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各式各類教學方法由來已久,其中討論法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并得以廣泛運用,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取得的實踐效果不盡相同。對國內(nèi)和國外教學中討論法的實施狀況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對我國高等教育討論課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 大學教育 討論課 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所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促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充滿樂趣地獲得有用的知識。①為了達到此意境,繁多的課程教學模式已被發(fā)掘。如今在高等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把討論法引入課堂。
1 我國大學討論課現(xiàn)狀:原汁原味的“輸入-輸出”程序
啟迪于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優(yōu)良的教師。換言之,只有自身從事研究的學者才能更好地將新知識、新成果傳達給學生。迫于應試教育的壓力,教書匠樂此不疲于單一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堅守著背誦知識模式,周而復始“輸入—輸出”這一程序,輸入的是無任何加工、僵化的理論,直接輸出的是試卷上毫無生機的教條。在這種按部就班的模式下,學生儼然成了“短時記憶機”,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則是難免的,如此便導致了討論課的沉默,最終演變?yōu)榻處煹摹蔼毥菓颉?。蔡元培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②簡言之,成功的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必定具有某種創(chuàng)新。
2 中外大學討論課之比較
在我國,大學教學的外籍教師普遍傾向于討論課的教學模式,以本校外教課與我國教師所進行的討論課相比較,試著分析兩者的區(qū)別。
2.1 組織模式上:沉默的課堂與不亦樂乎的游戲
在我國高校討論課上,“循規(guī)蹈矩”的桌椅安排給學生帶來嚴肅的視覺沖擊,使人不由自主地進入一種緊張狀態(tài)。隨后的場景:教師高高在上于三尺講臺,用“權威”的表情審視全班同學,按部就班地提出本節(jié)討論主題,而面對教師的重復“請同學談談自己的想法”,學生們的表現(xiàn)往往是“一低頭二沉默”。于是,討論課最終無力地演變?yōu)楝F(xiàn)實版的鴉雀無聲。這一結果還導致了學生普遍存有“討論課恐懼癥”,其討論課的教學實施效果自然不理想。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持續(xù)的高校擴招導致的大班授課模式比比皆是,聽者之眾多成為開展討論課的困難之一,結果往往是討論課流于形式,更無實踐價值可言。
在外教討論課中,教師進入教室便指揮大家圍成一圈,便于彼此熟知,隨后,教師坐于中間,簡單愉快地交流后便進入討論課的主題,配以相關圖片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在此過程中,每位同學均有機會發(fā)言,這種圈圈模式所營造的討論氛圍也是不同的,學生們的緊張情緒隨著討論的進行逐漸消失,最終學生成為樂此不疲的發(fā)言者。
2.2 “雙主體”習慣心態(tài)的培養(yǎng)
曾經(jīng)擔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的亨利·羅索夫斯基說過,關于哈佛的神話被人們夸大了,但是確實有一種哈佛習慣心態(tài),影響著哈佛的教師和學生,令他們恪守傳統(tǒng),認真學習和工作,因為這是對他們的希望。③由此可見心態(tài)的重要性。
傳統(tǒng)影響下的我國大學課堂,采用討論法的教師和學生雙主體不能完全適應,雙方都未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這勢必會影響到討論課的進行。在教師方面,高校內(nèi)很多老教師還不能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器材的優(yōu)勢,授課便缺乏視覺美。此外,一些年輕教師把討論課當成了放松課,把大權過多地交給學生,放任自流的管理使得討論課失去了本意。在學生方面深受傳統(tǒng)僵硬教育模式的“毒害”,學生成為不會思考的“機器”,在討論課上只是一味地傾聽,提不出相關建議,更無創(chuàng)新可言。
在外教課堂中,教師善于利用多媒體而非中國式教鞭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善于給學生制造視覺“盛宴”,同時導入討論主題,無論是具有啟發(fā)性的圖片還是渲染著意境的環(huán)狀組織模式,不知不覺間學生已融入熱火朝天的討論。人數(shù)多時教師就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室座次,一個班級分為幾個小圈,采用“游戲式”的方式完成一節(jié)看似壓力大的討論課。由此,激發(fā)學生討論的動力,在下節(jié)課時自然是“有備而來”,各個競相展現(xiàn)自身學識并獲得新知識。
2.3 在實施過程和反饋方面:靜態(tài)與動態(tài)
教學是一門需要耐心的藝術。在國內(nèi)高校討論課中,年輕教師由于教學經(jīng)驗缺乏導致難于駕馭這門藝術。在討論課進行中,缺乏教學技巧,尤其是面對沉悶的討論課時,教師往往持等待態(tài)度,就在這個耐心等待的過程中,時間悄然溜走。教師應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學會自如地操縱整個實施過程,找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帶動學生踴躍參與到討論中,苦苦等待只能換來學生的更沉默,有些情況下采取點名的措施還是必要的,學生中對待回答問題的態(tài)度往往是以靜制動,只是怕成了“當眾出丑的出頭鳥”而已。通常教師在等不到學生回答的情況下只能繼續(xù)講課,名義上的討論課演變?yōu)榻處熤v得多、學生說得少的傳統(tǒng)課,即便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學生也被淹沒在大眾中。
外教討論課過程中,教師不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是分配好任務后在各個小組之間來回走動,確保有充足時間和每個小組成員進行溝通,每次溝通都勢必盡力回答學生疑惑,直到學生完全明白此問題為止。這也消除了其他學生懷有的僥幸心理,既然逃脫不了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就抓緊時間組織思路,理清答案等待發(fā)言,最后還會獲得教師的好評和肯定,心情也隨之愉快,進而用更積極的心態(tài)去迎接下一輪討論的到來。
綜上所述,源于各國教育傳統(tǒng)及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外討論課存在的差異,在比較研究后,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保證我國高校討論課順利進行,以促使其更具生命力。
注釋
①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78.
②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A].1917.
③ 李其榮.美國哈佛大學的魅力與特色——我所了解的哈佛大學[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