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語言是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首要工具,是教師的行業(yè)用語。本文從教師專業(yè)倫理的視角出發(fā),討論了教學語言應該符合教師專業(yè)倫理的必要性,教師語言中凸顯出教師專業(yè)倫理的哪些原則,并對教師提高自己語言的倫理性提出了相關策略。
關鍵詞 教師語言 教學語言 教師倫理 言語理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行業(yè)用語,是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影響學生心理和行為的首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教學。教學倫理是以現(xiàn)代道德哲學和現(xiàn)代教學論為視角,審視教學過程中的倫理現(xiàn)象,揭示其深刻的倫理內涵和師生所應該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①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是教師無論在什么樣的教學情境中,選擇什么樣的手段,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是必須考慮的價值取向。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就曾強調:說話應該出于至誠,精于思想,合于倫理,工于表達。②教學語言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除了要符合教師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外,還應該符合言語交流的基本原則,即合作和禮貌原則??v觀我國現(xiàn)價段的教學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對教學效率的盲目推崇和對教學倫理的嚴重忽視的現(xiàn)象。而這一現(xiàn)象遷移到教師的教學語言上就是對語言藝術的盲目追求,而對語言倫理的逐漸淡化。
1 教師語言的倫理性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教師語言反映著教師個體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體現(xiàn)著教師形象,是課堂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教師對學生有形的體罰已經逐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教師通過無形的語言對學生變相體罰逐漸蔓延開來。一方面出于教師權威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教學管理的需要,教師們現(xiàn)在也在想著用各種無形的語言冷暴力,對學生進行著刺激和管理。
第一,教學語言具有教學倫理性是基于教學語言作為教學行為本身的功能。莊文中在其論文中提到“教師用語言來傳授知識,訓練學生能力,開發(fā)學生智力;用語言同學生交流思想感情,建立友誼,塑造高尚優(yōu)美的靈魂。教學語言是教師言傳身教、培育人才的“過河”之橋。③作為教師與學生思想情感交流的橋梁,教師語言在表達情感,塑造學生心靈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教學倫理范疇中就包括了教師課堂中的各種行為的倫理性,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運用的教學手段,自然不能例外。而以往關于教師教學言行的研究主要著重于教師言行的規(guī)范性,追求其藝術性和幽默性而忽視了其基本的倫理性。
第三,教學語言具有教學倫理性是教學教育性的具體體現(xiàn)。一方面教學語言面對的對象是一個個具有獨立情感和自主思想的個人,學生個體的發(fā)展性是教育教學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教學的教育性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教師教學語言作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其倫理性的表現(xiàn)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發(fā)展。另一方面,在新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中,學生情感價值觀被提到與學生知識、技能和學習過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應該重在學生潛移默化中體會情感,感知情意。而以往傳統(tǒng)“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形式,完全忽視學生的情感,老師生硬的通過自己的語言表白形式,將教材中的某種價值觀硬塞給學生,其所達到的結果的過程本身就不合乎倫理,其結果也更不可能合于倫理了。注意到教學倫理的教師在課堂上就會很少向學生灌輸自己的思想意識,而是通過與學生真誠的互動和共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會,達到最終內化的效果。
第四,教學語言合于倫理也是創(chuàng)建和諧師生關系,構建和諧課堂的根本要求。教學語言作為師生關系溝通的重要工具,不僅僅傳授的是知識,也傳遞著老師對學生的情感。學生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來感受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尊重,從而決定自己對教師、對課堂的態(tài)度。在教學中,只有教師的語言充滿誠摯的感情,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堂的溫馨,也才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第五,言為心聲,教學語言作為教師的行業(yè)用語,其本身也代表著教師的形象。正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一樣,一個品行低下的教師,很難期望他有高雅的談吐。相反一個道德修養(yǎng)高的教師,其言談也必然合于倫理。教師語言作為教師形象代言之一,其表達也必須合于倫理。
第六,教學倫理本身就對課堂的教學活動起著監(jiān)控、評價的作用。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學評價中,人們?yōu)榱俗非蠼逃男Ч?,很少在課堂中的對教師的言行進行倫理性的評價。也正是這一評價的缺失,使得教育真正的育人目標很難實現(xiàn)。教學語言作為課堂的教學行為之一,其本身也應該接受教學倫理的評價和監(jiān)控。
正如俗語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這種無形的殺傷力并不低于有形外在的體罰,尤其對于心靈敏感而又脆弱的中小學生,其所發(fā)揮的作用更甚。也許教學語言的倫理性對教學效果的作用確實不明顯,但是其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確實不可忽略的。正是基于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教學的教育性,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倫理性,也只有我們做到了教學語言合于倫理,我們才能去追求語言的藝術性和幽默性,才能去工于表達,也才能真正達到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標。
2 教學語言倫理的原則
教師專業(yè)倫理是專業(yè)情意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教育責任心、敬業(yè)精神和服務精神、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審慎行使自己的權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④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就認為教育應遵循公正、平等、自由、尊重、博愛等重要的道德范疇。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育者的責任心、公平心和博愛心也是被強調得最多的內容。但是同時,教學語言又屬于語言學的范疇,要使得它合于教學倫理,首先就要讓它符合遵循著語言學的行為原則。美國哲學家格賴斯(GriCe)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就首次提出言語行為理論的合作原則:就是在所有的言語交際中,說話人與聽話人都有一種默契和合作,使整個交際過程所說的話語符合交流目的和方向,從而使交流得以有效?、堇^格賴斯的合作原則之后英國語言學家布朗、列文森和利奇等人⑥提出言語交流的禮貌原則,是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應遵守的社會禮貌規(guī)范。而這兩個原則也恰恰是從兩個不同的側面對語言交流提出的基本準則。合作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內容及功能上,而禮貌原則主要反映在語意和語態(tài)。所以考察教學語言的倫理性,既要結合教學語言的運用情景和使用對象,又要考慮到言語理論中對語言的基本要求。
隨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課堂的教學過程已不再是教師一言堂的過程,而是師生互動的情景,因此教師在以前的教學情境中經常用的語言就有必要進行轉換。在以前教師講完某個知識點后,就喜歡直接說:“既然大家都會了,那么現(xiàn)在做某某頁某某題。”雖然這樣的語言直接切題,言簡意賅。但卻違背了教學倫理中的尊重、平等原則,而且在語態(tài)上也沒做到言語理論中的禮貌原則。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到別人的意志上,強制學生達到教師的要求。教師雖然在專業(yè)學術上確實高于學生,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說話的語氣上就高人一等,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強加在別人的行為中,就可以代表表達別人的意思不用尊重學生的意愿。簡單地說,言語交流中禮貌原則就是要求教師在說話時一方面言語內容要禮貌,另一方面言語態(tài)度要做到客氣禮貌。因此針對上面的情景教師可以換成“你們都會了嗎?那我們就用某頁某題來試試好嗎?”這樣既在內容上達到了要求,在語態(tài)上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尊重,學生也樂于接受。
當學生問了一個老師不能馬上回答的問題時,過去老師會技巧性地帶過,或者胡亂講一通,甚至將學生搪塞過去。這樣的語言當然會影響到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更會讓學生瞧不起老師的學術水平。而且在言語交流理論中這樣帶過、或者胡亂講一通的語言都是容易違背合作原則。合作原則要求教師的語言在信息傳遞上要言簡意賅,質量上要真實牢靠,而且所說的話要切題,不能答非所問;在方式上要做到清楚明白,而不是邏輯混亂,晦澀難懂隨便糊弄過關,或者使用模糊語言搪塞過去。因此在面對這樣的情景時,教師可以直接說:“這個問題問得真好,把老師給難住了,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好嗎?”這樣即顯示出教師的坦誠,同時也體現(xiàn)出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在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都喜歡說:“某某,你來回答下這個問題?!边@樣的語言暴露出師生地位的不平等,學生處在教師的支配的地位,而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都得聽教師的安排,被動地回答問題?;卮鸷谜咭簿褪峭瓿闪死蠋熃淮囊豁椚蝿?,回答得不好還會招致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一頓謾罵或者批評。所以學生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磕磕巴巴,不能大膽自信地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當然這樣的交流方式既違背了言語交流中的禮貌原則,也是傳統(tǒng)課堂中師生地位不平等的有效明證。像這樣的話語可以轉換為:請某某同學跟大家分享下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這樣既可以達到提問的目的,同時又尊重了學生不同的觀點。
在教師講完知識點之后,許多老師還會經常反問學生:懂不懂?聽明白了嗎?聽懂了嗎?雖然這樣的語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出現(xiàn),但在課堂中這樣的提問看似反問,實質是在對學生進行質問。學生會迫于教師的權威而違心地回答會或者明白。而實際上這樣的問題在內容上就存在指代不明,完全沒達到言語交流中合作原則的清楚明白,而學生在回答時也經常是答非所問,更有甚者直接說假話。而在言語態(tài)度上也沒有達到言語交流理論中的禮貌原則,既沒有考慮到學生水平的不一,也沒有留給別人表達觀點的余地。所以在課堂上這樣的語言可以轉換為:“我這樣講,可以嗎?”這樣既表達了對學生的要求,同時在語氣上也體現(xiàn)出教師的謙虛和親切,給學生留有表達自己觀點的空間。
3 如何使得教師言行合于倫理
3.1 提高教師道德覺察意識
雷斯特(Rest J)提出了倫理行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這個理論認為倫理行為發(fā)生之前至少由倫理敏感性、倫理判斷、倫理動機和倫理品性等四種成分所構成。其中道德敏感性是一切道德問題的啟動裝置,只有教師具有了強烈的道德敏感性才能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覺察到道德問題,也才有解決道德問題的可能。⑦因此提高教師的道德敏感性,才能讓其對自己不道德的教學語言敏感,才能啟動其他道德機制,從而對其教學語言做到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
3.2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主動地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沉著思考和不斷總結,⑧是促進教師提升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饋。通過教學反思,教師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也能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包過倫理問題進行重新的思考,從而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提高。
3.3 保持健康的心態(tài)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傳授知識,授人專業(yè)技能,解除學生困惑的教師,如果其自身的心理都存在這問題,讓人又怎能期望他能正確對待學生呢?因此教師只有自己保持一顆健康平和的心態(tài),才能在面對枯燥煩悶的教學的問題時做出正確的言行,也才能傳授別人正確的思想方法,才能保護學生心靈的健康發(fā)展。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中小學教師教學倫理敏感性及其發(fā)展的實證研究”(10YJA880193)階段成果
注釋
① 王凱.國內教學倫理研究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② 葉圣陶著,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 莊文中.教師教學語言的功能、語言環(huán)境和基本要求[J].語言文字應用,1994(3).
④ 楊曉峰.存在主義視角中的現(xiàn)代性陷阱與教師專業(yè)倫理的回歸與發(fā)展[J].中國德育,2010(3).
⑤ 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⑥ 何兆熊.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
⑦ 任強.教師教學倫理敏感性及其干預策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10.
⑧ 嚴敏.注重課堂教學反思 提高教師教學水平[J].科教文匯,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