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中學 王宇倩
兒時居住的村莊,總有一種大方慷慨的氣量。村里左鄰右舍家長里短,各戶相互贈送飯食、衣物,物樣雖小,卻總透著一份大氣。
也許是村子極小的緣故,自村頭望去,星星點點的瓦房三五成群,在大片田野里親密相偎。農(nóng)村人實在是耐不住寂寞的,連屋子都緊挨著,有哪戶辦些紅白喜事,便各自去道喜討個熱鬧。我素來最喜歡村里頭唱戲,不論誰家生日、結(jié)婚或是蓋了新房,都要請村里老小來到自家宅前場地看戲。老老少少搬上自家的凳子便可以觀看。主人或者備了些糖果點心,或者煮了些菱角玉米來,給淘氣坐不住的孩子裝上滿滿一兜,由他晃著鼓鼓的衣囊去田野里玩耍。
農(nóng)人們總是一副大方的樣子,仿佛春播秋收,他們汲了天地養(yǎng)分,萬物靈氣,各個都是寬裕有余的。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村里的人,與村莊本身,是最佳的映襯。春初時節(jié),人們便在廳堂外頭備上一塊木梁,過不多久,春歸的燕子就會寄居到每家每戶。人們都大方地敞開門等著燕子,燕子也不拘謹,落落大方地在梁上安居。有幾戶人家的屋外,還掛著椰子大小的蜂窩,人們也不傷害它,由它住著。村里的人,總不拘與村子里的活物們分享自己的家。夏夜窗外每日必至的壁虎,春末便已經(jīng)掩住窗口的爬山虎,他們都一一大方地接受。好像這土地大方地給予了他們家園與糧食,他們便也大方地接納這些個可愛的生命。
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埋頭耕耘便是一生。歡喜的時候各家各戶聚在一起扯個閑話,你借我一缸米,我借你一柄鋤,你家田地我打點三分,我家為難你也出一分力。老人們常說,自己是個沒有讀過書的農(nóng)村人,巴望著孩子學些真有價值的大道理。而尋遍人間,終未見更有大方之處。反倒是腳踏實地、不求回報、寬宏大量的村民們,在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上,開拓著、延伸著這似乎并不完美的生命。
從外頭看村莊,是一大片齊整的田野,楊樹縱橫排開,溪水曲折灌溉滋潤著每一戶人家。橋未修建時,每戶會撐船的漢子時不時去河邊,載婦女與小孩過河趕集。落葉在水中鋪開,可以聽見船槳劃過水面的聲音。
我總覺得,這村莊,與村里的人,都有那么一股大方慷慨的氣量。
成功 亮 點
本文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村民骨子里的那份大方、大氣、大度、大量。他們嘴里雖然說不出一句大道理,但恰恰是他們堅守著人世間最大的道理。正是因為他們堅信“我怎樣待人,人就會怎樣待我”,所以他們才能夠這樣大方地待人、待物。作者寫作的最大機智就在于對白描手法的充分運用,的確,對于質(zhì)樸得像泥土一樣的村民,任何華麗的辭藻,花哨的手法,都是一種矯飾,唯有白描,才能與這質(zhì)樸的民風、民情、民俗相合,這就是“形神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