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圣
我常常到鄉(xiāng)間去,看農人耕作的情景,看果農剪枝的情景,看一群群的牛羊在山坡上漫步。我從來沒有從他們的臉上看到過悲傷和憂愁。因此,很多時候,當我從一些詩人和文學家的文字當中讀到“粒粒皆辛苦”的表達時,心中不免就浮上一層輕蔑和不屑。農人們精心照料著自己的田園,看到自己勞動的果實一天天成熟,臉上寫滿了幸福和歡喜。他們把自己的果實放在路邊,賣給過路的人,也把自己的幸福和歡喜帶給了買果實的人。
當果實收獲的時候,農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慶祝他們的收成。農人們從來沒有悲苦,悲苦只是屬于那些無病呻吟的看客。
與孩子一起在鄉(xiāng)間的原野上散步,孩子問我:爸爸,你的文章中曾經描述過鄉(xiāng)間的彩虹,可是我怎么沒有看到彩虹?
我說:孩子,彩虹只出現(xiàn)在夏秋的雨天里,現(xiàn)在是冬天,自然沒有彩虹。
孩子問:那你描述的是哪一個夏天的彩虹?
我說:孩子,爸爸記不起是哪一個夏天的彩虹了,彩虹的瑰麗永遠定格在了我的記憶里,成為永遠的美麗了。
孩子明白了,他告訴我:原來,彩虹在爸爸的心中。
我對孩子說,只要與美麗相遇,我們的生命里就永遠擁有了美麗。我們的院子里栽種了梅花,你看梅花已經開放了,它會永遠開放在你的心田里。
居住在鄉(xiāng)間,每天晚上就可以安靜地仰望星月。面對神秘浩瀚的星空,我的心中總是涌起無邊的感動。沒有人能夠抵達星月,也沒有人能夠穿越生死,我們要做的,是把璀璨的美麗留在心中。
我知道,自從我踏上了文學之路,我就一直在尋找一種東西?,F(xiàn)在,我明白了,這種東西,原來就隱藏在我經過的路上。
最喜歡卞之琳先生的那首詩《看風景人》: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誰也不可能置身事外。這幾天媒體都在炒作數千人隱居在終南山的事,他們中間有媒體人,有學者。他們逃離城市,拒絕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模仿千年以前的古人,過一種素樸的生活。
他們這樣就是回到古代了嗎?一個當代的笑話而已,一種附庸風雅的裝飾而已,一些標新立異的可笑的人而已。
生而為人,就必須對生命負責,就必須勇敢地擔當。
鄉(xiāng)間的夜晚神秘而寧靜,這個時候,最喜歡聽深邃的簫聲。簫的音量并不大,但是它深沉而悠遠,能夠穿透人的心靈,似波濤洶涌的排浪,似浩瀚林海的松濤,似千軍萬馬的轟鳴。
簫不適合在音樂會上演奏,簫聲只適合一個人獨自傾聽。
如果一個人沒有深厚的內涵,如果一個人喜歡世間的浮艷和熱鬧,如果一個人注重的是外表的形式而不是內在的美麗,就不會在簫聲里找到共鳴。
人們總說文學家容易感傷,我說不是,文學家看到一枚落葉,想到的是一個季節(jié);看到一滴水,想到的是無邊的海洋;看到一粒沙,想到的是浩瀚無垠的沙漠;看到一棵草,想到的是遼闊的草原。
在文學家的眼里,從來沒有靜止的事物,一個剎那預示著一個生命的歷史,一棵小草宣告了春天的到來,一片荒涼的山崗昭示著自然的滄桑。
回故鄉(xiāng)的時候,開車經過我小時候常常玩耍的原野。原野當中,那條鄉(xiāng)村土路依然橫亙在那里,那條蜿蜒的小河依然在默默流淌。我告訴孩子,我少年的時候,曾經無數次走過這條小路,拉莊稼,背青草,放羊,幾乎每天都會走這條小路。那條小河,爸爸也無數次游過,夏天的時候在河里洗澡嬉戲,冬天的時候在小河里滑冰。
孩子說,我知道了,爸爸就是從這里到達了都市。
我說,是的孩子,爸爸就是沿著這條鄉(xiāng)間小路一路跋涉,尋找到了生命的出路;爸爸就是順著這條河流,尋找到了人生的海洋。
我告訴孩子:不論多么普通渺小的河流,不論它遇到多少山巒疊嶂,最終一定會走向大洋;不論多么普通的小路,不論經過多少曲折險阻,它最終會通向遼闊平坦的通衢大道!
居住在鄉(xiāng)間的時候,很多兒時的伙伴去家里看望我,我們總是聊起很多年前的一些往事,也聊一些大家目前的生活狀況。這些伙伴當中,有的現(xiàn)在很發(fā)達,孩子也學有所成;有的混得很一般,基本是平庸無為;也有幾位混得很落魄,不僅僅自己的生活很糟糕,孩子也不成器。
我對大家說,人的一生總是有很多不同,有的要靠不懈的堅持,有的要靠機會的青睞,有的要靠幸運的眷顧,有很多時候個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結果是自己難以左右的。
大家都很贊成我的觀點,我特別欣慰的是,那些混得很落魄的伙伴,與我聊天以后,臉上都有了笑容,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一分淡泊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