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全瑞孫金萍馬江波劉廣輝梁 亮趙 劍馬新偉秦 毅
不同時間點用紅花注射液治療腦出血大鼠對出血灶周圍神經(jīng)細胞Caspase-3的影響※
馬全瑞1孫金萍2馬江波1劉廣輝1梁 亮1趙 劍1馬新偉1秦 毅1
目的比較早期不同時間用紅花注射液治療腦出血(ICH)模型大鼠對大鼠行為學及血腫周圍神經(jīng)細胞Caspase-3的影響。方法ICH大鼠模型制造成功后,在出血后0、6、12、24h用紅花注射液治療,同時設(shè)置ICH對照和正常對照。大鼠ICH 72h后處死,取腦,連續(xù)切片。結(jié)果神經(jīng)功能評分結(jié)果顯示,紅花預防組較ICH對照組降低;Caspase-3蛋白免疫組化結(jié)果顯示,紅花預防組陽性細胞數(shù)較ICH對照組減少;ICH 6h前各時間點給藥較6h后給藥陽性細胞數(shù)多;ICH 6h后不同時間點給藥,腦血腫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數(shù)隨著用藥時間的推遲而逐漸增多。結(jié)論紅花注射液治療ICH,使ICH大鼠的神經(jīng)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ICH 6h以后盡早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腦出血的效果較好;紅花注射液對腦出血的保護機制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胞內(nèi)Caspase-3蛋白的表達而延緩細胞凋亡。
腦出血;細胞凋亡;紅花注射液
腦出血(ICH)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疾病,目前治療 ICH的手段和方法雖較以往有很大進步,但ICH患者的死亡率仍較高。近年來的臨床資料顯示,應用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急性期ICH具有一定的療效,但適當?shù)慕o藥時機仍存在爭議。
1.1 一般資料
1.1.1 動物實驗用230~280g SD大鼠(雌雄對半),由寧夏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ICH大鼠模型制造成功后,在出血后0、6、12、24h時腹腔注射紅花注射液(劑量為1.5ml/kg/d),正常對照和出血對照腹腔注射等量生理鹽水。每組6只大鼠。另外,紅花預防組是用紅花治療24h后再制作ICH模型。每日進行神經(jīng)功能評分一次,各組大鼠均于ICH后第72小時處死。
1.1.2 主要試劑紅花注射液(批號070304,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Ⅶ型膠原酶(sigma公司);Caspase-3多克隆抗體(武漢博士德公司)。
1.2 方法
1.2.1 根據(jù)腦立體定位圖譜用大鼠腦立體定位儀確定Ⅶ型膠原酶的注射位置(中線右側(cè)旁開3.0mm,前囟后 0.2mm);用牙科鉆在注射位置打孔,以可見硬腦膜為準;用微量進樣器注射,0.5U/μl Ⅶ型膠原酶和6.25U/μl肝素的混合液0.26μl。
1.2.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石蠟切片,二步法進行切片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其中一抗為兔Caspase-3多克隆抗體,DAB顯色后,在200 倍光鏡下觀察、拍照、計數(shù),計算平均值(觀察范圍為血腫周圍2、4、6、8、10、12時鐘點六個位置中選擇五個不重復視野區(qū))。
1.3 結(jié)果分析利用SPSS 11.5對數(shù)據(jù)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準取α≤0.05。
2.1 行為學評分依據(jù)Berderson評分標準對各組大鼠進行行為學評分,詳見表1。
2.2 免疫組織化學細胞核或細胞漿中呈棕黃色著色的細胞判斷為Caspase-3陽性細胞。ICH對照組及紅花預防組的陽性細胞多集中在血腫周圍腦組織,正常對照組也可見少量陽性細胞。與相同時間點的ICH對照組相比較,不同時間點紅花預防組的凋亡細胞數(shù)目明顯減少(P<0.01)。在不同時間點的紅花預防組之間進行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術(shù)后 6h和 12h開始用紅花治療ICH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其它時間點用紅花治療ICH的效果,詳見表2。
表1 ICH后各組大鼠的神經(jīng)功能評分[(±s),n=6]
表1 ICH后各組大鼠的神經(jīng)功能評分[(±s),n=6]
注:▲P<0.01,VS ICH對照組
組別 術(shù)前24h 術(shù)后0h 術(shù)后6h 術(shù)后12h 術(shù)后24h正常對照組 0 0 0 0 0 ICH對照組 2.67±0.52 2.83±0.41 2.83±0.41 2.67±0.52 2.83±0.41紅花預防組 2.00±0.63▲ 2.17±0.41▲ 1.67±0.52▲ 2.00±0.63▲ 2.17±0.41▲
表2 各組大鼠腦血腫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記數(shù)[(±s),n=6]
表2 各組大鼠腦血腫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記數(shù)[(±s),n=6]
注:▲:VS相同時間點的ICH對照組,P<0.01;●:VS術(shù)后0h的紅花預防組,P<0.01;◆:VS術(shù)前24h的紅花預防組,P<0.01;★:VS術(shù)前24h的紅花預防組,P<0.05
組別 術(shù)前24h 術(shù)后0h 術(shù)后6h 術(shù)后12h 術(shù)后24h正常對照組 3.33±1.50 3.83±2.32 3.50±1.38 4.50±1.38 5.00±2.00 ICH對照組 65.50±8.89 63.67±9.16 68.00±9.30 67.83±5.53 67.00±4.98紅花治療組 52.33±6.31▲ 54.50±8.14▲ 38.33±10.46▲●◆ 40.33±6.17▲●★ 45.83±7.25▲
腦出血(ICH)后神經(jīng)細胞死亡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細胞凋亡[1]。各種動物實驗表明,ICH后神經(jīng)細胞凋亡在ICH后4~6h開始出現(xiàn),48~72h達到高峰[2]。目前認為,哺乳動物的細胞凋亡通路至少由死亡受體通路和線粒體通路構(gòu)成,但是這兩條凋亡途徑并不是孤立的,它們后期的共同途徑是激活Caspases信號通路,其中Caspase-3在細胞凋亡分子機制網(wǎng)絡(luò)中居核心地位,是哺乳動物細胞凋亡中的關(guān)鍵酶[3]。
中醫(yī)學認為離經(jīng)之血便為瘀血。如唐宗海在《血癥論》中曰:“既是離經(jīng)之血,雖是清血鮮血,亦是瘀血”。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本質(zhì)是血瘀,治療中風的根本也應該是活血化瘀,只是在治療時機上存在較大爭議。眾多醫(yī)家將活血化瘀藥物多在ICH的亞急性期(3d或以后)開始使用。
紅花為一種常見的活血化瘀類中藥,味辛微苦、性濕,歸心、肝經(jīng),是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之良藥。本研究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ICH模型大鼠,其結(jié)果顯示,無論從行為學評價,還是從凋亡相關(guān)蛋白Caspase-3方面評價,與ICH對照組相比較,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ICH大鼠有明顯的保護效果。歐芹等在小鼠衰老模型上也觀察到紅花能夠降低腦細胞凋亡率[4]。其次,對比ICH后不同時機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ICH大鼠的效果,結(jié)果顯示,與ICH 6h以后用紅花注射液治療組相比較,大鼠ICH的同時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或在ICH前使用紅花注射液預治療均能明顯增加ICH血腫周圍Caspase-3陽性細胞數(shù)。另外,在制作ICH模型的同時給藥治療,觀察到有1例模型血腫周邊出現(xiàn)新鮮出血灶,提示腦出血 6h內(nèi)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有可能造成腦內(nèi)二次出血??赡芘cICH同時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抑制了血小板聚集[5],加重ICH有關(guān)。因此,在ICH 6h以內(nèi)應慎用紅花注射液。在大鼠ICH 6h后的三個不同時間點使用紅花注射液治療 ICH,其 Caspase-3陽性細胞又逐漸增多,提示ICH 6h以后盡早使用紅花注射液干預 ICH的效果比較理想,與文獻[6-8]報道一致。推測,紅花注射液對ICH大鼠的保護作用可能與抑制 Caspase-3蛋白的表達并降低神經(jīng)細胞的凋亡有關(guān)。紅花注射液對ICH的保護機制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1] Kohji Matsushita,Wei Meng,Xiao ring Wong,et al. Evidence for apoptosis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 striatum [J].Cereb Blood Flow Metab,2000,20(2):396-404.
[2] Nakashima K, Yamashita K, Uesuge S,et al.Temporal and spatial profil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transient intracerebral mass lesion of the rat[J].Neurotrauma,1999,6:143-151.
[3] 金伯泉.細胞和分子免疫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02-208.
[4] 歐芹,魏曉東,孫鵬,等.紅花黃色素對衰老模型小鼠腦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6):504.
[5] 陳文梅,金鳴,吳偉,等.紅花黃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導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11):741-744.
[6] 況時祥.活血化瘀藥治療腦出血急性期探要[J].中醫(yī)藥學刊,2004,22(8):1513-1514.
[7] 陳汝興.應加強腦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治療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急救雜志,2000,7(3):131-132.
[8] 董福峰,王新鶴.活血化瘀法治療腦出血[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0,11(6):546.
R743.34
A
1673-5846(2013)09-0029-02
1寧夏醫(yī)科大學基礎(chǔ)醫(yī)學院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寧夏銀川 750004
2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病理科,寧夏銀川 750004
教育部“春暉計劃”合作項目基金(Z2011054)、寧夏高等學校研究重點項目基金(NGY2013056)和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NZ12189)
秦毅,教授,寧夏醫(yī)科大學基礎(chǔ)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E-mail:qinyi91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