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建筑文化是大學整體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影響師生情感、品格以及熏染文化氣質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從校舍布局、建筑寓意兩個方面分析了校園建筑文化的隱性德育功能。
關鍵詞 建筑文化 德育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校園建筑文化是指通過校園建筑群體、校園環(huán)境、校園內與自然景觀相協(xié)調的人文物質景觀等所體現(xiàn)的建筑風格與意蘊、建筑價值與精神及大學人對這些建筑的評價、欣賞、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總和,它是大學整體文化不可分離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影響師生情感和品格以及薰染獨特文化氣質的一個相當微妙而現(xiàn)實的因素。
典型的大學校園建筑文化,能使人一踏進校園便可以明顯感覺到它的影響和品質,生活在其中能清晰體會到大學的氣氛、大學的使命,甚至大學的價值和精神。
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的建筑設計具有強烈的德育功能,能令身處其中的師生感到這種特殊文化的熏陶和沐浴。這種特殊的建筑文化就像一個大染缸,能將沐浴其中的師生熏染成這種文化所指向的顏色。本文從校舍布局、建筑寓意兩個方面探討了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獨特的建筑文化。
1 校舍布局
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校園平面規(guī)劃是中國版圖的縮影,這體現(xiàn)在校園內四通八達、眾橫交錯的道路命名上:南邊為海南路(南海的簡稱,分海南東路和海南西路),北邊是蒙疆路(即內蒙和新疆的簡稱,分蒙疆東路和蒙疆西路),東邊是海洋路(即東海、黃海的統(tǒng)稱),西邊為高原路(即青藏高原)。校園中間橫貫東西南北的主干道為統(tǒng)一大道,即企盼祖國早日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之意。統(tǒng)一大道又分為統(tǒng)一大道南路、統(tǒng)一大道北路、統(tǒng)一大道中路、統(tǒng)一大道東路、統(tǒng)一大道西路。創(chuàng)辦人蔣志平多次說,他擁護中國共產黨和平統(tǒng)一的立場,主張中國統(tǒng)一,反對“臺獨”,堅決反對臺灣民進黨和美日反華勢力搞的“臺獨”。這樣設計表明海峽兩岸遲早都會統(tǒng)一的。
炎黃建筑整體色調為磚紅色,體現(xiàn)了“?!?、“紅”的文化追求。學校大門口高達十五米的警衛(wèi)樓由三層四方形建筑組成,四面分別刻有校徽、校訓。“樸素、典雅”的校門充分體現(xiàn)了平民大學的風格。進入校園后,印入眼簾的首先是大片噴泉廣場和美麗的花圃。大片綠化將視野拓寬到高十二層的中山大樓,這是2005年落成的辦公大樓。 中山大樓右側的教學主樓通過長廊將英語、建筑、經(jīng)貿、旅游四個系部分開。四個系部之間的3個江南園林風格的天井,既滿足了四面教室良好的通風、采光、視野需求,又創(chuàng)造了小片綠化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于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中。女生公寓采用單面設計,即所有房間都是坐北朝南,讓所有宿舍都能充分享受日照,體現(xiàn)人文關懷。教學區(qū)、辦公區(qū)、生活區(qū)既相距不遠,又涇渭分明,確保師生生活學習既不相互干擾,又舒適方便。校園四面圍墻,圍墻內每隔4米種植一株蜀檜,共332棵,每株3~5米高,腰圍1~3米不等,雄雄挺立,像似守衛(wèi)的哨兵,不分寒暑,日夜看守校園,維護校園安全;校內道路兩旁栽種白玉蘭、廣玉蘭、琵琶、香樟、女真等樹,亭亭玉立,四季常青。這些樹木和學校一起成長,見證了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走過的十多年風雨歷程。
校園建筑遠不是“匠作之事”,建筑群一旦形成,就如有了靈氣,有了生命,能與居于其中的人交流思想。一座樸素、典雅、充滿靈氣的建筑群,就像晨鐘暮鼓,它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守護著它的居民,教他們體會生命的價值和做人的尊嚴;教他們堂堂正正地做人,忠于自己的理想和職業(yè)——這是建筑的精神功能?!?/p>
2 建筑寓意
校園內的建筑物都是由創(chuàng)辦人蔣志平親自命名的。教學樓分別命名為:群賢樓、精英樓、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和平樓、四維樓,即“四維八德”之意?!八木S”即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孫中山將“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稱為八德,與四維合稱“四維八德”。女生宿舍樓以“聯(lián)”字開頭,分別命名為:聯(lián)盟樓、聯(lián)誼樓、聯(lián)文樓、聯(lián)武樓。男生宿舍及公寓均以“同”字開頭,分別為:同德樓、同心樓、同光樓、同榮樓、同樂樓。教工宿舍分別命名為鶴燕樓、凰虎樓。體育館命名為龍鳳館。 具有德育教化功能的校園建筑命名初顯創(chuàng)辦人蔣志平對莘莘學子和教職工的期待。僅以“凰虎”樓為例,“凰”乃鳥類之王,是被原始人視為圖騰的鳥類,雌性,是吉祥和諧的象征。據(jù)《聞見錄》記載:“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段簳ね踣膫鳌分杏涊d“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后比喻賢才擇主而事;鳳凰的這種君子風范在姜子牙、諸葛亮身上也能找到影子,他們在沒有遇到“梧桐樹”前寧愿做一個平凡的釣者耕者,隱喻炎黃教職工擇“炎黃”而教?!盎ⅰ蹦税佾F之王,被看作是勇猛的象征。早在5000年前的印度河古文化中(今巴基斯坦一帶)就發(fā)現(xiàn)有雕刻在圖章上的虎的形象。印度教中有一個騎虎的女神杜伽,這個女神的形象在印度隨處可見,多出現(xiàn)在火車兩側。韓國的野生虎雖已經(jīng)滅絕,但韓國人仍稱自己的國度為“青龍白虎之邦”,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和2002年韓日世界杯上,虎都被定為吉祥物。在中國,虎的形象隨處可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虎字,現(xiàn)在漢字中的虎就很像一只虎。據(jù)說漢字中的“王”就來自老虎前額上的斑紋。在中國人心目中老虎是獸中之王,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威猛、堅強、勇敢,是英雄的象征。自古以來,虎被中國人視為與龍齊名的猛獸,具備威嚴、兇猛的特征。中國古代的大將軍出征時,用來調兵的兵符又被稱為“虎符”,就是這個原因。蔣志平用“凰虎”為教師宿舍命名,其意不言自明。
3 結論
炎黃職業(yè)技術學院命名文化具有獨特的氣質和神韻,使師生感受到一種直扣人心的情感共鳴,具有道德教化的精神功能。對師生思想教育具有強烈的暗示性、滲透性、熏陶性,其感染力對師生的行為和心理會產生深遠的正面影響,可謂“潤物細無聲”,也是當之無愧的隱形德育課程。
參考文獻
[1] 梁嵐.校園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學教育科學,2004(1).
[2] 陶應勇等.中外高校校園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12.
[3] 秦紅嶺.試論大學校園建筑文化的隱性德育功能.高等建筑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