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在世間,人們常常被五欲六塵掃得遍體鱗傷、養(yǎng)生之道更無從談起。世間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法講的五欲是色、聲、香、味、觸;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雖然名相不同,其樂著無厭的貪欲都是一樣的,面對種種情境的誘惑、無法克制的欲望,使人泯滅良知,情不自禁一犯再犯。這些五欲六塵也常和“八風(fēng)”——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沾上邊。而讓人造作不停的,則是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起煽火的作用。于是對五欲六塵、對八風(fēng),好像“心如猿猴,攀緣境界”。
遇有風(fēng)吹草動,最容易令人起心動念的莫過于“八風(fēng)”,因為世間及出世間的五欲六塵都含蓋在這八風(fēng)——稱道推崇、譏嫌厭惡、毀謗訕罵、贊譽善言;財富榮耀潤澤己利,或者扼殺束縛減損衰滅自己的名望等等的范圍里。不論是富是窮,只要犯著所謂的我,如果沒有修忍辱,侵犯者與被侵犯者兩方就沒完沒了。至于苦、樂在于心,不犯上別人就形成自受苦、自受樂而已,一旦與前六者結(jié)伙,侵犯他人的身家性命、貞潔名譽等,則為社會問題及刑事案件,身口意業(yè)全賠上了。
面對八風(fēng)的考驗,當(dāng)以“念之即覺,覺之即無”應(yīng)之。稱贊也好,毀謗也好,皆隨他去,隨他去即無,都是世間的現(xiàn)象也是假相,既不長久何必隨著這些煩惱起舞呢?
舉個“八風(fēng)”的故事:蘇東坡和江南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經(jīng)常論禪談道。有一次蘇東坡自以為修行很有成就,便作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彼炎约盒稳莩扇缛绮粍拥囊蛔鸱?,更請書僮送信向佛印禪師夸耀,佛印禪師只回批兩個字“放屁”。蘇東坡一看,無名火冒起,搭船過江找禪師理論。佛印禪師早在江邊等候了,蘇東坡一上岸,就揚著手上回批的紙,直呼禪師怎么可以亂罵人。佛印禪師呵呵大笑說:“你不是八風(fēng)吹不動嗎?怎么一屁打過江來了?”蘇東坡聽了,頓時慚愧,不再生氣。這是因為蘇東坡修禪,懂得自我觀照,當(dāng)下覺知。一般人修養(yǎng)不夠可能繼續(xù)抬杠,甚而出手互毆,嗔上加怒。
偈云:“不為八風(fēng)動,則不生憎愛。”《景德傳燈錄》有謂:“對五欲八風(fēng),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薄抖U源諸詮集都序》說:“定者對鏡無心,八風(fēng)不能動也……若得對違順等境,都無貪嗔愛惡,此名得道?!苯?jīng)典語錄、高僧大德告知我們,八風(fēng)不動就是一個真性解脫的得道者,如同佛心平等,而且還可以在法塵中即十方世界里破眾生迷惑為之說法。
這社會上多的是復(fù)雜又復(fù)雜,你來我往的明爭暗斗。面對八風(fēng)要如何不動?就在于“心的安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有謂“菩薩摩訶薩住安忍時,如是八風(fēng)不能動轉(zhuǎn)?!毙扌羞^程中,就算我們的習(xí)氣還在,心若能安忍,即使他人心起時,我也毫無恚罵仇恨的心;看見他人享有榮譽時,我也沒有嫉妒爭勝的心,不被一切雜染受惑,體悟所有的現(xiàn)象都是空無自性,都是因緣造作。二六時中,在順逆境里,時時反照,了知差別現(xiàn)象卻沒有分別心,清楚明白自己是安住于無生忍之中,自然就本心寂靜了。
高麗的普照禪師在《修心訣》中說:“若煩惱淡薄,身心輕安,于善離善,于惡離惡,不動八風(fēng),寂然三受者,依自性定慧,任運雙修,天真無作,動靜常禪,成就自然之理……”以及《景德傳燈錄》言:“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惡垢凈有為世間福智拘系,即名為佛慧?!边@都在說明八風(fēng)不動的成就,對于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寂靜不動,無所系縛,自在無礙,就是禪宗所講的無心道人了。
編輯:修遠