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顯超石麗娜榮根滿
(1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溶栓療法和克林澳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分析研究
王顯超1石麗娜1榮根滿2
(1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中鐵十九局集團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遼陽 111000)
目的 探討溶栓療法和克林澳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隨機將 126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用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克林澳 320mg 加入生理鹽水 250mL 靜滴,每日一次,連續(xù)用藥 14d 為 1 個療程。對照組用培他啶氯化鈉 500mL 加復方丹參注射液 20mL 靜滴,連續(xù)應用 14d。結果 治療組總顯效率為 87.3%,而對照組僅為 69.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0.05)。結論 克林澳治療急性腦梗死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并有較好的預后,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藥物,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價值。
急性腦梗死;克林澳;臨床療效;預后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高,治療率低為特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對急性腦梗死早期采用克林澳是一種新型心腦血管治療藥物,具有腺苷增效及弱鈣阻滯的雙重作用機制。同時具備了擴張血管、改善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保護腦細胞的雙重作用機制,而且克林澳在發(fā)揮作用的同時并不影響血壓及脈搏,經臨床藥理及臨床觀察,克林澳能夠擴張血管、增加顱內動脈及椎動脈的血流量,特別是病變區(qū)和局灶缺血區(qū)域[1-2]。我院采用北京四環(huán)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克林澳治療急性腦梗死126例?,F(xiàn)將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1 治療組126例
男78例,女48例;年齡35~75歲,平均57.5歲。其中頸內動脈系統(tǒng)梗死112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梗死14例;一側底節(jié)區(qū)梗死92例,多發(fā)性腦梗死24例,大面積腦梗死10例,其中18例患者第一次頭顱CT掃描時未發(fā)現(xiàn)梗死灶,發(fā)病3d后再次頭顱CT掃描已均顯示梗死灶,發(fā)病至用藥時間:6h內12例,6~12h 46例,12~24h 48例,24~72h 16例,>72h 4例。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表2 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
表3 治療組用藥時間與療效關系
1.1.2 對照組98例
男58例,女40例,年齡40~80歲,平均60.5歲。其中頸內動脈系統(tǒng)梗死88例,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梗死10例;一側底節(jié)區(qū)梗死78例,多發(fā)性腦梗死20例,其中大面積腦梗死8例。入院第一次頭顱CT掃描未顯影者18例。發(fā)病后用藥時間:6h內10例,6~12h28 例,12~24h42例,24~72h12例,>72h 6例。據(jù)詳細病史,神經系統(tǒng)體征,入院病歷224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3-4];并于治療前做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同時計數(shù)紅細胞壓積、血小板、出血時間、凝血時間、血脂、血液流變。
1.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用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克林澳32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滴,每日一次,連續(xù)用藥14d為1個療程。對照組用培他啶氯化鈉500mL加復方丹參注射液20mL靜滴,連續(xù)應用14d。
1.1.4 實驗室指標觀察
入院治療前及治療后ld、7d、14d查血常規(guī)、出血時間、凝血時間、紅細胞壓積、大便潛血實驗及心電圖。治療前及治療后 3d,2周復查頭顱CT 。
1.1.5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法,檢驗水準P取0.05,采用雙側檢驗。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生活狀態(tài)標準進行評分,治療結束后綜合患者的功能改善(神經功能缺損值積分值的減少)及病殘程度進行評定[5-9]。
2.1 臨床療效兩組治療后的療效評定顯示克林澳治療組基本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好轉+好轉)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表l)。
2.2 實驗指標及頭顱CT改變
①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表2)。治療組用藥前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指標均有顯著差異(P<0.05);②頭顱CT改變:克林澳組于治療后頭顱CT顯示病灶較前縮小后密度變淺者為88例(69.8 %),對照組顯示病灶縮小或密度變淺者為38例(30.2%)。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 用藥時間與療效的關系
見表3,發(fā)病主用藥時間以24h為界,將治療組分為2組,即 24h以內組88例,顯效率為90.1 %,24h 以上組38例,顯效率37.2%,兩組比較 P<0.01,具有極顯著性差異,而24h以上組的療效與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4 副作用
2例72歲男性患者發(fā)生白細胞減少,12例患者出現(xiàn)失眠,8例患者出現(xiàn)輕微頭痛,未見皮疹及過敏反應。
腦血管擴張劑與腦保護劑作為藥物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腦血管功能失調,鈣通道阻滯劑在防止腦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保護神經元不受缺血損害,減少梗死面積,改善神經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腦保護方面,單一途徑的腦保護劑具有局限性,目前國際上倡導多途徑的腦保護劑聯(lián)合應用,馬來酸桂哌奇特的作用機制為腺苷增效作用及弱鈣阻滯作用,其中腺苷增效在該藥占主導地位,通過抑制腺苷脫氫酶及腺苷重吸收從而達到腺苷增效的目的,通過內源性腺苷增效,使之具有多途徑腦保護、全面恢復血循環(huán)的雙重藥理作用。馬來酸桂哌奇特為一種新型的腦血管治療藥物,有較好的擴張血管及腦保護作用。臨床藥理實驗及臨床觀察證實不僅能增加頸動脈血流量,還能增加椎動脈和腦的總血流量。并能持續(xù)地增強苷或環(huán)磷酸腺苷的作用,并能提高紅細胞的柔韌和變形能力,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從而增強腦血管血流量,本藥在國外已較早應用。在法國克林澳作為一種血管擴張劑用于治療肢端動脈循環(huán)失調和腦血流量失調,在日本馬來酸桂派奇特應用良好,安全性高已被證實。
大量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證明克林澳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種生物效能,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紅細胞變形能力、血漿黏稠度下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紅細胞攜氧能力等作用,并且克林澳具有獨特的腺苷、CAMP 增效的雙重血管擴張機制,通過腺昔與A2受體的結合,亦可抑制中性粒細胞粘附,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微循環(huán)。
臨床驗證使用該藥治療腦梗死取得較滿意的效果,本文僅就腦梗死急性期住院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克林澳兩周的患者進行隨訪,與對照組對比:本藥物的基本治愈率為34.9%,顯著進步率為28.6%,而對照組的基本治愈率及顯著進步率為16.0%,進步率為32.7%,足見該藥物對腦血管病康復的有效率及癥狀改善程度上皆明顯優(yōu)于復方丹參對照組。
作者從治療組治療前后血流變學檢測指標變化觀察到克林澳能顯著降低全血黏稠度、血漿黏稠度、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說明本藥可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高粘狀態(tài),通過本研究資料分析,作者觀察到應用克林澳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有很多的療效,治療組總顯效率為87.3%,而對照組僅69.4%,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在用藥時間上,24h以內組顯效率為90.1%,而12h以內用藥的患者總顯效率達100%,提示早期應用克林澳對患者具有滿意的臨床療效,這與克林澳的內源性腺苷增效機理相吻合,缺血初期大量腺苷釋放到細胞間隙,發(fā)揮組織保護作用,早期應用克林澳可延緩腺苷的降解與重吸收,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腺苷的作用機制,并且,該藥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一種有效藥物,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推廣使用。
[1]凌國喜,榮陽,榮根滿,等.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7,4(29):36-37.
[2]張麗,黃道飛.心腦血管病新藥馬來酸桂哌奇特藥理及臨床綜述[J].中國臨床醫(yī)藥研究雜志,2002;(76):7002-7003.
[3]侯榮林,榮陽,榮根滿,等.急性腦梗死患者頭顱CT遲發(fā)呈現(xiàn)影像改變的進展性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生,2010;17(32):77-79.
[4]中華神經科學會.腦血管疾病分類診斷要點,臨床療效評定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6-381.
[5]劉慶英,榮陽,榮根滿,等.尿激酶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18):25-26.
[6]杜官林,榮陽,榮根滿,等.腦梗死的二級預防[J].中國當代醫(yī)藥, 2009,16(7):122-123.
[7]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8]匡曉明,榮陽,榮根滿,等.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發(fā)生腦梗死的危險因素[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33):36-38.
[9]洪梅,榮陽,榮根滿,等.進展性腦梗死的臨床分型與診斷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12):68-69.
R743.3
:B
:1671-8194(2013)04-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