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沖
(曲阜師范大學,山東曲阜 273165)
重男輕女思想自古就有,是男權社會的必然產物,時至今日也沒有完全剔除?!对娊洝ば⊙拧に垢伞酚醒?,“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焙笫烙谩芭啊敝干鷥鹤樱芭摺敝干畠??!拌啊敝浮懊烙瘛?,“瓦”指“紡磚”,一字之差,貴男賤女,足以見之。由此可以推斷,至少在西周時期,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然在民間流傳。那么這種價值取向與“兒子、女兒”這兩種稱謂又如何相聯(lián)系?筆者認為,自“兒子、女兒”這兩種具有區(qū)分性別功能的稱呼出現(xiàn)直至廣泛運用,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就已經開始萌芽甚至扎根于人們的意識之中了。然而,在早于西周時期的殷商時期,甚至是比殷商時期更為遙遠的新石器時代乃至舊石器時代,人們似乎對于男孩兒和女孩兒(尤其是男嬰兒和女嬰兒)沒有加以區(qū)分。至少,先民們在最初創(chuàng)造漢字的時候,似乎并不重視男孩兒與女孩兒的差別。這一點,可以從“兒”、“子”、“女”的文字演變中得到線索。
“兒”字的甲骨文(如下圖①)是一個面朝左的大頭娃娃,頭頂?shù)闹虚g是開口的。許慎《說文解字》言:“兒,孺子也。從兒,像小兒頭囟未合?!币簿褪钦f,腦顱門骨頭還沒有長在一起的大頭娃娃就是“兒”。甲骨文“兒”字中,往左下方伸展的一筆是嬰兒的手臂,右側彎曲的一筆是嬰兒的身子和腿。金文(如下圖②)“兒”字的形狀基本未變;篆書(如下圖③)“兒”字頭部變化不大,但下身的形狀已經變得十分模糊;繁體楷書(如下圖④)由小篆演變而來,圓轉的筆劃已經變得方正平直;簡體楷書(如下圖⑤)則直接省去頭部的形狀,只留下身。如圖1:
圖1 “兒”字的演變
由此看出,“兒”字與今天所說的“兒子”有很大的差別,它并沒有區(qū)分嬰孩性別的功能。顏師古注亦曰:“稱為兒者,言其幼小也?!彼哉f,造字的先民很可能認為:“兒”既指男性,也指女性。因為“兒”字的最初意義并無性別差異,相當于現(xiàn)在所說的“孩子”一義,古典戲曲中至今還有“孩兒”一說,而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是男女一樣都可稱“兒”。在等級森嚴的古代,這種稱謂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男女平等或者說男女應當平等的思想意識。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后來的“兒”字專指男性,這應當是在“女權”與“男權”的斗爭以及“男女平等”和“男尊女卑”的較量中,男權和男尊女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結果。然而,即便是“兒”這個字專指男性后,女子也經常用“兒”表示自己。如《木蘭詩》中“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再如元稹《鶯鶯傳》中“玉環(huán)一枚,是兒嬰年所弄?!蹦咎m與鶯鶯都為女子,為何稱自己為“兒”?這恰恰是“男權”與“女權”的糾葛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痕跡。`因為在“男權”社會中,“女權”的觀念沒有完全剔除——正如當下在男女平等的社會中,男尊女卑思想沒有完全消失一樣。女子的父母亦或是盼“兒”心切,亦或是視“女”為“兒”,稱“女兒”曰“兒”;女子本人則希望自己身為男子,或者認為女子不亞于男兒,故言自己為“兒”??傊@里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矛盾,一種斗爭,但歸根結底應該與“男權”與“女權”的糾葛在家庭稱謂中的影響有關。
除了“兒”字以外,“子”字在造字時應該也是沒有性別歧視的。甲骨文(如下圖①)的“子”字,同“兒”字相似,突出的也是嬰孩的頭部,只不過比較注重外觀,即突出嬰兒的孩子頭上長得稀疏的頭發(fā),用“三毛”表示。下部是嬰孩的腿,較短,比較夸張的描畫出身材還不成比例的新生兒的形狀。金文(如下圖②)則繼續(xù)突出嬰兒的頭部,嬰兒雙臂外露,雙腿被裹在了被子里,也十分生動形象;篆書(如下圖③)“子”字延續(xù)的金文的許多特點,更加突出頭部形狀;楷書(如下圖④)則完全失去的象形的意味,只有手臂和被包裹的雙腿隱約可見。
圖2 “子”字的演變
不難發(fā)現(xiàn),“子”字在造字之初的確是不分性別的。這也可以從許多經典中找到這個漢字的文化基因遺傳證據(jù),如《儀禮·喪服》中有言“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币馑季褪呛⒆映錾齻€月后,父親要給他取名字。鄭玄注曰:“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痹偃纭俄n非子》中的“衛(wèi)人嫁其子?!边@些都可以充分證明“子”字在造字之初既指男孩兒也指女孩兒。至于后來“子”“女”分立,分指不同性別的孩子,其原因與“兒”字在后期專指男性應該是相似的。
“女”字的甲骨文(如下圖①)是個象形字,描繪的是正襟危坐的模樣,也就是一個“跽坐”的形象。從其造型的局部變異(手環(huán)抱于胸前)還可以看出,女性的姿態(tài),從一開始就充滿著溫良嫻淑。金文(如下圖②)“女“字形體幾乎沒變,只不過在女人的頭上加上類似于“簪”之類的裝飾物;篆書(如下圖③)的形體幾乎看不出原來的“跽坐”之型;到楷書(如下圖④)時,我們只能略微體會到女人的神情和體態(tài)了。
圖3 “女”字的演變
而從“跽”的甲骨文字形上看,是一個人小腿貼地,大腿挺直,與小腿保持90度的直角,上身則是彎屈匍匐著的?!墩f文解字》中對“跽”的解釋為:跽,長跪也。長跪即長時間的雙膝著地,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肚上的一種坐姿。我們知道,凳子作為一種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時期由胡地傳入,并在宋時成形為現(xiàn)在的式樣。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跽坐即為一種符合禮數(shù)的姿勢。那么,“女”人為何會“正襟危坐”呢?筆者認為,“女”人之所以可以”正襟危坐“,是因為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這便是母系氏族公社和女權存留在“女”這個漢字中的信息。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帶“女”字的漢字來進一步論證:例如,甲骨文中的“姓”字,左邊是一個“女”字,右邊是一個表示草木萌芽生長的“生”,兩形會意,表示母系氏族社會,由一個女性所繁衍的后代。再如,上古時期,個人以及氏族的“姓”,都源出女性血統(tǒng)。最早期的姓氏在文字構形上都帶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嬴、姚、娸”等古老的姓。這同樣也說明了女性在社會中的領導地位以及“女權”的至高無上。
“女”字的發(fā)明與最初的使用應該是在母權社會時期,這一點可以從“女”字的字形演變、帶有“女”字的姓氏及“姓”字體上看出端倪。而“兒”與“子”字的發(fā)明與最初的使用,可能是在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時期?!斑^渡時期”既不是母權社會,也不是父權社會,父母對孩子們自然一視同仁,沒有偏見。或稱其曰“兒”,或稱其曰“子”。所以在“兒”與“子”的演變中,看不出男女之別。隨著歷史的前進,人類逐漸進入到由父權主宰的社會,生男生女也隨之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男女平等”觀念與“男尊女卑”觀念之間的斗爭越來越激烈,直至后來“男尊女卑”觀念戰(zhàn)勝“男女平等”觀念成為主流。然而,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使得“女權”運動興起,直至今日“男女平等”的現(xiàn)象逐漸進入人心,“女權”與“男權”也越來越糾葛在一起,難分難解。
[1]左民安.細說漢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唐漢.唐漢解字·漢字與人體五官[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3]唐漢.唐漢解字·漢字與兩性文化[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3.
[4]吳東平.漢字文化趣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5]周有光.漢字和文化問題[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