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媒體大量涌現的互聯網時代,微博客的出現給獨立學院植物學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和平臺。微博客有著全新的體驗特性和功能優(yōu)勢。針對目前獨立學院植物學教學現狀和模式的不足,探討了微博客在植物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 微博客 獨立學院 植物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微博客的特點
微博客簡稱微博,日常生活中我們又稱其“圍脖”。微博的概念來源于英文單詞Microblogging,中文翻譯成“微型博客”。它是新媒體的一種,用戶通過手機、QQ、MSN、web等各種客戶端發(fā)布信息,信息內容限制在140個字符左右,并實現即時分享。信息內容呈現的形式可以是文本信息,也可以是圖片、視頻、音頻片段等,允許任何人或特定的用戶瀏覽、評論、轉播、分享等。
相對其他的媒體形式,微博客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體驗性,更切合現代用戶的習慣,體現了時代進步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草根性強、平臺多
微博用戶的準入門檻低,可以通過瀏覽器、移動終端等多個平臺進入,簡單的注冊之后即可使用。在騰訊、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開設微博之后,它的發(fā)展態(tài)勢空前高漲。據統(tǒng)計2012年6月我國的微博客用戶人數達到了3億以上,其中有普通職員、學生、公務員、政府、明星等各個社會階層。
1.2 便捷和原創(chuàng)性強
在微博上,140字的限制將平民和莎士比亞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簡潔明了的語言不需要太多的修飾,降低了對文學修養(yǎng)的要求,因此更多的激發(fā)了一批原本“沉寂的圍觀者”,給他們提供了合適的“發(fā)聲”舞臺。產生的信息更多是原創(chuàng)的,便捷性更是不言而喻。
1.3 信息共享、背對臉交流
微博可以通過關注來實現信息共享,但它又是一種背對臉的交流,就好比你在電腦跟前打游戲,路過的人從你背后看著你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動和背后的人交流 (龔成清,2010) 。用戶可以選擇感興趣的人進行收聽,并不需要征求對方同意。
1.4 即時通訊
微博利用互聯網和通訊手段的無縫對接,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施更新和維護。微博的傳播速度比以往所有傳播介質加起來速度還要快。很多新聞事件第一時間都出現在微博上,符合現代人對信息需求的及時性。
2 獨立學院植物學教學的現狀
植物學作為農林類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同時也是學好其它相關課程的必要條件和基礎。獨立學院教學無論是在教學目標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有其獨特性,為了向社會輸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技術型人才、綜合素質型人才,各學院普遍努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設課程,這必然導致每門課程總學時的減少,植物學也不例外。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的能力差?,F行的植物學均采用大班教學,采用傳統(tǒng)的多媒體輔助設施,這樣的形式讓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很難在課堂上與學生產生全面的互動,必然導致一部分學生出現被動、消極的狀態(tài),最終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微博的出現和盛行,給現行獨立學院的植物學教學帶來了新的時代元素,提供了改善教學的途徑。
3 微博客在獨立學院植物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 培養(yǎng)參與意識、強化學習主動性——“學”
傳統(tǒng)的植物學教學形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大班教學,一堂課下來,90%的時間都是老師在講授,這樣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根據統(tǒng)計顯示,我國微博群體占網民總數的57.2%,其中大學生所占的比例為72.3%(李梅、孫麗娜,2011)。通過微博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多線時空交流。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會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也會帶動其他學生參與討論。從而激發(fā)其最大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做到真正的“學”習。
3.2 整合資源、搭建網絡共享平臺——“找”
微博客具有同好相吸的特點,微博客可以通過標簽關鍵字很快找到相似內容的微博客。在利用微博客建立了某門課程的虛擬課室和學生的學習平臺后,把同一學科的不同課程的微博客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學科學習的微博客群;或者是把不同院校同一門課程的微博客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大的課程微博客群(龔成清,2010),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網絡資源共享的平臺。比如在學習植物細胞這一章,其中有絲分裂的內容比較抽象,可以啟發(fā)學生尋找一些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內容,進行比較學習,充分了解兩者之間的區(qū)別,認識成膜體、細胞板的形成。
3.3 移動式“練”習
3G網絡以移動設備的發(fā)展加上微博本身良好的技術支持和多種的操作方式,使虛擬化學習環(huán)境的構建成為現實,真正實現移動學習(朱薇,2012)。微博優(yōu)異的特性,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最新的想法,教師可以實時點評,產生一種群聚效應。比如在學習植物分類學知識,要認識常見的園林樹木、花卉等,學生可以在閑暇之余檢驗自己理論知識掌握的情況,去逛逛校園或者植物園等,把自己觀察到的植物記錄下來,隨時發(fā)布在微博上和老師同學交流探討。這種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帶入到實踐中,進行應用式“練” 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課題式“研”究
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層次地挖掘學生的潛力,應讓他們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去培養(yǎng)其科研能力。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小的科研項目,如武漢鄉(xiāng)土植物研究、外來植物馴化研究等課題,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微博上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提出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
4 總結
微博藉由自身的優(yōu)越性,走進了千家萬戶,深入廣泛地影響著很多人的生活、學習、工作,是科技時代給予人們新的溝通、交流和自我表達的平臺。實踐證明微博作為一種新媒體,正逐漸被引入到教育活動中,成為一種新的教學途徑和方法,給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契機,推動了部分課程教學改革,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微博客在植物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可以改善傳統(tǒng)單調的單線教學模式,實現師生相互交流,構建平等的教學平臺,同時實現最大化的資源整合,搭建網絡共享平臺,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推行移動式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深層次挖掘學生的科研潛力。真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發(fā)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實踐“練” 習,檢驗理論知識、“研” 究課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龔成清.基于微博客的高職教育輔助教學模式的探討.當代教育論壇,2010(10):119-120.
[2] 李梅,孫麗娜.當代大學生使用微博情況的調查與分析.科教導刊,2011(12上):212-213.
[3] 朱薇.論微博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