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生
據(jù)一項最新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涉及財物、醫(yī)藥和情感三類騙術最易使老年人上當。專家建議,子女應“?;丶铱纯础?,多給老人精神慰藉,并幫助他們提高辨識騙局的能力。
“免費健康體驗”成騙局誘餌,涉及醫(yī)藥類的騙局使老年人防不勝防
70歲的沈陽市民李女士身患尿毒癥、高血壓等多種疾病。2012年3月,她老伴偶然參加了某保健品有限公司舉辦的“免費健康體驗”活動。老伴經不住銷售人員的游說,花5040元購買了6瓶保健品。隨后,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銷售人員采取買3大盒贈3小瓶、免費贈送旅游、贈送食用油和面粉等方式,誘使老人又先后購買了90多瓶總計花費7萬余元的保健品。
老人的兒女發(fā)現(xiàn)后,登錄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網站查詢得知,該保健品主要營養(yǎng)成分為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保質期為18個月,每天最大用量不超過25克。根據(jù)此劑量,李女士老伴購買的保健品,就算是老兩口一起吃,用3年時間也都吃不完。李女士的兒女找到商家要求將剩余保健品退回,無果后便投訴到了沈陽市消協(xié)。沈陽市消協(xié)的工作人員說,最近一段時間,有關老年消費者或老年人子女的投訴明顯增多。部分保健品的生產廠家和經銷商抓住當今老年人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渴望晚年身體健康、長壽的普遍心理,經常打著“獲國家科技成果獎”或“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幾十年研究成果”等各類旗號在社區(qū)、公園、賓館等公共場所,以“咨詢義診”“免費健康講座”“免費健康體驗”等名義,通過免費贈送、免費儀器檢測等手段設置溫柔陷阱,推銷產品。甚至肆意擴大保健品的功效,誘惑和誤導消費者,給老年消費者身體健康帶來嚴重隱患,同時,經濟上也蒙受損失。
“婚托”大行其道
“我們所發(fā)布的虛假廣告,都精心地編寫廣告詞,讓中老年人打消顧慮,如:‘曾有不幸的婚史,希望過安穩(wěn)日子,尋覓懂感情、會體貼的人托付終身,年齡不限。以此來誘騙老年人,索要衣物、首飾、聘禮……”這是日前法院審理的“婚托”爆出的行騙伎倆。
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間,沈陽女“婚托”王某、付某在當?shù)匦卢斕厣虉觥⒋髺|區(qū)皮革市場、廣宜街樂購超市等地,以刊登虛假征婚廣告為手段,由王某化名冒充征婚人、付某冒充婚介所中介人員或者王某的姐姐,以收取中介費、買禮物等為名,先后騙取8位老年征婚者共計4萬余元。
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邊鋒證實,針對老年人的涉情感類騙局,是近年來大量出現(xiàn)的一種新興騙術。騙子往往抓住老年人即使被騙,也會因為愛面子、怕兒女責怪而不說出來的心理,屢試不爽。
冒充公職人員,騙取財物
2011年1月,遼寧省沈陽市73歲的于淑芬老人聽說,某電視臺將派人到沈陽選拔老年人組成合唱團,到北京參加晚會演出。她信以為真,交了220元沈陽到北京的單程火車票錢和500元保證金。
“有個叫吳勇的人負責這次選拔活動。他帶來舉辦這次晚會的文件,上面蓋著電視臺的大紅戳,還寫明支付每個演員演出費用1000元?!庇谑绶艺f。最后,17位老人被騙。吳勇將他們交的1萬多元錢揣進腰包后便人間蒸發(fā)了。
目前,針對老年人實施的騙術以涉財物類居多。此類詐騙案的實施者大多會冒充銀行、電信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或法院、檢察院、公安局的執(zhí)法人員,給老人打電話,告訴老人中了大獎、親人遇車禍或是法院要查封其賬戶等,讓被害人把錢轉到騙子指定的賬戶上。
老人受騙子女應反思
遼寧同格律師事務所執(zhí)行合伙人陳寶龍剖析,一些獨居和空巢老人,因缺乏情感慰藉和關注,經常感到被邊緣化,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人精神空虛的弱點,主動噓寒問暖后行騙。
他說,一些老年人熱衷于參加保健品講座,一方面是重視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內心孤獨,明知道是促銷活動,就想去湊個“熱鬧”。去的時候還想著捂緊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現(xiàn)場,就擋不住誘惑。
不僅僅如此,退休后人的生活圈子相對變小,信息渠道狹窄。尤其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在生理功能、智能方面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即使遭遇媒體多次報道的騙術,老人還是往往在被騙之后才會意識到。
陳寶龍還說,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部分老人退休后脫離了以往的社會角色,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擔心被小輩看不起,會希望通過某些成功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類老人很容易被投資類、收藏類的騙局所迷惑。
專家認為:“老人受騙,子女當反思。”老年人之所以成為騙子的目標,不僅在于騙子準確地把握了老年人的心理與現(xiàn)實需求,還跟老年人的這份孤獨有著密切的關系。鑒于此,子女常常給老人“精神充電”,填補他們的精神缺失,才是避免老人受騙的第一要務。
編輯/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