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亦波
(湖南省攸縣中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300)
血府逐瘀湯結合辨證護理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瘀血阻滯證)的療效觀察
譚亦波
(湖南省攸縣中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300)
目的 觀察血府逐瘀湯治療糖尿?。鲅铚C)的療效及護理。方法 將 98 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 49 例和對照組 49 例。兩組均給予西藥常規(guī)治療及中醫(yī)辨證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給予血府逐瘀湯。結果 觀察組臨床療效比較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兩組肌電圖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結論 血府逐瘀湯配合西醫(yī)治療及中醫(yī)辨證護理能更好的提高療效。
血府逐瘀湯;糖尿?。鲅铚C);辨證護理
糖尿病在祖國醫(yī)學稱為“消渴”,是由于陰虧燥熱,五臟虛弱所導致的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病癥[1]。而消渴之中的瘀血阻滯證,在西醫(yī)多屬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率高達60%。血府逐瘀湯出自于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是治療糖尿?。鲅铚C)的代表方。
1.1 臨床資料
1.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共98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我我院內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9例,男18例,女27例,年齡45~80歲,平均(65.7±9.8)歲;平均病程(10.6±4.3)年。對照組49例,男19例,女26例;年齡45~82歲,平均(66.3±8.5)歲;平均病程(11.2 ±5.1)年。兩組在年齡、癥狀、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2型糖尿病的診斷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參照“糖尿病神經病變”制定,有糖尿病病史,并有下列之一者:①肢體呈對稱性感覺障礙,麻木、刺痛、蟻行感、冰涼感、燒灼感、痛溫覺減退及腱反射減退等;②運動障礙:手足肌肉麻痹乏力,骨骼肌萎縮;③神經傳導障礙:肌電圖檢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45 m/s,感覺神經傳導速度<40m/s[3]。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1]診斷及辨證標準。
1.1.3 納入標準
年齡≥45歲但<85歲,符合診斷標準。排除嚴重心腦血管及其他嚴重軀體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①控制血糖:患者口服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在正常或基本正常;②改善微循環(huán)治療:靜滴疏血通、丹紅注射液等;③營養(yǎng)神經治療:予維生素B1、B12或彌可保。中醫(yī)治療:血府逐瘀湯(生地黃30g、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赤芍15g、桔梗8g、枳殼8g、柴胡10g、川芎10g、牛膝15g)。
1.2.2 分組
兩組患者均按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及中醫(yī)辨證護理,觀察組加用中藥湯劑血府逐瘀湯治療。2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2.3 護理
1.2.3.1 情志護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病程較長、病癥難以治愈、病情容易反復,因此會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患者常因病情反復或經久治而不愈,出現(xiàn)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消極心理,如抑郁、焦慮、煩躁等。中醫(yī)認為情志在疾病的預后及轉歸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復。情緒積極樂觀有利于病情的好轉乃至痊愈。二是誘發(fā)疾病發(fā)作或加重病情。情緒消沉,悲觀失望,或七情異常波動,可誘發(fā)疾病發(fā)作或使病情加重或惡化[4]。所以,護士應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及心理情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不良情緒,培養(yǎng)其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最終使患者心態(tài)平和、情志舒暢,達到控制病情甚至基本痊愈的目的。
1.2.3.2 飲食護理
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的最基本措施,也是控制血糖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糖尿病患者進食應定時定量,規(guī)律進食,早、中、晚餐按各1/3或1/5,2/5,2/5分配。宜低鹽低脂,易消化,多食含纖維素高的食物,根據(jù)患者飲食習慣,使食譜多樣化,限制飲酒。鼓勵患者堅持糖尿病飲食,并給予低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飲食,禁止飽餐。足壞疽者適當增加熱量10%~20%,以達到熱量攝入與能量消耗間的平衡[5]。
1.2.3.3 生活護理
鼓勵患者適當運動,亦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適當運動能促進機體對糖分的代謝,增加靶器官對于胰島素的敏感度,增強肌肉組織對于糖分的攝取,促使血糖轉化為肝糖原等其他物質。適當運動還能調節(jié)機體的激素水平,調理機體的“內環(huán)境”,緩解胰島素的抵抗。特別是適當?shù)膽敉膺\動能愉悅心情,使患者能有積極的心態(tài)。鍛煉時應注意選擇有規(guī)律的合適自己的運動項目,并根據(jù)年齡、性別、體質量、病情及有無并發(fā)癥等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時以有微汗、輕度肌肉酸痛、休息后很快恢復為宜。對不宜做運動的患者,指導其家屬為患者做被動運動,也有助于關節(jié)流利與氣機通暢[6]。
1.2.3.4 物理護理[7]
可對疼痛部位的皮膚進行刺激,如按摩和溫水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多伴有末梢循環(huán)障礙和感覺遲鈍,熱敷容易燙傷皮膚,故慎用;冷敷又加重血液循環(huán)障礙,屬禁忌;可給予輕輕的按摩,按摩從心理和生理上起安慰和鎮(zhèn)痛作用,建議用溫暖的潤滑劑,動作緩慢而持久。為患者溫水浴時一定要用手先試一下水溫,不能過熱。另外高壓氧、針灸等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性疼痛也有一定的療效。
1.2.3.5 健康教育
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種干預措施,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改掉不健康的行為,消除或減少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從而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8]。而且通過對患者積極進行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樹立健康意識,掌握防治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病情,降低并發(fā)癥率,還可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從而使藥物治療效果進一步加強[9,10]。
1.2.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征明顯恢復,肌電圖示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 明顯加快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減輕,體征基本恢復,肌電圖示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好轉;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和肌電圖基本無改變[11]。
1.2.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PS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35例,有效1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8%;對照組顯效32例,有效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3.7%。觀察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2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血府逐瘀湯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本方桃仁活血祛瘀為君藥;當歸、紅花、赤芍、牛膝、川芎助君祛瘀之力,同為臣藥。其中牛膝且能通血脈,引瘀血下行;柴胡疏肝理氣,升達清陽;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入胸中,合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黃涼血清熱以除瘀熱合當歸又滋養(yǎng)陰血,使祛瘀而不傷正,具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各藥配伍,使血活氣行,瘀化熱除。諸癥自愈[12]。而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血府逐瘀湯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和促進血栓溶解,抗氧化等功效,從而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缺血缺氧狀態(tài),提高缺血缺氧耐受,促進了神經細胞的營養(yǎng)血供。
中醫(yī)護理根據(jù)病因及辨證分型,針對患者個體實施護理,可增加治療療效,提高降糖治療的降糖幅度,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配合血府逐瘀湯及西醫(yī)基礎治療,臨床療效更優(yōu)。
[1]田德祿.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26.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錢榮立譯.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與分型[S].中國糖尿病雜志,2000,8(1):5.
[3]錢肇仁,鐘學禮.糖尿病神經病變[J].上海醫(yī)學,1984,7(7):426.
[4]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228.
[5]陳鳳,李 雪 琴.藥物 封包 治 療 糖尿病周圍神經 病 變 的 療 效 觀 察 與護理[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2,41(6):651.
[6]唐旭麗.糖尿 病周圍神經 病 變中西醫(yī)結合防 治與 護 理[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19):3066.
[7]張俐,馬建新,楊賢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性疼痛的評估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刊, 2012,39(14):106.
[8]李新華,陶金.淺談健康和健康教育[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1,4(5):337.
[9]Brown SA.Meta-analysis of diabetes patient education reseach: variations in intervention effects across studies[J].Res Nurs Health,1992,15(4):409.
[10]Robbert F.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 lications trial reseach group.Influence of intersive treatment on quality-of-life outcomes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 lications trial[J]. Diabetes Care,1996,19(3):195.
[11]龐春生,夏祖昌,郭維淮.中醫(yī)常見病診療常規(guī)[M].鄭州: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8:145-146.
[12]謝鳴.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wèi) 生出版社,2002:306.
R473.5
:B
:1671-8194(2013)05-03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