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芳,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簽約作家,曾獲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優(yōu)秀作品獎、江蘇省第四屆紫金山文學獎。出版散文集《空庭》、小說集《紙飛機》等。
猶記小橋初見面,柳絲正長,桃花正艷。
關于橋最唯美的記憶,始于蒙蒙煙雨里。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一段小橋,承載了千年的時光和亙古不變的關于愛情的傳言。
在離我童年居住的大院數(shù)里之外,有一截矮矮破破毫不起眼的石橋,叫作“望仙橋”。長大后才知道,杭州某地也有這樣一座同名橋。望仙橋頭有兩處凹下去的小坑,每次去望仙村母親的外婆家做客,路過小橋時母親都會娓娓道來:那兩個小坑是董永與七仙女之子鶴生的跪痕。傳說七仙女從橋上離開,返回仙界時,鶴生因思念母親,跪于橋上久久不起。而坐在后車椅上的我,眼前仿佛只看到了七仙女的花容月貌和她足下的五色彩云。
橋仿佛總是和人的情思有著若即若離的關系,或是愛情,或是親情,或是恩情。于是,我們看到了威廉·華茲華斯的《威斯敏斯特橋上》,看到了余光中的《中元夜》……
曾外出采風寫生,有一處風景便是“覓渡攬月”。蘇州水多橋多,站在覓渡橋上看月亮從水面遙遙升起,目光和月光之間一片清瑩。最巧妙的便是月亮初升之時,月好似是在橋洞幽深處的一片靛藍色里早早藏著的,待到看她的人多了,才帶著些許羞澀盈盈而出。
文章是案頭的山水,那橋,便是地上的文章!
橋總是會讓我們記起模糊的舊時光,那里,或許有我們及我們熟悉的人年輕時候的模樣。讀吳付剛的散文《橋上橋下》,好像那群“倒仰肚”“踩假水”的頑童中,就有一個童年時候的自己。
鐵凝的《橋的翅膀》,更是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形的橋,例如“文學的目的不是發(fā)明橋,但好的文學有資格成為橋,它所抵達的將是人的心靈深處,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
橋若詩,詩如橋。
橋是一種承接。浮世中,我們多數(shù)人只是站在橋上看風景罷了!
——本期特邀主持: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