地”、“報事三郎”、“金童、玉女”、“安安送米”、“王小二補缸”、“甘生趕考”、“歪嘴秦童”、“秦童娘子”等。還有,在開洞中只開“桃園上洞”,但需“上刀桿”、“鉆飯甑子”、“破十八層地獄”等。
“大愿”須演全堂戲,須舉行“上沖下還”的關鍵法事,舉行儺祭儀式的時間要按《送神章》看,也可借酬恩事主當了愿人誕辰期舉行。舉行時間最少要在三天至五天以上,都須扎壇,扎功曹,稱“五岳華山壇”,由儺藝師自己扎或請“道士”先生中的外壇先生幫忙扎。當然,所“扎壇”的式樣與“道士”先生舉行儀式的有關“道教壇”的式樣完全不同。比如,在儺堂戲的“扎壇”中,有“飛三十六首諸天旗”、“王、馬二元帥的令旗”、“玉皇宮”、“師壇宮”等。舉行大愿儀式的先生必須是請專職的土老師,必須能分清八八六十四卦中的“壽元卦”。只有這樣,所寫的文書才能“上達天庭”、“下通地府”,才能請動玉皇、五岳華山二殿君王等,令其掌管人間生死簿的東南二岳改動生死簿,才能分清“酬恩事主當了愿人”究竟能增添多少歲。
1.凡事主之家為酬神繳愿“不花一千、花八百”
這樣做的目的是“一事周,百事了”,“東岳布仁慈為孩男開關起鎖,南朝沾惠澤佑童稚易長成人”。還了愿,父或母就可“壽趕盤古八百歲,齡高果老二萬七千春”。達到“甲子今朝添歲,人生來日更長”的目的。儺藝師是望“朝不停兵,夜不歇將”,“壇門興旺,千家有請”。總之,事主與先生都希望從此好愿會來。
2.“過關”是為了保佑孩童所犯關煞能夠消除
事主家唯恐心誠不到而神不開恩,儺藝師唯恐法事不周而眾神與歷代師祖師爺不擔承或惹神發(fā)怒,幫忙人(點酒師、造錢師)唯恐侍神不敬而神記過。因此,“過關”儀式充滿了嚴肅的氣氛。
以“過關上刀”儀式為例:刀桿需一丈五尺長,頂上有碗口粗的圓柱形楓香樹,要筆直茂盛,從小樹到長大要未斷過尖。裝刀桿的木匠必須是安有“魯班壇”的木匠,刀桿裝好后要用雄雞開光,且不許任何人畜在裝好的刀桿上坐或踏過。儺堂戲先生在執(zhí)法“上刀”儀式時,要嚴格按師傳“循規(guī)蹈矩”。上刀前要將腳洗凈,連抹腳的毛巾都要新的。請師、觀師時,要真情專一,淚流不止。所有“上刀”唱詞的腔調全為哭腔,哀聲慟人。當背著幾十斤或百多斤以內的孩童走近刀桿時,更是戲情發(fā)展的高潮,儺藝師手撻刀桿時唱“手逞刀桿哎搖兩搖,問你刀桿啊牢不牢”、“手逞刀桿哎審兩審,問你刀桿啊穩(wěn)不穩(wěn)”,赤腳踏上刀刃時唱“師傅制我一雙銅草鞋來鐵草鞋,穿起去喲啊穿起啊來”,上到歇馬臺時唱“一起上到哎歇馬臺,扯住王母啊哭哀哀”、“人生一世哎千般難,再難莫過啊上刀山”、“堂前不許哎亂言語,恐防濁話啊冒犯神”。當儀式高潮時,全場肅靜。無論是土老師,還是幫忙人、觀眾,其臉上都呈現(xiàn)出非常肅穆的表情。對土老師來說,一怕近三百斤的重量,踩在鋒利的刀刃上,赤腳無形的銅、鐵草鞋被刺破、刺穿;二怕若執(zhí)法師稍有不慎,兩人從刀桿上掉下來,后果不堪設想,壇門也將會衰落,無人奉請。對事主家來說,一怕花的幾千元錢白費;二怕一旦兩人從刀桿上掉下來的嚴重后果難以承擔。對幫忙人和旁觀者來說,一怕從刀桿上掉下來的人碰到自己;二怕大家都是食人間煙火的人,難免今后會遭遇與事主相同的愿事。
3.不管是事主家,儺藝師,幫忙人,以及所有到場的親戚朋友都希望儀式活動能有完滿的結果
“寶香焚起天神降,天神喜降到儺堂。香煙沖天天賜福,鳴角三聲降吉祥。道場圓滿今酬愿,掃去妖魔鬼怪精。弟子今日唱和會,天下太平保安康?!币驗榇蠹叶际沁@場儺堂戲活動的受益人,所以大家都認為通過參加儺堂戲活動可以給自己帶來平安、吉祥、幸福、和諧的生活。
德江儺堂戲劇目取材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現(xiàn)實生活,是繼“開壇”后演出的。出戲前,需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將軍搬請出桃園三洞中的24個儺面具。德江儺堂戲有大小劇目 100余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正戲劇目和插戲劇目各12個,正戲劇目包括《開洞》、《開路先鋒》、《開路將軍》、《押兵先師》、《梁山土地》、《開山猛將》、《關圣帝君》、《勾愿仙鋒》、《李龍》、《甘生趕考(秦童)》、《鐘馗斬鬼》、《勾簿判官》,插戲劇目包括《蘇姐姐選婚》、《王大娘補缸》、《安安送米》、《王二小開店》、《郭老幺借妻回門》、《陳幺八娶小》、《張少子打魚》、《審桶》、《水打藍橋》、《騎龍下?!?、《八仙慶壽》、《毛雞打鐵》。這些演出劇目均有非常完整的劇本,其演出已走出宗教祭祀的束縛,成為與土家族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獨立戲劇藝術,情節(jié)生動,語言幽默,娛樂性強,摒棄世俗色彩,展現(xiàn)人性光芒,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儺堂戲是在土家人的堂屋中進行的,與土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它就像一部演繹土家人生活習俗、民俗風情的百科全書,讓我們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在歷史特定條件下的生存、生產(chǎn)、生活的狀態(tài),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一定的思想藝術水平。德江縣八十歲土家族儺藝師張金遼說:我們演儺堂戲的落腳點,就是在一個“和”字上,即和睦、平安、兄弟和、妯娌和、鄰里和等。
[1] 崔小敬.和合神考論[J].世界宗教研究,2008 ,(1).
[2]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德江縣委員會,編.德江改革開放三十年紀事[G].內部資料,2008.
[3](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明)鐘添.思南府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5] (清)鄂爾泰,靖道謨.嘉靖貴州通志[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
[6] 張江林.德江土家儺堂戲考析[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3).
[7]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 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解[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9] 李贊.四書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0]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11] 顏勇,雷秀武.貴州民族文化傳統(tǒng)節(jié)日綜論[J].貴州民族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