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趙培光的散文,如品一杯濃香而又營養(yǎng)豐富的奶茶,當然,絕不是那種商家包裝好擺在超市里賣的奶茶(那種由各種粉末勾兌而成的高熱量、無營養(yǎng)、甜而膩的東西被大多數(shù)網友斥為垃圾食品),趙培光的散文絕對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自制奶茶(功夫茶加鮮奶的那種),作者將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與經營積累,濃縮入生活這杯茶水中,使之既充滿醇厚的生活氣息,又營養(yǎng)豐富,可以怡情,可以養(yǎng)性,也可以提神,可以勵志,讀得多了,自然可以品味出一種樂觀向上、寵辱不驚、至情至性的情懷來。這不是筆者故意做廣告,而是切實的真切感受了。
同時下的各種類型的散文——如記敘自己生活瑣事的自傳體散文、以情節(jié)取勝的小說體散文、熱衷于大題材大視角的歷史文化散文相比,趙培光的散文沒有更多的故事情節(jié),也從不故作高深寫大題材以視角取勝,多側重心靈的傾訴,側重于描述自己心靈的山山水水,風格樸實而親切。他的散文題材豐富,內容幾乎無所不包,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喜歡真人真事、真知灼見的生活散文……生活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對生活的感受也是無所不包的……”于是很多被大多數(shù)人熟視無睹,被許多作家忽略不計的東西都被他收入囊中,添油加醋地烹飪出來,端給讀者看。這從趙培光散文的題目中就可以看出來了,翻開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隨便拿出幾篇,就可以看到諸如《握手》《聽會》《乘車》《求人》《請客》《赴宴》等等這些親切熟悉、富有生活質感的名字,甚至連生活中的常用物件如《手機鏈》《身份證》等都被他寫進作品。然而越是普通的、熟悉的題材卻往往是最難寫的,因為人人耳熟能詳,人人身臨其境,若是作家不能胸有成竹,是很難描畫得逼真親切,給人一種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時,即使描述得再逼真也比不過攝影機和留聲機,若是散文中沒有一點品位的提升和思想的品位是斷乎不會讓讀者有靈魂的撞擊,并調動讀者的閱讀趣味的。能于尋常處描繪出不尋常,表現(xiàn)出別人沒有注意到的細膩發(fā)現(xiàn)、獨特的認知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能見出作者的深厚功力來。趙培光的散文的魅力也恰恰在此處。
很喜歡趙培光的這樣兩句話:“充滿真理的廢話,遍地皆是,我卻羞于俯拾。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接近真理,便是靈魂的接近。能不能流傳,無所謂了。用文字說話,我覺得快慰……”(《寂靜的回想 作者心語》)“我企圖借助生活中的人和事發(fā)現(xiàn)世界上若明若暗的諸多接近真理的東西,科學的意義在于發(fā)明,而文學的意義在于發(fā)現(xiàn)?!保ā兑廊皇俏摇罚┶w培光的散文絕不屑于表達那種“充滿真理的廢話”,也絕不是雖然接近真理卻充滿說教味道的大道理,作者是不肯也不屑于將自己的散文降低到某種觀念的宣傳片的層次的。他的散文是取之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中的、貼近于靈魂的點滴心得與感悟,這種感悟是平實樸素又富于哲理色彩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因而,趙培光的散文雖然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卻是極富營養(yǎng)的,從中可以讀出許多類似名言警句般充滿哲理意味的句子來。首先,作者的人生觀是樂觀向上的,總能從生活的壓力與負擔、種種不如意中悟出許多做人的道理來。在趙培光的眼中,生活的壓力是一筆財富:“中年人逃脫了壓力,也便逃脫了責任,也便逃脫了生命的意義”(《中年的壓力》);分離的滋味也不只是苦澀:“船與岸分離,才有了劈波斬浪的氣概;葉與樹分離,才有了零落成泥的精神;兒子與母親分離,才有了殷切的叮嚀和思念;朋友與朋友分離,才有了動人心魄的牽記和重逢……”(《分離》);作者似乎看淡了名聞利養(yǎng),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不卑不亢、寵辱不驚的,如在《兩面看成功》中作者輕描淡寫地消解了成功的意義,揭去了成功面上那層浮華的面紗,又給失敗下了一個美好的定義,那就是——“努力的在路上”。文中寫道:“成功的快樂只是短暫的一瞬,在我們尚未清醒之時,它已經棄我們而去了,去了哪里?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于是我們繼續(xù)尋找。尋找快樂的過程,就是尋找成功的過程?!覀円簧?,有著無數(shù)的愿望,有的實現(xiàn)了,就是成功;沒有實現(xiàn)的,只能說還在努力的路上,那不叫失敗?!贝送?,他還很擅于在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哲理,發(fā)現(xiàn)那些幾乎所有人都在不經意間深陷其中并樂此不疲的“怪圈”。如在《歲尾人生》中寫道:“欲望如同歷史一樣有始無終,切莫淪為欲望的奴隸。何況,人所無止無休追逐的東西,或許就在自己的手里,結果空耗一生的氣力?!薄耙粋€人通常的歷程是,用健康去拼命地賺錢,然后再用錢來拼命地買健康。如果說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幽默,那么這種幽默里,又被每個人注入了與眾不同的辛酸,多么辛酸的幽默呀!”(《儲蓄健康》)
但另一方面,作者又處處低調,不讓過高的哲理把自己束之高閣,隨時清醒地把自己還原為一個柴米油鹽中的平凡男人,以同讀者拉家常、交心談話的姿態(tài)來寫作,因而顯得樸實而親切。趙培光善于將生活浸泡于真摯的情感之中,加以發(fā)酵、醞釀,并用豐富的知識儲備與生活積累加熱烹飪,并適時地加上些幽默、調侃作為作料,寫出一種趙培光式的幽默、平和、意味深長的散文來,讀者既可以從中尋找慰藉、調侃生活,也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哲理或是探討處事之道。
作家雖然也偶爾輕松地感嘆、調侃一下“人情太費”:“情場義場如商場,沒有充足的鈔票,還是不逛為好。否則逛來逛去,要么把自己逛成吝嗇鬼,要么把自己逛成窮光蛋?!保ā度饲樘M》)“友誼太脆”:“物質化的現(xiàn)實中,友誼成了一塊又薄又脆的餅干……放入個人的嘴里,一抿就化了,留在唇齒間的只有淡淡的回想?!保ā队颜x太脆》)但總體看來,作者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中庸、平和的,既溫情、體貼又不失理性的,在《酒局》《赴宴》《聽歌》《看人下棋》《牌友》《拯救日記》等散文中,不僅把平凡生活中飲酒、聽歌、下棋、打牌、寫日記等生活場景展示給人看,更從中體會出濃濃的人情味,悟出一些不溫不火、中庸實用的做人的方法與道理來。如《牌友》一文寫出了牌友之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牌去牌來,就有一種情誼傳接。因而與其說我沉迷于牌事,毋寧說我傾心于牌友”。再如《拯救日記》反思了日記在那個史無前例的時代中的扭曲作用,從心底里發(fā)出了拯救日記的吶喊:“打個比方,日記宛若情人,自家來去才好。當日記淪落到誰都有可以瞧一瞧、捏一把、意淫一番的地步,則同妓女沒什么兩樣了……驀然回首,已經到了需要拯救日記的時候。依我愚見,拯救日記最好先拯救人心,辦法有二:一是消除寫自己日記的疑心;二是消除看別人日記的貪心?!保ā墩热沼洝罚┰谮w培光的一系列有關酒文化的散文中還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酒文化的真實看法和一些實用的處世之道,如文中寫到:“在酒局中喝酒,已經難說酒中的滋味。換句明白的話,酒局中喝的好像不是酒,而是聲勢。……痛定思痛,有些酒局還是要加以防范的,一旦誤入‘魔幻城堡般的酒局,還是設法抽身為妙?!保ā毒凭帧罚?/p>
從創(chuàng)作風格來看,趙培光的散文最大的特色是既有濃郁的古典文學氣息,又打破常規(guī)、自由靈動,充滿幽默感與智慧的靈光,給讀者一種“大智若愚”“奇崛之后的平淡”之感。他的散文擅于把真知灼見蘊藏于平淡平常的題材中,語言含蓄雋永,不甜不膩,如清茶一般,有一種自然的淡遠的意味,有些周作人的散文的清新雋永之氣了,如這一段:“一人喝酒,稱之獨酌;兩人喝酒,謂之對飲。一個人獨酌時,慢慢就酌出了意境;兩個人對飲時,漸漸就飲出了趣味。三人或三人以上喝酒,便有些陣勢了。私下以為,但凡在意境和意味之外而且有些陣勢的推杯弄盞,名之為酒局?!痹偃邕@一句:“人要說出酒話,微醺不行,爛醉不可。微醺者若神,位居人上,滿口仁義;爛醉者如泥,身藏桌下,滿地穢物?!保ā墩f說酒話》)這些句子,對仗工整,頗有些古人詞賦的味道,但又不過于死板地拘泥于古典形式,適時地放松下來,輕松調侃幾句,顯得有些幽默俏皮,揮灑自由之余不乏一點詼諧靈動的味道,就如同書法中的行楷,工整之中帶著揮灑自如的氣韻。
總之,題材的廣泛,思想的深厚與哲理的意味,情感的真切,語言的典雅、恬淡、幽默是趙培光散文的幾大特色。他的散文半是書生氣,半是真性情;三分哲學氣韻墊底,三分雜學旁收助陣,三分真情實感、真人真事做主料,一分漫不經心的幽默做調料,使讀者讀來別有一番滋味了。
作者簡介:楊春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所長。
(本欄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