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魯迅以及他所處的時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了。而魯迅作品淡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的消息,再次拉開了現(xiàn)代人與魯迅的距離。然而,人們沒有想到,在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之際,上海魯迅紀念館公布的“魯迅社會認知調(diào)研報告”顯示:超7成的受訪者認為,魯迅式雜文與魯迅精神永不過時。那么,在現(xiàn)代人眼中,魯迅究竟是什么形象呢?魯迅先生的作品,究竟應(yīng)該怎樣去品讀呢?
魯迅的生活智慧
孔慶東
魯迅是個非常有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觀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后來他又解釋道:“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fā)展,也不是放縱?!?/p>
魯迅很重視錢,絕不假裝清高。他的日記里仔仔細細地記著幾乎每一筆收入支出。收入主要來自三個方面:薪水、講課費和稿費。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時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標準是兩三塊大洋,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大約是今天一塊錢人民幣的七八十倍至一百倍。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很看重他的300塊大洋。后來,他離開了官場,也離開了大學(xué),由廣東到上海。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給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魯迅的做法,說魯迅為什么拿著國民黨政府的錢,還要罵國民黨。在魯迅看來,錢是該拿的,但國民黨也是該罵的。跑到外國,在帝國主義的大旗下罵中國,那才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就在國內(nèi)以筆作槍,貶惡揚善,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魯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樣》里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一天之后,再來聽他發(fā)議論?!笨梢姡斞傅纳钪腔凼墙⒃趯崒嵲谠诘娜粘I钌系?。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當(dāng)然也值得尊敬,我們應(yīng)該幫助這樣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截然分開,一味追求理想,不顧生活實際,那就可能成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所以,他知道如何應(yīng)付不同的場面。比如他說如何聽高人講話:“與名流學(xué)者談,對于他之所講,當(dāng)裝作偶有不懂之處。太不懂被看輕,太懂了被厭惡。偶有不懂之處,彼此最為合宜?!?/p>
這是世故,但這世故背后是對虛偽的社會風(fēng)氣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時候,比如日本請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禮,他就予以拒絕。他說:“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個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庇浾呒m纏說:“如果您不答應(yīng),我就非常為難了?!濒斞复鸬溃骸叭绻掖饝?yīng)您,我就非常為難了?!敝腔鄄灰欢ǘ际菆A潤婉轉(zhuǎn)的,有時候也表現(xiàn)為斬釘截鐵的果斷。
那么,魯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許壽裳說:“有人以為魯迅長于世故,卻又有人以為他不通世故,其實都不盡然,只是與時宜不合罷了?!?/p>
(選自《四十不壞》,有刪節(jié))
【賞析】
魯迅是個非常有生活智慧的人。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里,魯迅都被神化了。把魯迅當(dāng)成一個“人”,可以讓人們了解更加真實的魯迅。
作者選取魯迅日常生活中不太被注意的細節(jié),讓我們認識到了魯迅的生活智慧:魯迅有著清醒的金錢觀,他認為金錢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魯迅懂得生存哲學(xué),該敷衍的時候敷衍,該世故的時候世故。這無形中讓我們認識了一個與以前不一樣的魯迅,而這個魯迅有著瀟灑、輕松、生活化的神情與氣度。我們大都知道很久以來被神化了的魯迅,而了解了生活中的魯迅、人間的魯迅后,我們會對他更加崇敬。
人間魯迅
林賢治
一個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時代是大時代。大時代總要產(chǎn)生巨人。
魯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將軍,他無須揮舞權(quán)杖。作為舊世界的逆子貳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輕的“奴隸”。他把對于民族和人類的熱愛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幾乎只讓人望見直逼現(xiàn)實的憤怒的火焰。數(shù)千年的專制、強暴、虛偽、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擊的目標。他教“奴隸們”如何反抗,如何“鉆網(wǎng)”,如何進行韌性戰(zhàn)斗。他雖然注重實力的保存,卻不惜犧牲自己,必要時照例單身鏖戰(zhàn)。一生中,他吶喊過也彷徨過,甚至在橫站著作戰(zhàn)的晚年仍然背負著難耐的寂寞,卻從來恥于屈服和停止。中國的思想文化界,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贏得眾多的“私敵”,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沒有一個人像他一樣獲得更為輝煌的戰(zhàn)績。他所憑借的僅僅是手中的那支“金不換”,便在看不見的卻無比險惡的戰(zhàn)場上,建立了超人一等的功勛。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現(xiàn)大大小小的紀念會、石雕、銅像或是傳記。可悲的是,當(dāng)再度被賦予形體的時候,這個始終屹立于人間的猛士,卻不止一次地經(jīng)過人們無意的鋪墊和厚飾,成了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偉大才是真正的偉大。魯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為他耳聞了愚昧的歡呼和悲慘的呼號,目睹了淋漓的鮮血,品味了人間的一切疾苦,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艱深的文字才顯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鮮、那么富有生命活力。
魯迅就是這樣一個畢生用文字進行搏斗的人,他的形象,其實早經(jīng)文字本身表達無疑了。世間的紀念物,絲毫不能為他增添或減損些什么,無非是后人的一種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發(fā)的,不是對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氣和變革生活的熱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寧說:我們什么都不需要!
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正在于我們可以因他而意識到自身的存在。魯迅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沒有把黃金世界輕易預(yù)言給人們,卻以燃燒般的生命,成為了千千萬萬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時間的深度里。應(yīng)當(dāng)相信,歷史終會把最有分量的東西保留下來。
(選自作者的同名作品)
【賞析】
魯迅是一位用文字搏斗的巨人,他在其他人都不敢挺身而出的時候以筆作戟,以犀利的筆觸讓人們覺醒;他沒有像別人那樣陶醉于“地大物博”,而是用手術(shù)刀一樣的筆解剖著我們的國民劣根性。
關(guān)鍵是真正讀懂魯迅
林環(huán)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明顯減少;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魯迅作品“雞肋說”“晦澀說”“壓抑痛苦說”“時代隔膜說”等各種說法也炸開了鍋。
其實,類似說法并不新鮮,近年來幾乎是定時地間歇性地爆發(fā),原因基本圍繞上述幾個“說”。而反對者則一直堅稱,魯迅作品對于塑造學(xué)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極為重要,甚至將其作品被刪減上升到了“這是民族脊梁的垮塌”、“數(shù)典忘祖的鬧劇”的認識高度。
然而,人們需要好好思索并討論的,恐怕不應(yīng)是刪或者不刪,而是該如何教與讀。
如果全是簡單的臉譜化和主題先行,難免讓課堂變得像不討人喜歡的“神壇”。究竟什么才是魯迅精神?1936年魯迅逝世,許廣平寫了挽詞——“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如今,包括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陳漱渝在內(nèi)的不少學(xué)者將此歸納為是最具普適性的“誠與愛”。魯迅認為他的人生哲學(xué)都體現(xiàn)在散文詩集《野草》中,《過客》一文的主人公“約三四十歲,狀態(tài)困頓倔強……黑色短衣褲皆破碎,赤足著破鞋”,在得知前方是墳地和野花而且“料不定可能走完”后,唯一的選擇仍然是決不回轉(zhuǎn)地前行。這樣執(zhí)著不懈的追求,這樣內(nèi)心滿懷光明的希望者形象,即使早已遠去,也仍能讓身處另一時空的我們感知來自他的溫暖和人性光輝。
閱讀魯迅,其實是件愉快的事。他不會在你耳邊嘮叨,教訓(xùn)你如何“做人”;他只在你用心體會時,才遠遠地、隱約地說些“立人”的精神。而語文教育,也該是件溫暖的事。可以試著,不光是用“偉大的魯迅”去教育學(xué)生,還要還原“真實的魯迅”,和學(xué)生們一起由外及內(nèi)、由表及里慢慢地親近魯迅、認知魯迅。事實上,他就是孩子們身邊可親可敬的長者。
在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一位語文教師勇敢地自我反?。骸拔覜]有把《魯迅全集》看完,甚至連二分之一也不到。我們對魯迅的理解有時也存在著淺讀、偏讀、誤讀,導(dǎo)致把作品講得讓學(xué)生害怕。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我們先把魯迅讀懂?!?/p>
(選自《解放日報》,有刪節(jié))
【賞析】
魯迅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他以自己的骨氣、勇氣和智慧使人們真正觸摸到了中華民族的根。如果說文章可以拯救人,那么,魯迅用他的筆撥開了一個時代的陰霾。他的文字用血和淚組成,一字一句敲擊著人們殘破不堪的心靈。郁達夫在紀念魯迅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擁護的民族則更為可悲?!闭\哉此言,悲哉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