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
這是又一股拒絕內地、抗拒內地、排斥內地的陰風。
近期香港討論長遠房屋規(guī)劃時,有一種輿論認為,香港建屋用地不足,政府應控制人口增長,以紓緩房屋短缺的問題,房屋政策問題變成了人口政策的問題。香港“環(huán)保觸覺”創(chuàng)辦人、主席譚凱邦更聲稱,政府應限制新來港人士的數(shù)目,每天150名的新移民配額超出香港的承受能力。
前不久,一份有超過300名“市民”參與聯(lián)署的“換特首、抗融合”廣告,同一天在香港兩份報章和一份臺灣報紙刊登。廣告聲稱,“抗議中港融合”,“香港不斷被融合與赤化”,香港人基本生活需要不斷被剝削,房屋短缺問題不在于缺地,而是“新增人口實在太多”,建議政府“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實現(xiàn)“源頭減人”。
這些發(fā)聲者,應該看看兩則小故事。
9月20日,香港“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表揚獲提名的5個新移民家庭,他們憑借積極融入社群的精神而獲獎。其中,湯氏一家三口,其內地妻子4年前離世,50多歲的湯先生遂毅然把11歲長子和10歲女兒從深圳接來香港定居。為讓子女趕上香港生活步伐,湯先生為子女四處奔波尋學校,節(jié)衣縮食讓子女補習英語。湯父全職照顧子女,令他們生活在一個溫馨家庭。之二,另一得獎家庭是2003年從惠州來港的陳紅輝與丈夫劉伯堯的5人家庭,10年來堅持一家人通過參與義工活動,融入香港社會生活。
這兩個家庭都有成員是從內地來香港定居的新移民,即所謂每日150個單程證赴港的得益者。除了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長之外,從內地持單程證來港定居的內地居民,無疑是香港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每日150個單程證赴港名額,卻因房屋和土地供應緊張而引起一些人質疑,甚至抨擊。
在“新港人愛心家庭選舉”頒獎禮上,香港特區(qū)政府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說,單程證審批有憲法基礎,單程證制度就是讓香港人在內地的親屬,能有秩序地來香港家庭團聚。她認為新移民對人口增長和補充勞動力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回顧內地居民到香港定居政策的發(fā)展史,“九七”回歸前有一個較長時期,港英政府以寬松政策對待內地移民。隨著內地到港居留人士日益增加,對香港構成沉重壓力,1974年11月,港府實施“抵壘政策”,即任何內地非法入境者,凡能避過拘捕而偷渡到香港,抵達市區(qū)范圍,且與在港親屬取得接觸,即可獲港府準予居港權;如果偷渡者在邊境范圍被執(zhí)法人員截獲,則會被遣返大陸。當局也因此加強在邊境的管制。
歷史就這么往前走。非法入境,終于日趨嚴重而成了問題。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協(xié)商后,港府由1980年10月24日起,撤銷“抵壘政策”,改由持“單程證”為內地居民唯一合法入境定居的途徑,而“單程證”制度成了控制內地居民來港定居的重要政策工具。單程證制度的實施,是讓內地居民通過內地主管部門的審批,有秩序來港定居。
自2000年至2011年這12年間,持單程證來香港者達56萬人,平均每年約4.7萬人,并未達到每日150個名額的上限。不過,隨著兩地交流日趨頻繁,過去3年,香港每年平均有2.5萬宗兩地婚姻,并有持續(xù)上升的趨勢?;谌说懒觯鳛樘幚硐愀凼忻衽c內地家人團聚的主要政策工具,單程證制度有實際需要。
數(shù)據表明,香港人口在未來二三十年將會急速老化,而統(tǒng)計處預測未來人口老化的速度時,已計算這些新移民對人口結構的影響。所以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香港的勞動人口,假如沒有這些新移民,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