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沒去臺南前,臺南給我的印象有點舊,有點衰,“綠營”的老巢,張明清在臺南被民進(jìn)黨極端分子推倒在地的畫面歷歷在目。這地方是否比較暴力,比較糙?去了以后發(fā)覺多慮了。
首先,所謂“去中國化”的說法純屬偽題,兩岸的話筒不知哪方喊過了頭,給人印象是臺南人“都不想做中國人”了,來了才發(fā)現(xiàn),臺南恰恰是“很中國的”。
海峽兩岸,此地恐怕是唯一“以舊為榮”的城市,荷據(jù)時代、明清時代,臺南都是臺灣首府,日據(jù)時代,臺南仍是全臺第二大城市,迄今臺南人均GDP仍高達(dá)18000美元(上海人均10827美元),但經(jīng)濟發(fā)達(dá)并不影響“以舊為榮”,四百年來能保存的建筑都盡可能地保存了下來,很多老建筑都被強力加固而“整舊如舊”,夕陽下俯瞰臺南,無數(shù)箭樓、牌坊、廟宇、道觀閃爍著金光,還真給人“老房子著火”的感覺,恍如直接回到民國甚至晚清,此景此情,只要在乎中華文化的,無不為之動容,臺南著名作家、文化人王美霞說,臺南最適合中國文人做夢和慢生活,我覺得她一點都沒說錯。她寫過一本很出名的書《臺南的樣子》。臺南還真是那個樣子,古舊中華的樣子,形容它“三步一廟,五步一神”,實不為過。享祀最廣的,是婦孺皆知的“國姓爺”鄭成功,在赤嵌樓,我們可以看到鄭成功向荷蘭人發(fā)出的勸降信和荷蘭人的受降協(xié)議書,協(xié)議書里“國姓爺”還真有政委風(fēng)度,他不殺降兵,只是讓“紅毛夷”放下武器走人。
臺南的廟,無不香火繚繞,最受尊崇的是孔廟,其次是媽祖廟,結(jié)構(gòu)都非常精美;最宏偉的是關(guān)帝廟,最傳奇的是陳永華廟。陳永華,鄭成功、鄭經(jīng)的兩朝重臣,曾總理臺灣軍政,也就是《鹿鼎記》中一亮相就制服高手的“中年書生”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所謂“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他因無數(shù)的傳奇故事,被臺南民間尊為“廣澤尊王”,9月7日,正值民間祭祀“陳近南”,隊伍長達(dá)里許,主事的都是年輕人。臺南人好祀,儒道釋,三教尊神,無不敬禱,每年的祭孔,也是全民參與,已經(jīng)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內(nèi)容。事實上,臺南一快遞要請你讓路,一定會謙恭地說“借過、借過”。一清潔工,請你挪步,也一定是“有勞閣下”。一個擺粥攤的和一家賣珠寶的一樣,都把他們的案幾擦得锃亮,迎送揖讓,民國味十足,可見漢唐衣冠已成極強的亞文化,誰都無法“去”之。
臺南妙在“老房子”,也妙在美食多。說起美食,也像回到民國,至少回到我們的童年——油條是那么地松脆,粢飯糕是那么地“外焦里嫩”,豆?jié){是那么地香醇,甚至豆腐也是兒時的那種滑嫩,畢竟,此地不用地溝油和臟石膏。
當(dāng)?shù)赜蟹N風(fēng)尚,什么都要“古早味”,于是古早味的小吃多得發(fā)瘋,筒仔米糕、土魠魚羹、福記肉圓、魚生咸粥、蚵仔煎(牡蠣煎)、清炸蟹餅、油爆蝦卷……但最著名的還數(shù)“油氽棺材板”,說起“棺材板”,稱謂不雅,然迷信的臺南人反不計較,原因簡單,太好吃了,制作也不復(fù)雜,就是面包片挖個坑,放入各種風(fēng)味的作料,再炸,有鮮肉,有海鮮,也有素餡。 從我們住處的府前路往東里許,有著名的“阿堂咸粥”,每天早晨人頭攢動,全是魚生入粥,魚腩、魚翅、魚肚、魚皮、魚頭、魚腸,一把蔥花,一撮胡椒,佐以大餅油條粢飯糕,位置也就是街頭大排檔。臺南的大排檔很不講究,街角大榕樹下搭一個結(jié)實的大棚,幾把簡單的桌椅,涼風(fēng)徐來,從容下箸,毫無苦夏之虐,當(dāng)年的蔣經(jīng)國,現(xiàn)今的阿扁、馬英九輩都喜歡排檔美食,就這么涼風(fēng)里慵懶地坐著和路人聊天。
閑適而古舊。臺南還真是那個樣子,古舊中華的樣子。當(dāng)然小橋段也是有的,應(yīng)酬場合,一名當(dāng)?shù)毓賳T遞我一張名片,通體鮮綠,瞥了我一眼,淡淡地說,呃,請別誤解,只是顏色而已……
正好,新民周刊的名片鑲著一塊耀眼的鮮紅,于是我也恭恭敬敬地回贈他,說,是啊,不就顏色嘛。看綠還綠,看紅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