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際私法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法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但在教學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本文結合該學科自身特點,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著手,指出了國際私法的教學在基礎理論的講授上應結合案例分析,實現國際私法的本土化。
關鍵詞 國際私法 法學教育 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國際私法學是我國高等學校中法學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推動,國家之間的民商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因此,我國越來越需要更多地了解并運用國際法的人才,也凸顯了國際私法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國際私法的教學活動若要收到好的效果,首先就應該準確把握國際私法這門學科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
1 國際私法的學科特點
每一法學學科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國際私法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象牙塔。美國著名學者普若瑟(William L. Prosser)生動形象地概括了國際私法的特點,即沖突法領域就是一塊陰霾的沼澤地,這里充滿了搖顫的泥潭。一些博學而又古怪的教授流連其間,他們用晦澀的、令人費解的專業(yè)術語,對神秘的事物創(chuàng)設理論。而普通的法官或者律師卷入這個領域就會迷失。
尤其,國際私法學對于我國來說是舶來品,其是移植外國的法律學科,理論具有特殊性。早期的國際私法產生于意大利半島,近代國際私法主要發(fā)展于德國、法國,現代國際私法主要興于美國。此外,國際私法是綜合性學科,包容性強,涵蓋范圍廣。涉及到民法學、法理學、民商事程序法學等內容。最后,國際私法與其他法學課程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沒有定論。
2 國際私法教學中現存問題
首先,在國際私法的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國際私法的教學職能是什么?是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理論研究的培養(yǎng)。這個問題也是整個法學教學中首先要明確的問題。因為課堂教學的學時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在理論與實踐方面有所側重。
其次,國家司法考試已經允許在校學生報考,因此司法考試對大學法律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這種受司法考試影響的大學法律教育可以真正讓學生理解法律是被質疑的。因為應試化的教育是一種真理性的教育,而法學的本質是一種價值關涉性的研究。
再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法學教育也在面臨著改革。但是在具體教學改革中,又容易產生注重了實務教學,而不注意法律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如何恰當把握理論和實務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畢竟我國的法律體系不屬于判例法系?,F如今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最后,雖然國際私法學是舶來品,但是在教學中,還應實現國際私法的本土化,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如何實現這種本土化,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3 完善國際私法教學方法
基于多年的法學教育工作的經歷,筆者認為,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教育在于法學思維的培養(yǎng)。尤其國際私法是法律適用法,不是一般的實體法、也不是一般的程序法,是一種特殊結構的法律規(guī)范。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思考涉外民事的有關問題時,采用法律適用的法律思維范式。
德國比較法學家茨威格特和克茨曾經在評論法國的法學教育時曾這樣說道:“法律并不純粹是一種專業(yè)訓練的對象,而是人們可以從中學習清晰的思維、透徹的表達以及練習修辭技巧的一個領域……以這種一般化的、非實踐的、甚至是‘書本的’方式學習法律卻是深化那些將來準備成為法律家的年輕人知識的一種有效方式。”①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的法學教育的發(fā)展已經在轉變,教學內容日益注重實際,越來越細致和關心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問題。判例教學的方法的適用就是這一內容的生動體現。案例分析是為了使學生觀察法律概念如何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在價值沖突的情況下,怎樣確定法律的適用才能夠最好地衡平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最終實現個案的正義,這可以激發(fā)學生去積極思考法律實效以及法律實現的問題。正如英國著名法官科克所說,法律上的各種案件“是由人為理性和法律判決來決定的,而不是由自然理性來決定的;法律是一門藝術,在一個人能夠獲得對它的認識之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②因此,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以案例講解取代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是不可取的。
理論聯系實際還表現在對中國實踐經驗的研究和調查。這樣使得學生對社會中發(fā)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思考,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法律思維。但是對實際問題的探討需要教師的引導。在學生整個法律體系還未構建,或者是缺乏應有的法律思維能力的情況下,老師的引導是非常關鍵。
在國際私法的教學中尤其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舉一反三”,使學生熟悉法律術語,熟悉支撐這一法律的基本理論和這部法律所力圖解決的具體問題,能夠熟練進行法律推理和思考,進而能夠在無需課堂教授的情況下也能依靠法學教育培養(yǎng)起來的素質和基本知識迅速理解和運用新頒布的法律。③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意展現國際法學內在的邏輯關系以及和民商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外在的邏輯關系。例如,在講授涉外物權法律適用的時候,就應該首先引導學生結合物權的特點、物權法的價值取向進行分析,就可以推斷出在發(fā)生涉外物權法律沖突的情況下,應該如何確定準據法,實現實體正義和沖突正義。學生熟悉了這種分析和邏輯推導的方式后,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分析合同、婚姻、繼承等法律關系的法律適用規(guī)范。這樣,學生對于法律規(guī)定就很容易理解、記憶,在具體的案例中也學會了分析方法。
目前,學生對法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沒有熱情,這并不代表理論學習無用,恰恰說明現在的法學理論課程應該進一步改革。在關注中國一些現實法律問題時,不能一味隨著市場的一時波動而過分削弱法學本科的法律理論的教育。法學本科教育具備比較系統(tǒng)和一定的理論訓練,這區(qū)別于一般的律師職業(yè)培訓。因為法學本科教育是中國法學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其還擔負著為法學碩士教育和博士教育輸送人才的作用;并且本科畢業(yè)生除了一小部分進入律師行業(yè)外,部分是進入到政府機關、公司企業(yè)。
總之,現在的法學教育在使學生形成正義觀念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與嚴格程序的信仰,而這一切都需要扎實的法學基礎理論的學習。
本文為2011年包頭師范學院教改項目(BSYJW2011 -16)應用型法學人才教育就業(yè)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茨威格特·克茨著.比較法總論.潘漢典等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42.
② 賀衛(wèi)方.法律教育散論.載于賀衛(wèi)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12.
③ 王健.中國的J.D.載于賀衛(wèi)方編.中國法律教育之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